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黛玉却垂了垂眸,淡淡道:“我听莫云说,从前庄子也都是庄头主事,岁末来交粮交账。可从前还有几位大爷管着这些庄头,如今家中无男子,我们女人家,不能频频外出。若仍仰仗外人,叫庄头专断,只怕这些好不容易归回的庄子又要落人之手,甚至祸害贾府如今名望。”
  她的语气温和,但字字透着慎重,只是对于如今的她来说,慎重过头了。
  此言一出,李纨一愣,眼中似是有些怔然。
  她自然明白黛玉话中之意,贾府能不能站稳脚跟,庄子是根本。此刻再用旧法,只会重蹈旧辙。
  李纨看了看平儿,平儿却是最先反应过来的。她略略一思,转头道:“姑娘说得极是。可姑娘事多,若连庄子也一并操心,只怕好不容易养好的身子又要累着。大奶奶这些年一心向善,操持园务不辞辛劳,又是贾府名分正主,若说管庄子之人,我斗胆推举大奶奶最合适不过。”
  平儿当初能在贾政面前举荐黛玉管家,今日便也能在黛玉面前再举荐。“我从前曾受二奶奶照拂,却未曾识大奶奶之贤,如今方知我眼拙。若大奶奶肯应下此任,实是贾府之幸。”
  李纨一下子愣住了,从前凤姐作为大房,却当着二房荣府的家,她做为荣府的大媳妇也曾心中不忿,不过她本就温和淡然,最不喜与人争功,便就岁月揭过了。
  如今一下子叫她管两府的庄子,她想着庄子要紧,一时间,她不知该答应,还是该辞让。
  第101章 金城汤池6
  李纨自黛玉拿捏了管家权后,便一心管着园子里的农事。但黛玉心知大奶奶是个不堪重用的人,终归是那种遇事易退、习惯袖手的“菩萨心肠”,若真遇上个不肯让步的庄头、亦或几场水旱灾荒,只怕她会是下一个王夫人,虔心念佛,不问世事。
  是以,从一开始,黛玉便未打算将十几处庄子一并交给她。
  可这话若说得太明,却难免叫大奶奶脸上不好看。毕竟这会子,李纨与平儿两人正因贾府收回庄子而欢喜,黛玉一来就把差事递给凤姐身边通房切室出身的平儿,旁人也许不会多言,李纨心里总是要不是滋味的。
  黛玉看着书房中二人笑语晏晏,心下实有些头疼。
  黛玉明明心中属意的是平儿嫂子,她偏偏就要先询问珠大奶奶庄子管理之事。
  先把她请上高位,再顺势请下。
  她知平儿必不会抢功,反会顺水推舟将大奶奶推上前来。
  一是平儿嫂子不像大奶奶,她一无一儿半女,二无亲无靠,留身贾府。这样的人,便如同黛玉只指望着贾府越来越好,自己才能过得好一些。
  二是黛玉管家之事,就是平儿嫂子跟老爷推举的。
  正如黛玉所料,李纨此时犹疑了,毕竟她并非那种受几句恭维便飘飘然之人,反而更是谨慎持重。
  李纨知道,园子是园子,庄子是庄子。这可不是三亩薄田、两口菜窖,而是牵连府中上百口人衣食的命脉。
  她开口便欲推辞,却听黛玉笑着劝道:“大奶奶自是我们三人中最得人心、也最有经验的。这也不过是一时之需。前儿倪二他们护粮回府时,还带了卫公子的信,说寻宝玉一事已有些眉目。倘若不出意外,过不了多久,宝玉便能回来。那时庄子管得顺手,还归大奶奶管着,我定站在大奶奶这边,叫宝玉不再过问。”
  李纨听黛玉说着,竟有些哑口无言。
  “若大奶奶管着这十几处庄子累了,那些个庄头刁钻了,待宝玉回来,那就叫他们那些个男儿管着。”
  她支着脑袋懒懒道:“虽说宝玉不愿走那仕途经济,但没个道理叫他们那些男人就等着我们女儿忙前忙后的给他们做了东。那些庄头一个个滑得像泥鳅,只怕叫人糊弄过去。可又不能不常去,每处庄子都在京外,月月亲巡才好问清农户实情,免得又养出个吃里扒外的来。”
  黛玉故作沉吟,才道:“不如我在庄子叫人都建一院子,不管是大奶奶你,还是宝玉,往后谁人管庄子,便都到庄子上住些时日,也省得奔波辛苦。”
  平儿见黛玉提起宝二爷时从容安定,心中只觉得愕然,可很快听到她所提的管庄子的几点要紧的,正是以前琏二爷和奶奶最是犯难之处。她深有所感,连连点点头道:“姑娘说的没错,是这个理。”
  可平儿说的理是巡庄防弊,是男儿就该当家,是说乌尽孝那些人就是吃里爬外。
  可不是李纨此时所想的,每个庄子定要月月去巡一次。
  李纨觉得不妙,怎么越听越不对劲。
  虽说是这个理,但是她才不去庄子上住,她也不叫宝玉去那住。他们新婚久别,却因自己懒事而又要分别两地,这空守寡的滋味谁比她懂?她才不做这恶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