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厚重的木门在“吱呀”声中缓缓开启,一股混合了干米、肉香与药草气息的暖意扑面而来,带着一股凉意,叫人心头一松。
  黛玉立于檐下,未语,只静静望着眼前。
  她没想到,这仓中竟满得如此整齐,实在叫人看着舒适。
  麻袋堆垛一层层码至梁下,粗布包裹整洁,绳结一一打好,纸签上“长粳米”“谷白”“高粱碎”字迹分明。角落堆着几口油缸、砖茶与干菜缸;更里头是药材架与干货匣,杏仁、黄芪、赤小豆、干姜封藏分明,细细看去,不比城中药堂差多少。
  “这……”天上掉馅饼了?
  黛玉缓缓开口,“怎地……如此充盈?”
  仓内老库员齐当早已候着,戴良不在后,这老头如今也做了仓上的头目。像他这种下等仆役,第一次被当家的问话,精神抖擞,满脸堆笑上前禀报:“回二奶奶,府中光是主粮杂粮足有八万石,足可供全府百余口一年无虞。”
  齐当说得好似这里面的东西都是他变出来似的自豪,周瑞家的在旁听了,压低嗓子笑道:“如今省着用度,只怕吃到后年腊月也还余些。”
  黛玉未笑,只是唇角含意极淡:“这些粮物都是足重的?可有掺杂?”
  “回奶奶,全数秤点清楚,连新囤白米也是一袋袋重新分装,绝无杂质,分毫不差。”
  粮米掺杂质可以增重,也算不上什么稀奇事。齐当唯恐主母疑心,句句掷地,不敢有半句浮言。
  这话却叫珠大奶奶接口了,语气淡淡:“二奶奶早令账房将不同粮物、药材各归类造册,又每日按量比对消耗,用多用少一眼便知。如今要在其中动手脚,怕也没那么容易。”
  黛玉缓步走至粮垛前,手指轻触一袋麻布,摸起来凹凸不平的似乎是豆子,摸起来梆硬,向来是装得很满。
  “这些日子外头乱,粮食值钱,甚至金钱不换。”她语气平缓,“存了这么多,倒叫我心里踏实不少。”
  “柴米油盐都会变质损耗的,倒是要想法子好好储藏,免得库存有损。”
  黛玉只轻轻拂了拂袖子上粘的一点米屑,似自语又似说与众人听:“等裴总领回来我倒要问问他怎么能生出这么多粮米?”
  贾芸在旁一听,忙道:“这库里所进之物,除却早前从长源粮庄、安阳医馆买下的那批,余下最多的,就是前日走铁褴寺旧道时,在半山岭脚下寻得一处粮仓。仓里竟还满着粮米,裴总领说不过取一些入府,余下的其他人寻到粮仓也还能自救。”
  黛玉眉眼微动,回头看他一眼:“若我没猜错,分文不花?”
  “那处好像是城中粮庄中转的粮仓,我们路过歇脚见仓里满是活尸,四周又荒废已久,别说人影,连主家字号也寻不着了。”贾芸竟认真想了想,才谨慎道,“无主之物,不算偷盗吧……”
  众人听了纷纷附和,有人低声道:“这年头,荒地饿人遍处都是,这吃的又不能久放,总归不算浪费。”
  黛玉并未接话,只转眼看向珠大奶奶。那人却似没听见似的,只低头打量脚边麻袋,又向内望了望药材干货所在,神色不动如山。
  黛玉轻轻一叹,想来每日都听库房和贾芸对账的她应该是清楚的。
  众人一时静默,只当主母感时伤怀,并未多想。
  只有黛玉无奈,心想贾府在这般下去要变贼窝子了。
  市井妇人尚且知道“鸡蛋不可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贾府的口粮却尽数堆入一处库房,实在让人心中难安。
  府中老人们皆说,谷物囤积需得翻晒通风,否则久而生霉,黛玉便干脆顺势命人将整批粮米重新晾晒、过称、分仓而储——既理账目,又除隐患。
  原先搬运竹材的小厮一并召来,改而协助搬运药材送往昔日贾赦书房——如今已成卜旌大夫收治府内伤患的药庐。
  而粮米则另寻一处宽敞干燥的空房,唤来几位街坊老者验看成色,分出良莠好分仓储存。一旁莫云指点下人将谷米按质称重打包,而雪雁则盯着三位账房忙着重新分仓造册。
  那些被支来帮忙的婆子、闲丫鬟则在院中摊晒稻谷,一派炊烟未起、仓储先紧的景象。
  库房外支着一张桌一把椅,黛玉坐于其上,亲盯搬运与清账。正午日头已过,但黛玉在外坐了一日,虽秋风凉爽但也晒得脸色微微发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