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敬修抬起头:“回陛下话,先父一生忠君为民。他在世时,曾多次与微臣兄弟提过他的治国理念,希望朝廷能够精兵简政。微臣兄弟愿意身体力行,践行先父遗志,求陛下成全!”
  张敬修这话说得冠冕,朝堂上所有人都知道张家兄弟辞官归隐绝非为了什么精兵简政,而是为了避祸,但也不能不说这个理由用得极好,张居正就算是死了,都还在替皇帝和朝廷筹谋,这都不仅仅是死而后已了!
  万历听到这里,面上不由得笼上几分哀戚之色:“老师就算是走了,依旧不忘为国为民,他这一生,为大明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皇帝这句话,就算是给这件事定了性,也给足了张居正面子。
  魏展站了出来:“启奏陛下,张阁老高瞻远瞩、高风亮节,他的遗愿实在令人钦佩!但臣以为张阁老的几位公子年少有为,是我朝英才,若应允其辞官,将是我大明的损失!”
  他一说,马上就有不少人出声应和,赞同他的说法。
  这些人未必就是张居正的拥趸,但也知道,张居正可是前一任首辅大臣,若是他一死,他的儿子要靠散尽家财辞官归隐,他们一家子才能得以保全,未免有点兔死狗烹之嫌。他们也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但更多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了张家的意图,他们选择了断尾求生之法,在合适的时机隐退,皇帝会念在与张居正的旧情谊上网开一面,避免张家被清算,把损失降到最低。
  昨晚万历也思考了一宿,虽然知道这是张家不得已的选择,但如果就这么同意张家兄弟辞官,则有过河拆桥之嫌。张居正可是他的老师,他一死,就让他的子孙在朝廷待不下去,那他这个皇帝也太没有容人之量了。
  但如果真是张居正的遗愿,那的确也应该遵从,毕竟他家实在经不起查。
  万历把这事拿到朝堂上来让文武百官讨论,要的是让大家看到张家的态度。
  万历听完大臣们的议论,开口:“大家都觉得你们不该辞官,张卿以为如何?”
  张敬修匍匐在地:“感谢各位大人厚爱,只是我们兄弟辞官一事是先父遗愿,实在不敢违逆父志,恳请陛下成全!”
  张家其他兄弟三人也说:“恳请陛下成全!”
  万历看着殿中兄弟四个,说实话,还真算得上是青年才俊,若不是有其父在前,他们的前途未必有限量。现如今,就算是留下来,前途也没法远大起来,所以不如干脆就成全他们吧。
  万历看了看张家兄弟的折子,说:“老师劳苦功高,为大明尽忠职守,如今他去了,朕理应照拂他的家人。但让其子弟辞官既是老师的遗愿,朕也不好拂逆,只好允了。这京中的宅子朝廷便收回了,其余的捐赠就不必了,留下给师娘养老吧。”
  不管是闵悉还是云霁,抑或是张家兄弟,都有点喜出望外。这意思是辞官准了,财产却不用捐赠,张家还可以留下自用。这结果已经比预计的要好很多了。
  第514章 尘埃落定
  皇帝这么说,文武百官便知道了他的态度:张家的事到此为止,以后就不许再追究了。
  皇帝没有要张家的财产,但财产清单他已经看过了,也知道这些钱很多都是来路不正的,张家自然也没法心安理得地花着这些钱。
  闵悉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捐出一些,一部分用来办善堂,捐助鳏寡孤独,一部分用来刊印童蒙读物和四书五经,捐赠给天下的读书人,这也算是一种投资,毕竟笔杆子都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读书人受了张家的恩惠,岂能不帮他们说好话?
  张家兄弟商量之后,捐出了七成财产,委托给闵悉和云霁去办这事。
  这事自然也会传到万历耳朵里,也算是给那笔钱安排了好去处,日后万历想起来这笔钱,心里就再也不会疙疙瘩瘩了。
  内阁首辅确定下来已是半月之后的事了。
  这段时间最忙的就是都察院的御史们,忙着弹劾各路官员。明面上看着与内阁那几位大佬无关,但被弹劾的官员全都跟这几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嫡系就是旁系,这是一种政治博弈。
  闵悉每次上朝,都是看那些人斗鸡似的在朝堂上唇枪舌战,争得脸红脖子粗,简直是烦不胜烦。因为这事儿,很多大事都被搁置了,时局未稳,没人有精力去解决真正的问题。所以他又不得不和云霁单独跑去见了万历,劝他把早点内阁首辅定下来。
  在闵悉和云霁进宫后的下一次早朝上,万历终于公布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人选——郑拓担任新的内阁首辅。
  得知此消息,闵悉和云霁终于舒了口气,两人默契对视一眼,眼中都噙着笑意。
  都察院的弹劾案也因为首辅大臣的落定而消停下来,闵悉也才终于有了精力去关心其他的事。
  认真说起来,他并不喜欢监察御史这个职务,更想待在鸿胪寺,不仅仅是因为鸿胪寺清闲,而是没那么多尔虞我诈的东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