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是欧俄,还是东欧其它国家,他们并不知道,或许他们已经来到了他们民族数千年历史上,最关键的一个选择期,这个选择期的阶段,只有2030年。
  第446章 科技加持下的就业后延时代
  西元2010年3月的一天,中央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听取教育部关于新教育体制对就业影响的汇报,科技部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也参与了会议。
  这一次的会议,将决定新的中国教育体制,是否全面开始执行。
  教育部长林铁生,亲自做了汇报,这是影响深远的重要调整,他本人最近几年的时间,几乎都扑在这件大事上,因为在各地都有一些实验,这样的大事不可能没有试点,就直接推出,说起来,几乎已经酝酿15年左右了。
  林铁生首先说明了教育部建议的新教育体制。
  儿童6周岁入学,10年制高中毕业,16周岁入大学,20周岁本科毕业。大部分学生,接下来是5年的流动民兵实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25岁正式就业。少数优秀学生继续硕士和博士教育,期间要有2年流动实习时间。硕士2年半,博士正常也是2年半,所以硕士的就业时间,正常是24.5岁,而博士则要到27岁。只有优秀的科研人员,可以突破这个限制,完全由科研能力来确定教育年限。
  本科教育的4年内,学生基本上是分两条线,基础研究型与职业技术型。其实这相当于把原来的低端职业技术教育给废了,而是替代以大学中的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这样做的原因,根本上就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过去初中生、最多高中生就去读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相对低端而狭窄的,一旦职业变更,应变性很差。说白了,往往封死了个人发展的上限。
  所以分流晚一些,是有利于青年的人生的。过小的孩子,通常有叛逆期,学习都理不顺,你觉得他能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吗?他能为自己的决定,拿一辈子负责吗?国家研究下来,认为到了大学再分流不迟,国家需要的是有技术又思想的人。
  相同年龄的两个人,上过大学的,整体素质,通常是要高于一个高中学历的。一个人,在他成年的阶段,思想成熟的阶段,如果还是处在学校的氛围里,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容易成才的。而如果初中毕业,就上职业技术学校(过去大约是25%左右的青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就工作的话,本身受到不良影响的概率和程度,相对是比较大的。
  在过去,根据需求搞分流是可以接受的,但随着国家日益富裕,青年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总是在追求更多的可选择性,如果继续硬性搞分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分孩子,被逼着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提前成为一个劳动者,失去了将来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即便是个人能力强,跟一个大学生找了一样的工作,学历壁垒这件事情,还是会成为阻碍他发展的巨大屏障。
  而且从教育质量的长期数据分析看,很多孩子,尤其是很多男生,都是到高中阶段,才开始爆发,初中就分流的话,浪费了很多潜在的人才。而以中国目前的国力,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后,在大学阶段三年级,再进行分流,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和长期研究,抛开那些天才,即极个别动不动满分的学霸不讲,其实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智商和学习能力,相差并不大。只是有的自律性强点,更努力一点,学习更用心一点,成绩稍微高一点。大家相差其实不是很大。那些成绩无论如何,都确实差得不成样子的学生,按人数比例来讲,不超过8%。
  所以这一次的教育改革,最重要针对的,就是过早分流的弊端。当然,还有其它深远的考虑,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推迟就业的时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迅猛进展,大量的低端可重复性劳动,正在逐步完全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未来大约30年时间内,实质性失业,可能是个严重的问题,推迟就业,当然可以缓解部分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社会既然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在大幅度地下降,那么那些原来初中毕业去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其就业的范围,也是越来越窄的。所以不如干脆大量的取消,把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大学本科的范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应对智能化数字化社会的能力。
  本质上,这是一种“时间换能力”的教育理念,每个青年更长的教育时间,使之具备更好的知识和经验水准,这样在就业上,就可以适应更广的产业范围。说到底,新时代已经需要“全民知识分子化”了。
  当然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完全取消,而是保留了最精华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能够适应未来就业需求的方向,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很长时间内,一些初级工作也不会完全消失,总要给那些读书不行的孩子一条出路。路
  至于流动民兵和流动实习体制,那是一点都没动,只不过时间推迟了,现在是在大学毕业后进行,这是因为新时代流动民兵包括流动实习,面对的各种职业和工作,需要的知识程度和复杂度,都是上升的,本身需要更高的知识和思维水准。举例来说,就连民兵的军事训练,其知识含量也不同于以前了,至少要会使用电脑,进行简单编程或者地图编辑什么的吧。
  对于青年来说,不过是浪费了几年就业赚钱的时间罢了,但仍然提升了能力和职业匹配度——这个很重要。人多学点东西、经历一些事,成熟几年,沉淀一下,就更能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免干得不甘心、不安心。年龄大几岁。思想成熟、学习能力更强,会更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能跟得上科技革命的潮流。
  这种就业推迟的战略,也是与当下中国的共同富裕程度有关的,正因为社会的富裕程度高了,才可以在承担在教育上更多的花费,让每个青年能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不过,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一定都不能降低标准。所以有“三个保障”的要求。
  第一个是保障师资,新政意味着大学的大量扩招,主要是职业技术条线(原来的基础研究型路线,其实招生规模和水平要求,都并没有改变,还是占高中生的20%25%)。会以国企提供为主,社会招聘为辅,大量的高级技师、富有经验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都会作为师资力量,充实大学教育。
  第二个是保障纪律,这一次的大学扩招,可不是搞那种西方的“快乐教育”,教育永远是有其艰苦和枯燥性的,确实没那么多快乐,所以严格的教学纪律,永远都不过时,对于学生的压力,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强度。
  第三个是保障淘汰,读不走的学生,只能淘汰。不会因为扩招了,就降低标准,初级职业教育之所以保留,也是有这个方面的考虑。
  教育改革与就业延迟计划,能够这样推行,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脑波模拟器这种科技的成熟与大规模推广。现在的水准,已经达到了可以普遍提高学习效率50%的程度,这种科技成就,使得愿意读书的普通智商的青年,能够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的质量要求。这是满足大学扩招的另一种“物质基础”,有了这种科技,将使得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不会出现大学质量滑坡,和被迫降低教育标准的问题。
  与就业推迟相配套的,还有人力资源部的退休推迟计划。不过这个计划目前还完全是个计划,预估要在教育改革10年之后逐步推行。
  原来的男性退休,普通人都是60岁,女性则是57岁,未来考虑推迟到63岁和60岁,延迟3年。这并不是因为要减小养老金压力的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富裕,高生活水平的背景下,人们的身体状况远比过去时代要强,到了原来的退休年龄,实际上根本没有失去工作能力,有些人反而是能力最强的时候,过早退休可惜了。既然就业推迟了,那么退休也推迟,整个结构才算是合理的。
  中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3岁,而且还在不断提高。男性63退休,还有至少20年颐养天年,这种年龄比例是更加合理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