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静王也是惜花之人,闻言竟轻叹一声:“坊间世俗荒诞之说,本王本不放在心上。抄家之事也有些时日了,可如今贾府诸公子俱废,也难为新妇当家……此女是你哪一房的媳妇?”
  “回王爷,林氏本是姑表,久居府中,是叔父宝玉之妻。”
  二奶奶说了,若怕回得不好,问事可不知,问人则不应刻意遮掩。朝中有心之人,一查便知,遮遮掩掩更易惹人疑忌。
  婚未入门,天翻地覆;佳人一嫁,竟成孤灯残影。
  他忽而有些莫名的愧意,低声道:“可怜此女……一家兴衰,本与女子何干?如今却落得孑然一身,扶家持宅,实乃命途多舛。”
  两人默然不语,屋中落针可闻。
  “你这位叔父曾来王府听学,与我虽无深交,倒也有几面之缘。”北静王声音更低几分,像是自语,“如今也算是我碍了人家一段好姻缘,叫林氏守屋望夫,孤守寒灯。”
  言罢,他指尖轻轻敲了敲身前几案,节奏缓慢而有力:“宝玉一事,本王应下了。虽说如今京中乱象丛生,寻人并不容易,但若孤女寡妇自行奔波,只怕更添磨难。况且,朝廷并未真正降罪贾政,又何必苛责其子?宝玉若能重回贾府,也好叫这段姻缘不必生离死别,我也算是积善缘。”
  贾兰怔住,半晌才反应过来,忙磕首谢道:“多谢王爷恩典!只是二婶近日病中,操劳过度,身子未愈,实不能亲来谢恩。若叔父归来,她自会日后亲谢。”
  直到入府所见那位鬓边微白的男人缓步而来,立于北静王侧,北静王这才挥了挥手,道:“赏些谷米活禽予贾家,送他去罢。”
  贾兰叩首再拜,方才由内侍引出大殿。他心神未定,只觉后背冷汗浸衣,脚步浮轻,几乎是楞楞地随管事往后院去领赏。
  厅中只余北静王与那男人。
  他倚坐在交椅中,早没了方才的庄重仪态,袖袍松散,手中折扇不紧不慢地敲着膝盖,漫不经心。
  “白先生,你觉如何?”
  白高骅拱手道:“这少年涉世不深,未谙世事,所言之事应该多是真的。但……王爷,您真要插手此事?贾府之事,如今已是残枝败叶。”
  “贾府既无大用,也不必多管。寻人之事留心就好,不需劳神。”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站起身来,“只是这林氏竟能在闯贼逼宫、亲族离散之时保得荣府不散,不知是有当家立业之能还是垂死挣扎。”
  白高骅垂目片刻,方才那护卫矢口否认是故人相识,“若王爷有意,可差一人随贾兰回府——名为送赏、实则探府。如此一来,既不惊动旁人,亦可查实虚实。”
  “白先生安排吧。”
  ——
  裴石带着护卫队每日出府采买,所得无定,有时满载而归,有时空手而回。虽是寻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糖,却种类繁多,其数不定。
  粮米库房不同于银库,日日出入频繁,虽有账房逐日清点,终究费神费力。黛玉将此事分摊出去,将粮米与园圃、田庄之务尽数交予珠大奶奶打理,自己只看总账与银钱出入。
  每日早朝点卯,李纨需与随裴石出门的贾芸,及掌管粮库的账房一一核对粮食出入。黛玉则只需按月亲查一次库房,日常只与大奶奶核对大项支出——外厨房每日所支,就能心中有数。
  这般安排看似粗略,实则精细藏于大略之间。谷物有耗易腐,实难如银钱般斤斤计较,只要有人签押、出入有据,不必逐一较真。
  只是今日黛玉还在书房,粮米账房忽然来报,说近日入库粮食骤增,眼下库房几近满溢,若再送入,只怕三两日内便无法存放。
  黛玉闻言,沉吟片刻。她记得那空荡荡的库房,骤然满盈,实不寻常。况且每次采买粮食,皆由裴石派人入库,可所用银钱却没有很多。
  她目光一转,看向裴石。那人立在一旁,面无异色,只略一点头,算是认了此事,又不作解释,转身唤了贾兰,匆匆离去。
  平时少言寡语的人一幅做了亏心事般落*荒而逃的样子,黛玉心血来潮,命人唤来珠大奶奶、贾芸与两位管事,一同去粮库走上一遭。
  一行人穿过耳房、廊道,绕至下人排房边上的西南角的石墙库房,沿路遇见挑担运竹的小厮纷纷避道施礼,府中井井有条,气氛肃然。
  原本荣府粮库设于府东,后随大观园改建迁至现址,紧邻下人排房。如今却自然成为
  以往贾府日日不停采买新鲜食材,粮库房只用来储高档食材、园中所产,如今府中所有口粮皆出自此,粮库房的地位自然跃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