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物流的领域,从无人码头、无人仓库、无人物流站到自动驾驶的无人货运,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关键就是虽然也有很多环境变量,但毕竟整体环境,相对于其它领域,已经算是很单一的场景了——每天码头的装卸货,每天物流仓库的装卸货,物流车辆在高速和干道上的通行,所有从头至尾的运行场景,复制率都很高,这使得人工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成长到能够与人类“智商”媲美的地步。
  当然,这个体系深入到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现在就还没有那么完善,人、车、路三者交互的情况和场景是极其复杂的,数据的复杂程度,要比物流领域超过上万倍,所以一直都在改进完善中。
  总之,新时空到了2010年,一个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组织,从组织到社会的数字化社会,开始进入了真实运行的初级化阶段。即使刚刚发展到这个阶段,也可以宣告人类第一阶段的升维,算是完成了,已经与还处于旧时代的欧美这样的国家,形成了文明的天堑。
  下一步,就是实现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科技基础上的数字化三维时代。当下已经实现的,可以认为是一个二维化的数字化社会,缺乏可视化的基础,这比看书与视频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vr和ar,看似是显示器、运动传感器、处理器、储存&记忆、无线连接……这些硬件的组合,其实真正的难度有两个,一是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并不成熟,vr需要的位置追踪技术,目前实现非常昂贵;而ar需要的显示和感知技术,可以说连入门都还没有达到。二是对算力的要求,犹如过去从书本的文字,跳升到几十部电视剧,需要的算力差距,恐怕说是需要十万倍,都还是少算了的。
  例如显示技术,用户看见的虚拟物体,一般是固定在2-3米的位置,而现实物体,却可以前后聚焦,如果这时将虚拟物体,放在现实物体上,就会引发辐辏→用户的聚焦错乱。
  所以这仍然是遥远的征途,离开能够称之为元宇宙的成熟或者说高级数字化社会,还非常遥远。但无论如何,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领先其它人类国家非常遥远的距离,它们都还没有走到这条路上呢。
  按照最新的国家规划,基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数字化水准,顶层规划是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vr/ar等科技的突破和普及,使得中国到2030年左右,可以进入初步的元宇宙阶段。
  当然,数字化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好的方面,任何的科技进步,往往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从领袖李思华去世的2003年开始,数字化带来的失业和就业问题,就已经成为中央政治和经济工作的头号“考题”,要实现顺利的过渡,并没有那么容易,而这种困境,中央预计还会至少持续20年或以上,如何用社会主义的体制,保障底层人民的利益,激励人民积极工作和适应,是对党和政府的重大考验。
  人类文明的一个新时代,首先在中国缓缓地打开了大门。
  第448章 能源格局大跃迁的酝酿
  西元2011年5月,美国,墨西哥湾盆地西部的伊格尔福特区带,油田的项目经理桑切斯,看着油管中喷涌而出的页岩油,咧开了大嘴,开心地大笑。在他的身边,是几个页岩油公司的股东,每个人都喜形于色,高油价之下,每一口油井,就是一台印钞机。
  其实他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担忧,随着美国页岩油的爆量,或许将完全填补沙特海湾战争带来的减量,那么未来石油价格可能下跌,由于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很高(3050美元/桶),如果下跌剧烈的话,页岩油公司很容易发生巨大的亏损,导致公司破产,基本上,35美元/桶,可以视之为美国页岩油的生死线。而且有些公司的成本甚至在50美元/桶以上,一旦油价下跌,必然出局。
  桑切斯所在的绿洲石油公司,很不幸正是那种高成本的页岩油公司,开采成本,平均高达45美元/桶以上。所以股东们都认为时间是关键,不管未来会如何,只要现在能够多开采一些油井,那就是抢钱,毕竟近期的油价,仍然在65美元/桶以上。
  自从2008年以来,随着水平井压裂技术这项页岩油开采科技的突破与完善,美国掀起了页岩油和页岩气开采的大规模投资,现在无疑这是美国最兴盛的行业,没有之一,甚至有人说页岩油行业,支撑了上一轮经济危机以来的美国金融行业——由于美元的市场日益缩小,美国金融界的日子,并不好过。
  去年即2010年,美国页岩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预计今年即2011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而2012年甚至可能达到2亿吨的产能。虽然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股东们对于2012年或以后如此庞大的石油产能,内心还是很有担心的,美国传统油气的开采,早就有了巨额的投资,即使是加拿大的油砂,开采成本,综合也还低于页岩油,他们不可能缩量,那么页岩油如此庞大的产能,难道价格还能维持吗?
  新时空发展到2011年,美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仍然是巨大的,每年高达6.5亿吨,以往富裕时代的大手大脚,并没有发生衰减。加上页岩油的产量,美国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此时年产量则高达10亿吨(每天2000多万桶),其中5亿吨是出口,另外需要进口油质不一样的石油大约1.5亿吨。
  按照美国油商们的预计,到2012年,美国广义的石油产量,将突破12亿吨,由于美国实体产业不振,预计美国自身消费的增量是有限的,所以高达7亿吨的石油需要出口,当初沙特的石油产量不过是一年5亿吨左右(每个月1100万桶左右),一场战争打掉了它大约3亿吨的年产量,但也还残留2亿吨产能。沙特空余出来的3亿吨市场空间,当初就已经被美国的产能完全填补,只不过是因为战争效应,所以油价一直维持在高位。
  现在页岩油填补的,实际上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形成的增量需求,尤其是中国以外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石油需求。
  但问题是,目前出现了2大不利的长期趋势。
  第一个就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油气需求,增量几乎停滞。这是因为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实现所谓的“全电力”,而且他们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发展速度极快,还有他们那科技上玄乎的核电混合堆,发展也很快,中国的电力生产能力,几乎是以狂暴的速度在增加,而且电力生产的成本,也在迅速地下降,这就使得中国各种产业对能源的利用,日益倾向于电力而不是油气。例如汽车行业,中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纯电化,根本不消耗一滴的石油。
  由于这样的趋势,中国的油气消费,在突破了每年12亿吨以后,就开始停滞不前,现在中国每年大约自产自销4亿吨,另外从伊朗进口1.5亿吨,从伊拉克进口0.5亿吨,从非洲进口2亿吨,从亚俄和中亚进口1.5亿吨,这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所以中国从美国以及其它国家(例如委内瑞拉)能够给出的市场,也就是每年2.5亿吨左右。这个市场甚至还可能缩小,因为亚俄与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例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国,都有大规模增加石油产油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油气消费增长量,增长的速度也开始减缓。相反,其自身产能,还在不断以高于消费的速度增加。
  这些国家,虽然新能源的发展,没有中国那么强大,但也在高速发展,已经对油气的消费构成了影响,例如他们的汽车市场,几乎都已经被中被国产或者他们与中国联合生产的锂电新能源车所替代,根本不使用汽油机。油气的使用,日益集中到了工业和石化领域,他们的发电领域,开始如同中国一样,排斥油气,除了传统的煤炭火电厂外,主要集中到了发展水电、光伏、风电这些“清洁能源”上。
  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石油的产能,几乎已经开始溢出,而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则是他们天然的扩张市场。南美殷华与美国的关系恶劣,他们自身也能生产不少石油,而且进口也主要是从委内瑞拉——虽然委内瑞拉的石油成本很高,与美国页岩油成本相仿,但毕竟运费省钱呀,而且他们入股了不少委内瑞拉的油田,在那里与美国的势力激烈角逐,美国并不能压倒他们。委内瑞拉终究是全球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那里殷华与美国,其实已经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因此未来,美国石油向这些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扩张油气出口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综合看来看去,美国有把握的市场,除了本土(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外,实际上只有欧盟,欧盟一年的消费量,大约是不到3亿吨,其中至少1亿吨肯定会从欧俄进口,甚至可能达到1.5亿吨,欧洲人自身就在欧俄油田上有巨额投资,他们还修了油气管道,来输送欧俄的油气,毕竟他们从欧俄进口原油和天然气,成本是最低的,欧洲当然喜欢欧俄的廉价能源。
  所以美国石油界的人士,算来算去,发现美国每年产量,大约只有不到9亿吨,在消费上,算是有着靠谱的市场,因此到2012年,将有超过3亿吨,需要在“变动的市场”中,完成销售。
  所谓变动的市场,实际上主要还是中国,也就是他们每年大约2.5亿吨的市场变量,完全没有其它市场,能够填补他们的变动。因此美国的石油产能,其实挺危险的,如果中国加大从中亚和亚俄的进口,就很可能导致美国的油气产能过剩,这种前景自然非常可怕,石油的价格与产能之间,一向是非常刚性的,大跌的可能性,一点都不能低估。
  桑切斯和绿洲石油公司的股东们,因此不能不抱着“抓紧时间抢钱”的心态,来对待当下对页岩油的开采,每一口能够马上出油的油井,都是非常宝贵的印钞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