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李嬷嬷神色却微不可察地一动,微微转头看了看青雀和芍云。
  “哦?姑娘怎地晓得的冷宫之事?”李嬷嬷依旧笑,但眼底已有几分审视。
  黛玉垂下眼睫,轻声道:“有济民坊在,我毕竟耳目众多,不过彼时我想只是些旧案,没什么稀奇。嬷嬷也是自前朝便在宫中多年的人,怎会不知,这种事只在宫中翻腾起来时叫人心不安。”
  她抬起眼,清亮的目光与李嬷嬷对视:“嬷嬷可知道,随便一个理由,若叫外头人说我进宫,竟是与前朝皇子有关。那时,嬷嬷再如何将我困在这院中,也未必能改这皇城之外悠悠众口。”
  李嬷嬷脸色不动,心下却微微一沉。
  她不过是遵循上意将人留在宫中罢了,与冷宫之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不消多想,只猜这林姑娘在京中的名声,恐怕并非空穴来风,许是这人有拨弄人言之能。
  这些时日,那位闯王瞧着并不是很正常,宫中下人们多人人自危,她可不想攀扯冷宫之事。
  那个她曾逃离的地方,总不至十年过去,还要叫她到地下去陪那些枉死的女人。
  “姑娘此言,倒叫老身有些不解。”李嬷嬷笑意不减,语气却沉了几分,“你我说到底不过是宫中下人,老身哪能替你担什么不是?”
  黛玉缓缓上前一步,裙裾轻拂石砖,气息似兰似雪。“我进宫为公主教习,是陛下亲点。入宫后,嬷嬷日日来盯着我定是陛下的心思,我未必全懂。”
  她低低一笑,声线娇软:“陛下与我从前在京营议事,到后来书信承报京中之事,都是陛下为王时的事情了。如今他即将登临九五之尊,而我不过是京中寻常闺中女子,难近圣颜也是情理之中。眼下我所知之事,牵扯前朝皇子,事关重大……我不能亲口与那位说,也怕旁人传来传去,总有失真的时候,也只能请林嬷嬷替我呈与陛下。”
  李嬷嬷垂眸片刻,复又抬眼,唇角带着耐人寻味的笑:“姑娘多想了,这入宫做女官,要先修习宫中规律,才带姑娘去见宫中主子。只是进来宫中未登基大典事多,我怕姑娘被什么冲撞,才叫两个宫女谨慎些。至于姑娘所说之事,我不过是宫中老妇,此等大事自是说不清楚的,不如我向陛下禀告求见,姑娘本就是陛下让进宫的,自然是能见圣颜。”
  黛玉盈盈一礼,语气淡而自矜:“嬷嬷若真愿助我一臂之力,将来我必不忘记。”
  李嬷嬷目光闪烁,心中暗自叹息。她想起从前自己的主子与眼前之人何其相似,皆是柔弱外表下的冷锐与孤傲。
  只叹从前主子不知她是个趋利避害的,自己都顾不上,还给她这种白眼狼谋退路。
  “既然姑娘如此说,老身便替姑娘安排一见。”李嬷嬷终于点头,声音不疾不徐,“不过见了之后,姑娘要记得,话可比书难读得多,定要谨言慎行,免招君王之怒。”
  黛玉未曾想到,只凭裴石先前在宫中无意窥见的东西诈了一下,竟真的换来传见。
  次日,她立于殿前石阶,只见殿前内官噤声如蝟缩,空气里仿佛凝着一股腥重的血气。
  黛玉本在殿外侯着,没想到未及通传,张才良已自殿内阔步而出。他眉目阴鸷,呼吸急重,像是方才经历一场极大的烦忧。
  黛玉恭谨行礼,敏锐察觉四周压抑的气氛,选择闭口不言,只巧温顺地静静立着。
  张才良低眉看了黛玉一眼,半晌,听几声呼吸深重后,才冷声吐字:“林姑娘,免礼吧。”
  黛玉瞧他心绪不宁,柔声直言:“陛下似乎有烦心事。”
  张才良显然还带着情绪,神色阴沉:“本王念你守城有功,济民得名,百姓传颂,故宽纵你三分。”
  黛玉心中暗自讶然,自己何曾得罪他,还要被‘宽纵’?
  但她不显于色,只静静跟着他走进一旁的偏殿。李嬷嬷轻轻碰了她一下,眼神示意:小心应对。
  入殿后张才良坐下,黛玉才轻声答道:“民女不过是为陛下分忧,陛下本就体恤百姓,我所得名声也是陛下的。”
  偏殿之中,张才良大步坐下,手指叩案,声音闷重:“这些虚名就算了。说吧,你是从哪里知道宫里的事?”
  黛玉莞尔一笑,神情似懵懂:“我既在宫中,耳目所及,不过东一句西一句,多走多听,自己凑个大概而已。”
  张才良目中一丝好不容易取回的温意转瞬即逝,猛然神色骤冷。
  “啪!”他重拍案几,声震四壁,满殿齐颤:“一群多嘴多舌的家伙,废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