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116节(1 / 4)
解瑨一怔,随即心里一暖,“我没事,别担心。”
两人正说着话,外头来报,有客人到了。
……
解家从祖上起就是当地有名的士绅大族,居住在县里的亲族不少。上门拜访的是解瑨的三叔、解阁老的庶弟,他于读书一道上不怎么开窍,连个童生的功名也没能考取,不过前两年上一辈的老族长去世之后,解三叔作为解阁老的弟弟,被推举成了解家的族长,因他性子和气,是个周全的老好人,族里众人对他都很服气。
得到解瑨入城的消息,解三叔便赶紧带着妻子来了。
他不到知天命的年纪,个头不高,身形微胖,面相憨厚。解三婶与丈夫年纪相仿,比解三叔稍矮一点,二人站在一起十分有夫妻相。两人穿着打扮都很朴素,比起阁老的弟弟与弟妹、大族的族长与族长夫人,倒更像是一对普通的乡绅夫妻。
两家上次见面,还是解瑨出了父孝,被太夫人带进京城的时候,时隔多年再次相见,解三婶看清解瑨,便是眼前一亮。
“不愧是大哥的血脉,瞧瞧这,多出息……”
她一个劲儿地夸个不停,解三叔也激动地红了眼圈,止不住地点头,“好,好,大哥后继有人啦!”
“见过三叔,三婶。”
解瑨礼貌地请人入座,解三婶是第一次见到汤婵,她坐到汤婵身边,打量了汤婵一会儿,也是不停地夸赞。
她拉着汤婵的手热情道:“打断骨头连着
亲,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只管使人来叫我们便是——你几个堂兄弟随了他们爹,没开那读书的灵窍,但一把子力气还是有的!”
汤婵笑道:“三婶放心,都是一家人,我不会客气的。”
“好好好,这才对。”解三婶喜笑颜开,满眼都是满意。
等重逢的喜悦过去,说到太夫人,解三叔神情黯淡下来。
他对解瑨道:“该给大嫂上柱香的。”
解三婶闻言,连忙道:“是了,虽说回头肯定还要带你堂兄弟他们来正式祭奠,但既然我们今日已经来了,不上一柱香说不过去的。”
她跟着解三叔站了起来,解瑨自然不会拒绝,众人一同到灵前给太夫人上了香。随后解三叔夫妻又同解桢一家三口以及徽音三姐弟各自见过,等一起用过饭,夫妻俩才离开了解府。
解三叔是同解瑨亲缘最近的一门亲,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解府来吊唁太夫人的客人络绎不绝。与解三婶说过的一样,解三叔又来了一回,这次带上了所有儿孙祭拜太夫人。
除了解家的族亲,当地知府、县令等等官员以及士绅也都各自上门,借机同解瑨结交——这位可是简在帝心,板上钉钉的未来阁臣,交好总没什么坏处。
隔了几日,太夫人的娘家人也从隔壁的平阳府赶了过来。
来的人是太夫人的弟弟,即解瑨的舅舅,他身穿道袍,面相儒雅,半灰的长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一眼瞧上去便有仙风道骨之感。
解瑨的舅母早逝,舅舅未曾续娶,此番是独自前来,没有携带女眷,汤婵拜见过一次后便由着解瑨招待。
她手头的事情也不少,丧事宴请、管理内宅、照顾孩子……幸好有小于氏、福婶、还有紫苏等丫鬟这些能干的帮忙,人手充足,一切都很顺利。
就这样忙碌了小半个月,到了吉日,解家族人能来的都来了,解瑨同解桢亲自扶灵送棺,出城后走了十多里地抵达解家祖坟,将太夫人葬在了谢阁老身旁早早预留好的位置。
仪式过后,解三叔有事要找解瑨,解瑨回城后便到解三叔家坐了坐。
“我之前听大哥提过,守孝期间是朝臣养望的大好时机,”解三叔斟酌着问道,“如今丧事办完,这两年做什么,侄儿心中可有打算?”
解瑨颔首,“家父与家兄留下了不少治经的手稿,我打算将他们编纂成书。”
“编书?”解三叔闻言点点头,“嗯,编书确实不错,是个好主意。” ↑返回顶部↑
两人正说着话,外头来报,有客人到了。
……
解家从祖上起就是当地有名的士绅大族,居住在县里的亲族不少。上门拜访的是解瑨的三叔、解阁老的庶弟,他于读书一道上不怎么开窍,连个童生的功名也没能考取,不过前两年上一辈的老族长去世之后,解三叔作为解阁老的弟弟,被推举成了解家的族长,因他性子和气,是个周全的老好人,族里众人对他都很服气。
得到解瑨入城的消息,解三叔便赶紧带着妻子来了。
他不到知天命的年纪,个头不高,身形微胖,面相憨厚。解三婶与丈夫年纪相仿,比解三叔稍矮一点,二人站在一起十分有夫妻相。两人穿着打扮都很朴素,比起阁老的弟弟与弟妹、大族的族长与族长夫人,倒更像是一对普通的乡绅夫妻。
两家上次见面,还是解瑨出了父孝,被太夫人带进京城的时候,时隔多年再次相见,解三婶看清解瑨,便是眼前一亮。
“不愧是大哥的血脉,瞧瞧这,多出息……”
她一个劲儿地夸个不停,解三叔也激动地红了眼圈,止不住地点头,“好,好,大哥后继有人啦!”
“见过三叔,三婶。”
解瑨礼貌地请人入座,解三婶是第一次见到汤婵,她坐到汤婵身边,打量了汤婵一会儿,也是不停地夸赞。
她拉着汤婵的手热情道:“打断骨头连着
亲,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只管使人来叫我们便是——你几个堂兄弟随了他们爹,没开那读书的灵窍,但一把子力气还是有的!”
汤婵笑道:“三婶放心,都是一家人,我不会客气的。”
“好好好,这才对。”解三婶喜笑颜开,满眼都是满意。
等重逢的喜悦过去,说到太夫人,解三叔神情黯淡下来。
他对解瑨道:“该给大嫂上柱香的。”
解三婶闻言,连忙道:“是了,虽说回头肯定还要带你堂兄弟他们来正式祭奠,但既然我们今日已经来了,不上一柱香说不过去的。”
她跟着解三叔站了起来,解瑨自然不会拒绝,众人一同到灵前给太夫人上了香。随后解三叔夫妻又同解桢一家三口以及徽音三姐弟各自见过,等一起用过饭,夫妻俩才离开了解府。
解三叔是同解瑨亲缘最近的一门亲,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解府来吊唁太夫人的客人络绎不绝。与解三婶说过的一样,解三叔又来了一回,这次带上了所有儿孙祭拜太夫人。
除了解家的族亲,当地知府、县令等等官员以及士绅也都各自上门,借机同解瑨结交——这位可是简在帝心,板上钉钉的未来阁臣,交好总没什么坏处。
隔了几日,太夫人的娘家人也从隔壁的平阳府赶了过来。
来的人是太夫人的弟弟,即解瑨的舅舅,他身穿道袍,面相儒雅,半灰的长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一眼瞧上去便有仙风道骨之感。
解瑨的舅母早逝,舅舅未曾续娶,此番是独自前来,没有携带女眷,汤婵拜见过一次后便由着解瑨招待。
她手头的事情也不少,丧事宴请、管理内宅、照顾孩子……幸好有小于氏、福婶、还有紫苏等丫鬟这些能干的帮忙,人手充足,一切都很顺利。
就这样忙碌了小半个月,到了吉日,解家族人能来的都来了,解瑨同解桢亲自扶灵送棺,出城后走了十多里地抵达解家祖坟,将太夫人葬在了谢阁老身旁早早预留好的位置。
仪式过后,解三叔有事要找解瑨,解瑨回城后便到解三叔家坐了坐。
“我之前听大哥提过,守孝期间是朝臣养望的大好时机,”解三叔斟酌着问道,“如今丧事办完,这两年做什么,侄儿心中可有打算?”
解瑨颔首,“家父与家兄留下了不少治经的手稿,我打算将他们编纂成书。”
“编书?”解三叔闻言点点头,“嗯,编书确实不错,是个好主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