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2)
房老先生闻言,忙带着铁匠后退一步,恭恭敬敬下跪行了礼。
黛玉只得立在原地等他们礼毕。虽说这些匠人不过是工契雇用,但自从贾府接管官赈,为首的房老先生对她这位当家主子的敬意愈发隆重,令本就尊重手艺的她有几分无奈。
“好了,老先生,这番前来,可是工坊出了什么事?”她瞥了赵安一眼,略带笑意地问道,“还是府中发的料太差了,耽误工事了?”
房老先生拱手说道:“我们木匠坊不过与府中泥瓦匠合力修缮几间旧屋高台,原也不算要紧的事。只是听闻裴总领之事,众人感念在心,便想着做点实事。我们几个商量着,试着打造了一件护甲,特为护院们穿戴防身,免于叫尸毒所害。如今已成,便来请姑娘过目。”
此言一出,倒出乎黛玉意料。
她微抬眉眼,转头看向赵安:“你既同行而来,想必试过了。效果如何?”
赵安点头道:“确实不错。这护甲用的多是削薄竹片拼接,既轻便柔软,又不妨日常行动。虽不能与义军所供铁甲一般刀枪不入,但胜在冬日也不怕冻伤身体,又能应对活尸突袭啃咬,已足够实战。”
旁边的铁匠余老三也补充道:“若是能有上好的皮料,便是姑娘也能穿了护身。”
赵安说罢,便招手叫来两名护院演示。二人换上新制护甲,动作灵活如常,再以短刀劈砍,竟难以割破。黛玉虽不懂军械,但已觉这甲坚实耐用。
左丘梅在旁频频点头:“以民间手艺,能成此制,实属难得。”
黛玉神色一松,朗声说道:“如今京中雪患深重,几位本就有屋瓦修缮和护院武器重铸的活计,却肯花这般心思,实在难得。”
她转头对雪雁道:“库中多支一份月银,再拨十斤炭,叫几位师傅带回,各坊中的学徒,也都赏一斤炭吧。”
她一向从不吝于赏功,何况如今人心艰难,一份过冬的炭火,胜过千金。
房小师傅听了忍不住笑道:“姑娘,我们几个不过是想着那铁铺不能停火,众人下了工也乐意在铺里烤火,暖和得很。想趁火头干点事,竟得姑娘赏赐,实在惶恐。”
黛玉听他这么一说,突然灵光一闪。
她转头便望向左丘梅:“左先生,你看这铁铺因烧火而暖,是否可在京中几处济民所设立类似工坊,借着日夜烧火做工之便取暖,叫流民们也能躲避寒流?”
一泥瓦匠听了也觉得这法好,“铁铺、砖窑、本就需燃火。若通上地龙,打通屋舍,不仅能取暖,还能节省烧火的木柴,一火暖众人。”
左丘梅闻言微一沉吟,笑着道:“姑娘所思甚妙。但是这京中锻造熟手多在我们府中,若要在京中各处设冶炼所到也不难,只是去哪找那么多能工巧匠管理这十几处工坊的窑火?想必能做的也有限。”
黛玉轻轻颔首,知其言非虚。她并不擅工事,便也不作妄断,只是语气一转,看向堂中众工匠,缓声问道:“若我将这些工坊如丰川街商铺一般交予诸位经营。拨银、拨炭、拨地,由府中支应;而调度、匠管之事,便由你们自理。如此,你们可敢应下?”
她目光不疾不徐,却笃定如钉。
余老三“啪”地一拍胸口,朗声道:“姑娘若真要将工坊托给我们,那我余老三便拿这条老命日夜盯着炉火,叫百姓能在寒夜里多活一口气。”
话音落地,众人本是一振,可房老先生却转身扫视一圈,看那群匠人交头接耳、面露欢喜,他便抬手安静众声,郑重劝道:“姑娘,我们这些匠人,哪一个不是从祖辈或师门传承手艺,一锤一凿熬出来的?这一身本事,熬得过炉火日夜不息,却熬不过费料用度。若不是在府中蒙恩,怕我们自家的工坊也难活到今日。”
他拍了拍身边儿子房小师傅的手,语气沉重:“可姑娘也要知道,匠人做活讲究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是否能有活接得上着耗材用度。不是有块地就叫作坊,有炭就能起火。一座工坊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耗材、银钱,所耗颇大。”
他仰起头,目光坦诚:“姑娘,有心为我们的活计张罗,已是天恩。可若大张旗鼓地广设工坊,眼下看是惠民,往后若柴尽料竭、活计不足,反叫人失望非议,只怕是竭泽而渔,损了姑娘声誉。”
言罢,他躬身伏地,众人一时皆默。
余老三望着黛玉神色,又看了看房老师傅。白得一座工坊的好处在前,可他还是咬咬唇补道:“姑娘,如今府中护卫所需刀具枪头近五百之数,铁器重铸一轮,木炭就要上千斤。这京中好柴已是紧张,能炼铁的精炭,更是十难出一。若还分几处冶炉,虽说冶炼快了,只怕不到年关,京中便要断炭绝炊,连府中用度都要被工坊燃烧用尽。”
说着,他“咚”地跪下,声音哑然颤道:“姑娘的恩,我们记在心头,可这事……若真做不好,便是平白坏了姑娘名声,我等宁可不做。”
这一跪,在黛玉眼中是出自真心的忠诚,也是清醒。
黛玉望着满室匠人,神情由凝重转为淡然,最后缓缓一笑,盈盈将方老师傅和余老三扶起。
“诸位所言,我心中记下了。” ↑返回顶部↑
黛玉只得立在原地等他们礼毕。虽说这些匠人不过是工契雇用,但自从贾府接管官赈,为首的房老先生对她这位当家主子的敬意愈发隆重,令本就尊重手艺的她有几分无奈。
“好了,老先生,这番前来,可是工坊出了什么事?”她瞥了赵安一眼,略带笑意地问道,“还是府中发的料太差了,耽误工事了?”
房老先生拱手说道:“我们木匠坊不过与府中泥瓦匠合力修缮几间旧屋高台,原也不算要紧的事。只是听闻裴总领之事,众人感念在心,便想着做点实事。我们几个商量着,试着打造了一件护甲,特为护院们穿戴防身,免于叫尸毒所害。如今已成,便来请姑娘过目。”
此言一出,倒出乎黛玉意料。
她微抬眉眼,转头看向赵安:“你既同行而来,想必试过了。效果如何?”
赵安点头道:“确实不错。这护甲用的多是削薄竹片拼接,既轻便柔软,又不妨日常行动。虽不能与义军所供铁甲一般刀枪不入,但胜在冬日也不怕冻伤身体,又能应对活尸突袭啃咬,已足够实战。”
旁边的铁匠余老三也补充道:“若是能有上好的皮料,便是姑娘也能穿了护身。”
赵安说罢,便招手叫来两名护院演示。二人换上新制护甲,动作灵活如常,再以短刀劈砍,竟难以割破。黛玉虽不懂军械,但已觉这甲坚实耐用。
左丘梅在旁频频点头:“以民间手艺,能成此制,实属难得。”
黛玉神色一松,朗声说道:“如今京中雪患深重,几位本就有屋瓦修缮和护院武器重铸的活计,却肯花这般心思,实在难得。”
她转头对雪雁道:“库中多支一份月银,再拨十斤炭,叫几位师傅带回,各坊中的学徒,也都赏一斤炭吧。”
她一向从不吝于赏功,何况如今人心艰难,一份过冬的炭火,胜过千金。
房小师傅听了忍不住笑道:“姑娘,我们几个不过是想着那铁铺不能停火,众人下了工也乐意在铺里烤火,暖和得很。想趁火头干点事,竟得姑娘赏赐,实在惶恐。”
黛玉听他这么一说,突然灵光一闪。
她转头便望向左丘梅:“左先生,你看这铁铺因烧火而暖,是否可在京中几处济民所设立类似工坊,借着日夜烧火做工之便取暖,叫流民们也能躲避寒流?”
一泥瓦匠听了也觉得这法好,“铁铺、砖窑、本就需燃火。若通上地龙,打通屋舍,不仅能取暖,还能节省烧火的木柴,一火暖众人。”
左丘梅闻言微一沉吟,笑着道:“姑娘所思甚妙。但是这京中锻造熟手多在我们府中,若要在京中各处设冶炼所到也不难,只是去哪找那么多能工巧匠管理这十几处工坊的窑火?想必能做的也有限。”
黛玉轻轻颔首,知其言非虚。她并不擅工事,便也不作妄断,只是语气一转,看向堂中众工匠,缓声问道:“若我将这些工坊如丰川街商铺一般交予诸位经营。拨银、拨炭、拨地,由府中支应;而调度、匠管之事,便由你们自理。如此,你们可敢应下?”
她目光不疾不徐,却笃定如钉。
余老三“啪”地一拍胸口,朗声道:“姑娘若真要将工坊托给我们,那我余老三便拿这条老命日夜盯着炉火,叫百姓能在寒夜里多活一口气。”
话音落地,众人本是一振,可房老先生却转身扫视一圈,看那群匠人交头接耳、面露欢喜,他便抬手安静众声,郑重劝道:“姑娘,我们这些匠人,哪一个不是从祖辈或师门传承手艺,一锤一凿熬出来的?这一身本事,熬得过炉火日夜不息,却熬不过费料用度。若不是在府中蒙恩,怕我们自家的工坊也难活到今日。”
他拍了拍身边儿子房小师傅的手,语气沉重:“可姑娘也要知道,匠人做活讲究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是否能有活接得上着耗材用度。不是有块地就叫作坊,有炭就能起火。一座工坊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耗材、银钱,所耗颇大。”
他仰起头,目光坦诚:“姑娘,有心为我们的活计张罗,已是天恩。可若大张旗鼓地广设工坊,眼下看是惠民,往后若柴尽料竭、活计不足,反叫人失望非议,只怕是竭泽而渔,损了姑娘声誉。”
言罢,他躬身伏地,众人一时皆默。
余老三望着黛玉神色,又看了看房老师傅。白得一座工坊的好处在前,可他还是咬咬唇补道:“姑娘,如今府中护卫所需刀具枪头近五百之数,铁器重铸一轮,木炭就要上千斤。这京中好柴已是紧张,能炼铁的精炭,更是十难出一。若还分几处冶炉,虽说冶炼快了,只怕不到年关,京中便要断炭绝炊,连府中用度都要被工坊燃烧用尽。”
说着,他“咚”地跪下,声音哑然颤道:“姑娘的恩,我们记在心头,可这事……若真做不好,便是平白坏了姑娘名声,我等宁可不做。”
这一跪,在黛玉眼中是出自真心的忠诚,也是清醒。
黛玉望着满室匠人,神情由凝重转为淡然,最后缓缓一笑,盈盈将方老师傅和余老三扶起。
“诸位所言,我心中记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