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6节(2 / 4)
桑切斯自己,其实是最忧虑的,他干了一辈子的石油,这个行业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但他也清醒地认知到,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狂暴发展,石油产业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前景,已经是确定无疑的黯淡了,未来如果油气仅作为化工原料使用,现有的市场规模,能够剩下一半,就算好的。
中国甘肃庆阳,一个国内赫赫有名的石油之城。这里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全市85%的土地下面都有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9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万亿立方米,分别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五分之二和十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不过这里储油的地址条件很差,每年的开采量其实不大,近年来更是只保持在年产2000万吨左右,这点产量,也是为了保证当地的石油开采能力和工业体系,毕竟这是一个集储运、炼化、销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油气产业集群。否则单从开采的角度,可能都要关闭了。
虽然庆阳以其油气储量而闻名,但很少人知道,庆阳同样有着页岩油的储量。陇东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完成,十年前建成了一个年产百万吨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即庆城油田。
在桑切斯们弹冠相庆的时候,中国的能源部长陈方洲,正在视察这个庆城页岩油田,对于企业询问何时可以大规模开采的时候,他却只能含糊以对。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如火如荼,中国这里却因为成本过高,一直只是做技术研发,并没有能大规模开采。而且现在都已经研发到比美国的科技先进一代了——美国是水压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并且产生污染废水,而中国的页岩油开采科技,已经可以使用液化二氧化碳,替代使用淡水,不仅节约了淡水而且没有了废水污染,还能还碳于地下。
陈方洲只能先安抚,他的内心其实在苦笑,在遥远的未来,这里可能会投产,毕竟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总是需要的。但是在短期,从能源的角度出发,应该是根本没有扩产的可能性了。
如果中国像西方那样把油气作为主要能源,用西方整体作为可比对象的话,每年油气的消耗量,可能要达到40亿吨以上,其中汽柴油按75%炼油比计算,就是30亿吨。如果是这样的消费规模的话,全球的油价都要飞到天上去。所以中国本质上,不可能一直大力推动石油开采的发展,而是必须“去石油化”。
在中国的未来,油气只能是作为化工原料而继续存在。如果完全不考虑能源用途,中国当下仅需每年45亿吨消耗,就已经绰绰有余,这个数据即使到20年后,也不会超每年67亿吨,因为人口的增长率是在下降的,对这些基础化工原料的需求,自然不会爆炸性的增加。
光伏、风电、核电都在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完成纯电化阶段,油气在中国就要彻底告别作为能源的时代,怎么可能再生产增长呢?
按照未来每年平均5.5亿吨的消耗,中国自产的油气,一定会跌落到1.5亿吨左右,另外4亿吨进口,油气对中国出口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肯定要保他们的一定收入的,从中亚、亚俄到非洲,4亿吨随便一分配,额度就没有了,这都没算中东这些地方。
按照陈方洲掌握的情报,中央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最终的油气战略,他自己也参与了战略的一部分提案,不过对于最终的战略,他也不清楚。但很清晰的趋势是,国内的油气产量即将大幅下降,没有任何人可以扭转这个趋势了。
新战略的代价,自然是中国石油系统,只会为了维持产业链,而保证最精华的一部分存在。例如页岩油开采这样的,肯定是只会研发储备相关开采科技,而根本不会大规模生产了,油气的未来,就和其它矿产,例如铁矿铜矿一样,仍然是极重要的矿产资源,但不再是更重要的能源了,它只能走向“普通化”。
不过中央决策未定,他还不能对这些地方的同志明确地表示意见。最后他只能对庆城油田的同志们表示,国家正在制定能源的相关意见政策,大家还是等待中央文件的决策吧。
陈方洲的认识是正确的,中央酝酿已久的能源新战略即将发布,这将是有史以来对全球市场“杀伤力最强”的能源战略,远远超出美国人的想象。
“能源转原料”的油气时代变迁,无疑是削弱美国的犀利武器,这在李思华《遗国策》中反复提及,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
现在定下来的策略主轴,就是宣布从2013年起,用五年的时间,到2017年底,中国将彻底告别石油能源时代,每年以递减20%的规模,直到从2018年开始,完全停止使用油气化石能源。
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很有讲究的。
政治上,避开了特朗普的主要任期,让他有充分的本钱,制造美国内部更深刻的冲突,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经济上,中国初级数字化社会建成,而全球各社会主义国家配套中国的发展,一轮新的产业升级,也接近于完成,能够保证全球工业的主要体系,在竞争力上,不会受到底层劳动力越来越廉价的美欧冲击。
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自身能源格局的跃迁,确实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例如西藏光伏海和海东风电带,两大超级工程,都是从1998到1999年开启的,本来的执行周期虽然是30年,但到了20年左右,也有要完成的阶段任务,目前看来还可以提前12年完成。所以到2017年,两大工程实现2020左右必须的发电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中国又不是仅有这两个工程,在发展光伏和风电的发电能力,其它地域相关的较小规模的光伏和风电的电力建设,多了去了。其余核电、水电的发展,也按照计划在走,不会出现太多的拖期。
所以无论如何算,到2017年,化石能源作为发电来源,都可以完全退场。不仅仅是油气退出而已,包括煤炭也是一样。整体化石矿产作为能源的历史,在中国到此为止。
这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冲击,自然是核弹级的,其实用核弹来形容,恐怕都不足以描述,至少也要升一级,是氢弹级的!
按照中央的规划,中国从12亿吨油气消费开始,5年要削减7亿吨油气(削减到5亿吨消费为止),意味着每年要削减20%即1.4亿吨油气,全球市场在5年内,每年要消失1.4亿吨市场,5年后消失7亿吨的市场!没有哪一个其它新兴的市场,或者老市场的消费增长,能够弥补如此多的市场损失!
中国自身的产能,如同陈方洲的预料,要削减到1亿吨,而其余每年4亿吨的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中国进口石油的4大区域,包括中亚、亚俄、非洲、两伊,所以对他们的进口规模受到的影响不断太大,但油气价格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央在过渡的6年时间(公告的2012年加上实际执行的2013到2017年)内,给予这些国家每桶原油进口30元人民币/桶的保护价。这个价格大致相当于当下的37美元/桶,相比现在的67美元/桶左右,少了30美元/桶的利润,自然是重大的损失,但是时代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油气,不再是保证国家富裕和发展资金的可靠来源,在产业上的地位,将急剧下降。
好在这些国家在中国长年的支持下,现在大致都发展得不错,就算是新生的中亚五国与亚俄,也都发展了近20年嘛,国家产业各方面的基础还是坚实的。中国是他们的拐棍,但总不能外出走路,就依靠这根拐棍,自己的腿脚,总还是要有些力气的。
按照中央的预计,这一场“能源跃迁大冲击”,必然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的短期崩溃,这对于欧盟是利好,但对于美国和欧俄,则肯定是重大的打击。
中央能源研究中心的数据模型表明,一旦中国公布新政后,油价崩盘,很可能会跌破20美元/桶,此后市场稳定后的回升,也很难突破25美元/桶,即使美国加强海湾战争也没有办法,沙特本来就只剩下2亿吨/年的产能。
而且产能在这个冲击中只不过是一部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既然是第一个,未来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跟上,油气作为能源的历史,已经进入了尾声,金融炒作的原理,就是所谓的炒作“预期”,而这个预期,马上就消失了,未来油气市场还会存在,但炒作的理由,只会变成产量与全球经济发展强弱之间的博弈。
如果未来油价保留在25美元/桶以下,那么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加拿大的油砂产业,都会完全出局,因为生产成本都高于25美元/桶。美国此前对石油产业的庞大投资,将在短期内化为乌有。算下来,只有部分美国本土和海外油田,以及美国控制的一些墨西哥油田,仍然能保留良好的利润,当然与过去是完全不可比的了,美国石油业的暴利阶段,将完全结束。
美国的现状,是去工业化已经发展到癌症的程度,长期的高油价,使其制造业体系,相对于华盟的社会主义国家系统,完全没有竞争力。金融业随着美元的使用范围萎缩,情况也不妙,现在最后一根支柱石油业崩坍,那么美国跌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已经是非常明晰,虽然北美资源丰富,但失去了油气的暴利后,靠着出口矿产和农产品,是不足以支撑其过去的奢侈消费体系的。 ↑返回顶部↑
中国甘肃庆阳,一个国内赫赫有名的石油之城。这里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全市85%的土地下面都有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9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万亿立方米,分别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五分之二和十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不过这里储油的地址条件很差,每年的开采量其实不大,近年来更是只保持在年产2000万吨左右,这点产量,也是为了保证当地的石油开采能力和工业体系,毕竟这是一个集储运、炼化、销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油气产业集群。否则单从开采的角度,可能都要关闭了。
虽然庆阳以其油气储量而闻名,但很少人知道,庆阳同样有着页岩油的储量。陇东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完成,十年前建成了一个年产百万吨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即庆城油田。
在桑切斯们弹冠相庆的时候,中国的能源部长陈方洲,正在视察这个庆城页岩油田,对于企业询问何时可以大规模开采的时候,他却只能含糊以对。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如火如荼,中国这里却因为成本过高,一直只是做技术研发,并没有能大规模开采。而且现在都已经研发到比美国的科技先进一代了——美国是水压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并且产生污染废水,而中国的页岩油开采科技,已经可以使用液化二氧化碳,替代使用淡水,不仅节约了淡水而且没有了废水污染,还能还碳于地下。
陈方洲只能先安抚,他的内心其实在苦笑,在遥远的未来,这里可能会投产,毕竟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总是需要的。但是在短期,从能源的角度出发,应该是根本没有扩产的可能性了。
如果中国像西方那样把油气作为主要能源,用西方整体作为可比对象的话,每年油气的消耗量,可能要达到40亿吨以上,其中汽柴油按75%炼油比计算,就是30亿吨。如果是这样的消费规模的话,全球的油价都要飞到天上去。所以中国本质上,不可能一直大力推动石油开采的发展,而是必须“去石油化”。
在中国的未来,油气只能是作为化工原料而继续存在。如果完全不考虑能源用途,中国当下仅需每年45亿吨消耗,就已经绰绰有余,这个数据即使到20年后,也不会超每年67亿吨,因为人口的增长率是在下降的,对这些基础化工原料的需求,自然不会爆炸性的增加。
光伏、风电、核电都在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完成纯电化阶段,油气在中国就要彻底告别作为能源的时代,怎么可能再生产增长呢?
按照未来每年平均5.5亿吨的消耗,中国自产的油气,一定会跌落到1.5亿吨左右,另外4亿吨进口,油气对中国出口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肯定要保他们的一定收入的,从中亚、亚俄到非洲,4亿吨随便一分配,额度就没有了,这都没算中东这些地方。
按照陈方洲掌握的情报,中央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最终的油气战略,他自己也参与了战略的一部分提案,不过对于最终的战略,他也不清楚。但很清晰的趋势是,国内的油气产量即将大幅下降,没有任何人可以扭转这个趋势了。
新战略的代价,自然是中国石油系统,只会为了维持产业链,而保证最精华的一部分存在。例如页岩油开采这样的,肯定是只会研发储备相关开采科技,而根本不会大规模生产了,油气的未来,就和其它矿产,例如铁矿铜矿一样,仍然是极重要的矿产资源,但不再是更重要的能源了,它只能走向“普通化”。
不过中央决策未定,他还不能对这些地方的同志明确地表示意见。最后他只能对庆城油田的同志们表示,国家正在制定能源的相关意见政策,大家还是等待中央文件的决策吧。
陈方洲的认识是正确的,中央酝酿已久的能源新战略即将发布,这将是有史以来对全球市场“杀伤力最强”的能源战略,远远超出美国人的想象。
“能源转原料”的油气时代变迁,无疑是削弱美国的犀利武器,这在李思华《遗国策》中反复提及,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
现在定下来的策略主轴,就是宣布从2013年起,用五年的时间,到2017年底,中国将彻底告别石油能源时代,每年以递减20%的规模,直到从2018年开始,完全停止使用油气化石能源。
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很有讲究的。
政治上,避开了特朗普的主要任期,让他有充分的本钱,制造美国内部更深刻的冲突,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经济上,中国初级数字化社会建成,而全球各社会主义国家配套中国的发展,一轮新的产业升级,也接近于完成,能够保证全球工业的主要体系,在竞争力上,不会受到底层劳动力越来越廉价的美欧冲击。
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自身能源格局的跃迁,确实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例如西藏光伏海和海东风电带,两大超级工程,都是从1998到1999年开启的,本来的执行周期虽然是30年,但到了20年左右,也有要完成的阶段任务,目前看来还可以提前12年完成。所以到2017年,两大工程实现2020左右必须的发电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中国又不是仅有这两个工程,在发展光伏和风电的发电能力,其它地域相关的较小规模的光伏和风电的电力建设,多了去了。其余核电、水电的发展,也按照计划在走,不会出现太多的拖期。
所以无论如何算,到2017年,化石能源作为发电来源,都可以完全退场。不仅仅是油气退出而已,包括煤炭也是一样。整体化石矿产作为能源的历史,在中国到此为止。
这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冲击,自然是核弹级的,其实用核弹来形容,恐怕都不足以描述,至少也要升一级,是氢弹级的!
按照中央的规划,中国从12亿吨油气消费开始,5年要削减7亿吨油气(削减到5亿吨消费为止),意味着每年要削减20%即1.4亿吨油气,全球市场在5年内,每年要消失1.4亿吨市场,5年后消失7亿吨的市场!没有哪一个其它新兴的市场,或者老市场的消费增长,能够弥补如此多的市场损失!
中国自身的产能,如同陈方洲的预料,要削减到1亿吨,而其余每年4亿吨的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中国进口石油的4大区域,包括中亚、亚俄、非洲、两伊,所以对他们的进口规模受到的影响不断太大,但油气价格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央在过渡的6年时间(公告的2012年加上实际执行的2013到2017年)内,给予这些国家每桶原油进口30元人民币/桶的保护价。这个价格大致相当于当下的37美元/桶,相比现在的67美元/桶左右,少了30美元/桶的利润,自然是重大的损失,但是时代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油气,不再是保证国家富裕和发展资金的可靠来源,在产业上的地位,将急剧下降。
好在这些国家在中国长年的支持下,现在大致都发展得不错,就算是新生的中亚五国与亚俄,也都发展了近20年嘛,国家产业各方面的基础还是坚实的。中国是他们的拐棍,但总不能外出走路,就依靠这根拐棍,自己的腿脚,总还是要有些力气的。
按照中央的预计,这一场“能源跃迁大冲击”,必然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的短期崩溃,这对于欧盟是利好,但对于美国和欧俄,则肯定是重大的打击。
中央能源研究中心的数据模型表明,一旦中国公布新政后,油价崩盘,很可能会跌破20美元/桶,此后市场稳定后的回升,也很难突破25美元/桶,即使美国加强海湾战争也没有办法,沙特本来就只剩下2亿吨/年的产能。
而且产能在这个冲击中只不过是一部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既然是第一个,未来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跟上,油气作为能源的历史,已经进入了尾声,金融炒作的原理,就是所谓的炒作“预期”,而这个预期,马上就消失了,未来油气市场还会存在,但炒作的理由,只会变成产量与全球经济发展强弱之间的博弈。
如果未来油价保留在25美元/桶以下,那么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加拿大的油砂产业,都会完全出局,因为生产成本都高于25美元/桶。美国此前对石油产业的庞大投资,将在短期内化为乌有。算下来,只有部分美国本土和海外油田,以及美国控制的一些墨西哥油田,仍然能保留良好的利润,当然与过去是完全不可比的了,美国石油业的暴利阶段,将完全结束。
美国的现状,是去工业化已经发展到癌症的程度,长期的高油价,使其制造业体系,相对于华盟的社会主义国家系统,完全没有竞争力。金融业随着美元的使用范围萎缩,情况也不妙,现在最后一根支柱石油业崩坍,那么美国跌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已经是非常明晰,虽然北美资源丰富,但失去了油气的暴利后,靠着出口矿产和农产品,是不足以支撑其过去的奢侈消费体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