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迎春是大舅贾赦的庶出女儿。虽然迎春的性格懦弱,又被称“二木头”,便是平日被奶娘欺负了,也不吭一声,但黛玉知道,她是心善之人。
探春是二舅贾政的庶出女儿。虽然喊王夫人为母亲,并不认她的生母赵姨娘,但是探春是读诗书通礼仪的,她认王夫人也是为了在这个府里活下去。黛玉知道,她跟王夫人不一样,跟赵姨娘也不一样。
而惜春,虽然看上去冷冷的,但她年龄小,心性却是纯正的。东府经常发生一些乌烟瘴气的事情,惜春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不染东府的尘埃。
黛玉和她们作伴,每日一道读书、针线,日子也不难打发。
后边又来王熙凤、她挑了好几朵宫花。李纨倒是没有带宫花走,来带了些糕点回去给贾兰吃。没有带走宫花的还有宝姐姐,她只小坐,说笑一会儿就回去了。
宝钗想起近日兄长为宫里做采买,拿了一盒堆纱宫花给她。她想着住在荣国府里,常来常往的,还准备把那一盒子宫花给母亲,让作为礼物给诸姐妹分去。谁知,林家姑娘竟跟七公主有故,七公主一出手便是六盒,还是绒花,比她手里的堆纱花要好看好多。宝钗便不再把那盒宫花拿出来,而且戴都不会戴了。
轩辕承稷三番两次的往荣国府跑,永正皇帝是知道的。早在忠顺王府小住时,便有暗卫回来说过。
更有轩辕承稷跟凤藻宫的贾元春打听荣国府的表姑娘之事,也落入永正皇帝耳中。
如今轩辕承稷带着宫花出去,在永正皇帝看来,便是稷儿看上了荣国府的姑娘。永正皇帝找贾元春一问,那姑娘今年虽然不过六岁,但是个才女。永正皇帝便起了心思,林如海的女儿,稷儿又十分上心,定是不能错过了。
没过几天,一道圣旨便下到了荣国府,宣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黛玉,入宫伴读。
第11章 护花(8)
且说皇上的圣旨下到荣国府,府里上上下下都不解其故。
要知道,刚刚来府里的薛宝钗姑娘,可是在内务府挂了号,想选秀入宫,却连第一轮都没有入围的。薛家为其费劲了心思,使了不少银子,只得了这么个结果。
而林姑娘,自己也不知道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来宣旨的太监是夏守忠。除去大内总管苏盛,司礼监秉笔太监戴权,夏守忠便是内侍中的第三人。
元春选秀入宫前后,贾家少不了跟宫里来传话的太监接触。贾家曾经跟夏太监打过交道。不过,以往夏太监对贾家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只是今儿,夏太监一脸笑意,对来接旨的黛玉上下打量一番。这小姑娘如今才六岁,便出落得出尘绝俗,还自带一股子书卷气。将来长成了,定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五殿下如今对她百般关切。皇上又极疼爱五皇子。夏太监料这位小姑娘的前途,不可限量,态度跟当初迎贾元春入宫时截然不同。因为贾元春入宫那会儿,当时的皇上,也是如今的太上皇已经年迈,入宫的秀女想在那时候奔个前程,并不容易。
黛玉垂下双眸,谢了恩。夏公公身上穿的深蓝色的绣花锦袍,很是气派。但她觉得,这身锦袍,不及际哥哥穿的素灰色的袍子好看。
入宫伴读,没准就能常见到际哥哥了。想到此,黛玉又有些兴奋。
领着黛玉接旨的贾母问夏守忠:“请问夏公公,我外孙女儿给宫里的哪位贵人伴读?”
圣旨没有明说黛玉给谁做伴读,但是入宫作伴读一般都会跟固定的人。比如如今在江南当江宁织造曹大人,曾经就是太上皇的伴读。还有已经退下来的内务府总管赵大人,以及原内阁中书陈大人,他们也都是太上皇的伴读。贾母便想一问究竟。
夏太监笑得有些高深莫测。他道:“林姑娘在上书房伴读。”
夏太监深知皇上这道圣旨的用意。五殿下自病中痊愈后,便跟换了个人似的,并不会完全依照皇上皇后的意思行事,比如他会私自去查案。这一查不得了,把最早跟了皇上的齐妃都扳倒了。前儿内务府选的秀女,皇后掐着尖儿上的人,给五殿下选了八个。结果五殿下不知何故,看都不多看她们一眼。那八个秀女全放在外院当普通宫女使。
皇上怜五殿下大病刚愈,在鬼门关走了一趟,性情有变也是难免的,便凡事都顺着他的意。如今这位林姑娘,据说就是摸清了五殿下的意思选的。但皇帝又不便说他在暗自揣度皇儿的意思,便下了这么一道不点五殿下名字的圣旨。如果五殿下也像对秀女那般,还有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到时便说林姑娘是给他们作伴读的,也不失了林家,还有荣国府的体面。毕竟林如海在朝中的声誉是很不错的,贾元春如今也是皇后跟前的人。
贾母便知是夏太监有意不说了。之前跟他问元春的情况,他也是此般,说的尽是些模棱两可的话。
但荣国府上下皆知,七公主几次托人给玉儿送东西,故而以为黛玉便是去给七公主伴读的,只是圣旨没有说罢了。
黛玉知道,际哥哥每次送给她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七公主只是个幌子。所以,她真正给谁伴读,还说不定。
不过,给皇子做伴读的,一般都是男子。不管她是跟谁伴读,她每天都能去上书房。能进宫,就意味着,她有见到际哥哥的机会了。
不过,轩辕承稷此时还不知,他牵挂之人,正在来的途中。
从忠顺王府回来后,轩辕承稷便跟以往那般,除了休沐日,他每日巳时开始,便坐到上书房,听先生讲课。 ↑返回顶部↑
探春是二舅贾政的庶出女儿。虽然喊王夫人为母亲,并不认她的生母赵姨娘,但是探春是读诗书通礼仪的,她认王夫人也是为了在这个府里活下去。黛玉知道,她跟王夫人不一样,跟赵姨娘也不一样。
而惜春,虽然看上去冷冷的,但她年龄小,心性却是纯正的。东府经常发生一些乌烟瘴气的事情,惜春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不染东府的尘埃。
黛玉和她们作伴,每日一道读书、针线,日子也不难打发。
后边又来王熙凤、她挑了好几朵宫花。李纨倒是没有带宫花走,来带了些糕点回去给贾兰吃。没有带走宫花的还有宝姐姐,她只小坐,说笑一会儿就回去了。
宝钗想起近日兄长为宫里做采买,拿了一盒堆纱宫花给她。她想着住在荣国府里,常来常往的,还准备把那一盒子宫花给母亲,让作为礼物给诸姐妹分去。谁知,林家姑娘竟跟七公主有故,七公主一出手便是六盒,还是绒花,比她手里的堆纱花要好看好多。宝钗便不再把那盒宫花拿出来,而且戴都不会戴了。
轩辕承稷三番两次的往荣国府跑,永正皇帝是知道的。早在忠顺王府小住时,便有暗卫回来说过。
更有轩辕承稷跟凤藻宫的贾元春打听荣国府的表姑娘之事,也落入永正皇帝耳中。
如今轩辕承稷带着宫花出去,在永正皇帝看来,便是稷儿看上了荣国府的姑娘。永正皇帝找贾元春一问,那姑娘今年虽然不过六岁,但是个才女。永正皇帝便起了心思,林如海的女儿,稷儿又十分上心,定是不能错过了。
没过几天,一道圣旨便下到了荣国府,宣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黛玉,入宫伴读。
第11章 护花(8)
且说皇上的圣旨下到荣国府,府里上上下下都不解其故。
要知道,刚刚来府里的薛宝钗姑娘,可是在内务府挂了号,想选秀入宫,却连第一轮都没有入围的。薛家为其费劲了心思,使了不少银子,只得了这么个结果。
而林姑娘,自己也不知道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来宣旨的太监是夏守忠。除去大内总管苏盛,司礼监秉笔太监戴权,夏守忠便是内侍中的第三人。
元春选秀入宫前后,贾家少不了跟宫里来传话的太监接触。贾家曾经跟夏太监打过交道。不过,以往夏太监对贾家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只是今儿,夏太监一脸笑意,对来接旨的黛玉上下打量一番。这小姑娘如今才六岁,便出落得出尘绝俗,还自带一股子书卷气。将来长成了,定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五殿下如今对她百般关切。皇上又极疼爱五皇子。夏太监料这位小姑娘的前途,不可限量,态度跟当初迎贾元春入宫时截然不同。因为贾元春入宫那会儿,当时的皇上,也是如今的太上皇已经年迈,入宫的秀女想在那时候奔个前程,并不容易。
黛玉垂下双眸,谢了恩。夏公公身上穿的深蓝色的绣花锦袍,很是气派。但她觉得,这身锦袍,不及际哥哥穿的素灰色的袍子好看。
入宫伴读,没准就能常见到际哥哥了。想到此,黛玉又有些兴奋。
领着黛玉接旨的贾母问夏守忠:“请问夏公公,我外孙女儿给宫里的哪位贵人伴读?”
圣旨没有明说黛玉给谁做伴读,但是入宫作伴读一般都会跟固定的人。比如如今在江南当江宁织造曹大人,曾经就是太上皇的伴读。还有已经退下来的内务府总管赵大人,以及原内阁中书陈大人,他们也都是太上皇的伴读。贾母便想一问究竟。
夏太监笑得有些高深莫测。他道:“林姑娘在上书房伴读。”
夏太监深知皇上这道圣旨的用意。五殿下自病中痊愈后,便跟换了个人似的,并不会完全依照皇上皇后的意思行事,比如他会私自去查案。这一查不得了,把最早跟了皇上的齐妃都扳倒了。前儿内务府选的秀女,皇后掐着尖儿上的人,给五殿下选了八个。结果五殿下不知何故,看都不多看她们一眼。那八个秀女全放在外院当普通宫女使。
皇上怜五殿下大病刚愈,在鬼门关走了一趟,性情有变也是难免的,便凡事都顺着他的意。如今这位林姑娘,据说就是摸清了五殿下的意思选的。但皇帝又不便说他在暗自揣度皇儿的意思,便下了这么一道不点五殿下名字的圣旨。如果五殿下也像对秀女那般,还有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到时便说林姑娘是给他们作伴读的,也不失了林家,还有荣国府的体面。毕竟林如海在朝中的声誉是很不错的,贾元春如今也是皇后跟前的人。
贾母便知是夏太监有意不说了。之前跟他问元春的情况,他也是此般,说的尽是些模棱两可的话。
但荣国府上下皆知,七公主几次托人给玉儿送东西,故而以为黛玉便是去给七公主伴读的,只是圣旨没有说罢了。
黛玉知道,际哥哥每次送给她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七公主只是个幌子。所以,她真正给谁伴读,还说不定。
不过,给皇子做伴读的,一般都是男子。不管她是跟谁伴读,她每天都能去上书房。能进宫,就意味着,她有见到际哥哥的机会了。
不过,轩辕承稷此时还不知,他牵挂之人,正在来的途中。
从忠顺王府回来后,轩辕承稷便跟以往那般,除了休沐日,他每日巳时开始,便坐到上书房,听先生讲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