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属官在旁低声道:“贾府称多用自家资源、不过增建工坊,也不需要我们朝廷耗费过多。正好京营那边将领来说寒冬难熬,这样能供暖义军、协助修缮,倒是义理俱在。”
“义理?”师景辉一笑,摇头,“这倒叫林氏又得了贤名。”
贾府几番催促,他却总以“需议”“再审”为由拖延。
京兆尹终归熬不过京中日日有流民百姓因大雪而亡,民怨沸腾,终于让黛玉他们到府中回话。
说起账目工事,不需黛玉亲出,左丘梅利索,立于后堂,对师景辉缓缓道:“此举并非贾府谋利,更无意长久设厂,不过是雪灾当前,为御寒急设的权宜之计。如今天寒地冻,流民夜冻而死者,每日已不下百人。殿下尚未登基,此时便放任百姓冻毙街头,实非有德之主该有之貌。京城中本就有几处工坊,倒也无妨。那几处炭窑,待开春雪解,自可拆除还地,不留痕迹。”
他顿了顿,又轻拂袖角道:“京中普通百姓多靠木柴生火,但柴火烟重、不耐久燃,虽可炊饭,却难以彻夜取暖,常要夜半给热炕添柴,上房除雪,才致今冬常有百姓塌房冻毙。寻常百姓不似我等大户人家,早已烧炭供应地龙暖房,若能将散户之柴集中焙炭,还炭于民,不仅能以炭窑供暖于济民坊,也能解一家一户之寒,此般才有京城之风。”
眼下贾府虽是民间势力,却因善举频频赢得民心。他心知若轻率驳回此事,便是堵了百姓一条活路,反叫自己成了不仁不义之人。
但如今若让他点头同意,将这些工棚建在京中,虽是雪中送炭之举,却与新朝元年格格不入。眼下闯王不在京中,自己若批了这案子,岂不叫新朝登基时反受责?
师景辉未言,只是端坐沉思。他出身御史兰台寺,自是风骨端直、望重士林之人,最重清名。他自忖这一路走来,虽屈居曹睢之下,不能立大功,却也未失节操,恪守道统、以德立身,便是他心头最大的骄傲与弱点。
可这京兆尹,手握民政,瞧着是天子重臣,实则困于宦囊羞涩,步步维艰。
但即便如此,他更在意所作所为是否堂皇,能否载入清册。
黛玉静静坐于堂下,不急不缓开口:“大人与家父曾同在兰台寺,自然心念百姓,为民请命,最是体察人间疾苦之人。”
她语气微顿,温然一笑,“家父早丧,曾抱憾不能为君为民犯颜强谏,大人所行便是家父所不能及。我虽女子,亦承家父之志,开仓济民,如今也侥幸得百姓溢誉,得闯王恩荣。此事京兆尹府若应*允,果能救济十万流民,使万家通暖,将来殿下以德政登基,这何尝不是大人新旧两朝忠君爱民之举。”
师景辉抬眸看她,一字未言。
黛玉不动声色,又补一刀:“若此事以京兆尹府下令,名归大人。贾府不过出人出力,赚得些短利。城中炭务之策、济坊工事之法,何尝不是事事都需要京兆尹府应允?如此一来,大人既有政绩可言,又得仁名之誉。便是他日殿下问及大人所行,也自有明证。”
这话说得不动声色,实则已是将刀架上脖子。
若不应允,便是坐视灾年冻毙平民,失了民望;若应允,则不仅赢得仁名,还能让一切光辉留名己身。
而贾府,不过是京兆尹府下令,便宜行事罢了。
师景辉终于道:“此事……确为善举。”
黛玉趁热打铁:“如今京中流民众多,百姓也多因封城宵禁与大雪失了生计,若是能开设炭窑,京中遍是人手,不仅无需担忧炭窑所需的耗费人手众多,只叫做工之人能分得暖房居所,或是以工换得木炭,便足以。届时流民返回原籍,何尝又不是将新朝气象,遍布天下?”
良久,师景辉抚案低叹:“只叹你是女子,否则你林家侯门也不愁无以为继了。”
黛玉听师景辉此话,若是往常只怕今夜便要题诗三首以表哀思。她看向左丘梅,后者心领神会,接道:“大人,此事虽好,却有一难处。”
一语既出,堂下幕僚面面相觑,师景辉道:“说来听听。”
左丘梅道:“大人肯定已经知道,这供暖一事最为要紧遍是火,且不提各家工坊所需木炭用度,便是几处炭窑,也需木柴日夜烧制,才能产出炭供民生与工事。”
一旁属官道:“常听炭窑多在山林之下,此事……若京中木柴不足,也是空谈。”
左丘梅适时接话,毫不犹豫道:“这说难也不难,京中各户人家本有木柴囤积以备炊事,京中亦有商贾如贾府一般囤薪。官府借此首设榷场,我们愿以市价购之,再转售炭给百姓。至于木柴不济……向来炭窑需依山傍林,而长安城四面环山,贾府商队护卫如今正好因大雪赋闲,若大人肯允予城外林山一角,便可即刻开工。”
“城外林山?”师景辉眉头微蹙,“那里乃关中四塞之险,前朝曾建皇寺于城南终南山,虽现因战事停工,仍属官地,轻易不得启用。”
黛玉浅笑,叫师景辉一顿,她所说确叫师景辉自知多虑。
“古有香山居士题曰:‘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山上皇寺又为前朝蠹政,若南山能在大人手中屏黜改观,还山于民,百姓得暖,炭工得食,义军得铁,长安得声誉,岂不是还南山灵秀之名?”
黛玉一开始的目的是建工坊救雪患民生,甚至从中能得炭利,但是在点算此事耗费时,他们的目标变了。 ↑返回顶部↑
“义理?”师景辉一笑,摇头,“这倒叫林氏又得了贤名。”
贾府几番催促,他却总以“需议”“再审”为由拖延。
京兆尹终归熬不过京中日日有流民百姓因大雪而亡,民怨沸腾,终于让黛玉他们到府中回话。
说起账目工事,不需黛玉亲出,左丘梅利索,立于后堂,对师景辉缓缓道:“此举并非贾府谋利,更无意长久设厂,不过是雪灾当前,为御寒急设的权宜之计。如今天寒地冻,流民夜冻而死者,每日已不下百人。殿下尚未登基,此时便放任百姓冻毙街头,实非有德之主该有之貌。京城中本就有几处工坊,倒也无妨。那几处炭窑,待开春雪解,自可拆除还地,不留痕迹。”
他顿了顿,又轻拂袖角道:“京中普通百姓多靠木柴生火,但柴火烟重、不耐久燃,虽可炊饭,却难以彻夜取暖,常要夜半给热炕添柴,上房除雪,才致今冬常有百姓塌房冻毙。寻常百姓不似我等大户人家,早已烧炭供应地龙暖房,若能将散户之柴集中焙炭,还炭于民,不仅能以炭窑供暖于济民坊,也能解一家一户之寒,此般才有京城之风。”
眼下贾府虽是民间势力,却因善举频频赢得民心。他心知若轻率驳回此事,便是堵了百姓一条活路,反叫自己成了不仁不义之人。
但如今若让他点头同意,将这些工棚建在京中,虽是雪中送炭之举,却与新朝元年格格不入。眼下闯王不在京中,自己若批了这案子,岂不叫新朝登基时反受责?
师景辉未言,只是端坐沉思。他出身御史兰台寺,自是风骨端直、望重士林之人,最重清名。他自忖这一路走来,虽屈居曹睢之下,不能立大功,却也未失节操,恪守道统、以德立身,便是他心头最大的骄傲与弱点。
可这京兆尹,手握民政,瞧着是天子重臣,实则困于宦囊羞涩,步步维艰。
但即便如此,他更在意所作所为是否堂皇,能否载入清册。
黛玉静静坐于堂下,不急不缓开口:“大人与家父曾同在兰台寺,自然心念百姓,为民请命,最是体察人间疾苦之人。”
她语气微顿,温然一笑,“家父早丧,曾抱憾不能为君为民犯颜强谏,大人所行便是家父所不能及。我虽女子,亦承家父之志,开仓济民,如今也侥幸得百姓溢誉,得闯王恩荣。此事京兆尹府若应*允,果能救济十万流民,使万家通暖,将来殿下以德政登基,这何尝不是大人新旧两朝忠君爱民之举。”
师景辉抬眸看她,一字未言。
黛玉不动声色,又补一刀:“若此事以京兆尹府下令,名归大人。贾府不过出人出力,赚得些短利。城中炭务之策、济坊工事之法,何尝不是事事都需要京兆尹府应允?如此一来,大人既有政绩可言,又得仁名之誉。便是他日殿下问及大人所行,也自有明证。”
这话说得不动声色,实则已是将刀架上脖子。
若不应允,便是坐视灾年冻毙平民,失了民望;若应允,则不仅赢得仁名,还能让一切光辉留名己身。
而贾府,不过是京兆尹府下令,便宜行事罢了。
师景辉终于道:“此事……确为善举。”
黛玉趁热打铁:“如今京中流民众多,百姓也多因封城宵禁与大雪失了生计,若是能开设炭窑,京中遍是人手,不仅无需担忧炭窑所需的耗费人手众多,只叫做工之人能分得暖房居所,或是以工换得木炭,便足以。届时流民返回原籍,何尝又不是将新朝气象,遍布天下?”
良久,师景辉抚案低叹:“只叹你是女子,否则你林家侯门也不愁无以为继了。”
黛玉听师景辉此话,若是往常只怕今夜便要题诗三首以表哀思。她看向左丘梅,后者心领神会,接道:“大人,此事虽好,却有一难处。”
一语既出,堂下幕僚面面相觑,师景辉道:“说来听听。”
左丘梅道:“大人肯定已经知道,这供暖一事最为要紧遍是火,且不提各家工坊所需木炭用度,便是几处炭窑,也需木柴日夜烧制,才能产出炭供民生与工事。”
一旁属官道:“常听炭窑多在山林之下,此事……若京中木柴不足,也是空谈。”
左丘梅适时接话,毫不犹豫道:“这说难也不难,京中各户人家本有木柴囤积以备炊事,京中亦有商贾如贾府一般囤薪。官府借此首设榷场,我们愿以市价购之,再转售炭给百姓。至于木柴不济……向来炭窑需依山傍林,而长安城四面环山,贾府商队护卫如今正好因大雪赋闲,若大人肯允予城外林山一角,便可即刻开工。”
“城外林山?”师景辉眉头微蹙,“那里乃关中四塞之险,前朝曾建皇寺于城南终南山,虽现因战事停工,仍属官地,轻易不得启用。”
黛玉浅笑,叫师景辉一顿,她所说确叫师景辉自知多虑。
“古有香山居士题曰:‘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山上皇寺又为前朝蠹政,若南山能在大人手中屏黜改观,还山于民,百姓得暖,炭工得食,义军得铁,长安得声誉,岂不是还南山灵秀之名?”
黛玉一开始的目的是建工坊救雪患民生,甚至从中能得炭利,但是在点算此事耗费时,他们的目标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