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莫非中间发生过什么事情?
  黎源印象里好像皇后娘娘的死讯就是开端。
  珍珠家是皇后娘娘一系,也说过娘娘死后他家遭了殃。
  难道皇后娘娘的死并不简单?
  黎源在心中默默打了个问号,不再深究,毕竟信息太少。
  再就是老百姓的渔船,渔船小得多,但比黎源坐过的乌篷船大,数量繁多如星辰,渔船飘在浅海域,没有码头。
  他看了半晌发现,那些渔船上居然住着渔民,看来有些是不上岸的。
  大大小小的渔船间还有一种极小的叶舟,十分轻盈,看来就是这种小舟往返接送人。
  回到城内,黎源进入海市。
  这里人流如织,并没有近中午而减少。
  黎源转了几圈发现这里以大宗买卖为主,有点像批发市场。
  买卖的内容依旧以丝绸、瓷器和茶叶为主。
  大朝商人也更倾向接受贵金属和宝石。
  从长远来开不是好现象,贵金属越来越多,务必造成物价上涨。
  大朝不仅要把钱赚回来,还要把钱用出去才行。
  黎源脑子里灵光一闪,难怪政令里大力号召接收外来物品。
  光号召还不行,还得朝廷带头行动。
  但是在工业革命未全力兴起前,一个国家对外来物品的接受度很低,因为内部已经形成完整产销一体的市场,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大朝若是工业发展起来,等到资源不够时,就会开始朝海外寻求资源。
  货币就流通起来。
  但并非短时间就能实现。
  可惜黎源并不是学经济的,若有人懂这个,说不定能帮朝廷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大朝需要外来物资的想法在黎源脑子里留下印象。
  他还想去船舶司看看,大朝能养得起这么多船,造船业一定很发达,工业发达的地方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船舶司一定是重地,不是谁想去就能去。
  黎源这般走着来到一条地势高些的小道。
  说小也不小,有些像后世的步行道。
  很多人在这里摆摊营生,因视野佳,能看见远处的海平面。
  这里正是黎源想重点考察的地方,带来的八百两银子剩得还多,但那是一年的费用,大头自然用到寻找珍珠这件事上,以后若能找到熟人,少不得要支使银子,于是剩给黎源做营生的本钱就不多。
  做吃食是最方便的,成本不高,挑着吃食走街窜巷也不引人怀疑。
  但每个地方的饮食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黎源正是来考察这个,他记得京城的饮食并不重口,如果真的如此,可能做吃食还不太行得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