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要条件允许,她还是喜欢稳扎稳打。
  第222章
  整个考试的过程都很顺利,阅卷的时候却出了点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对秦国来说,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幸福的烦恼。
  在决定此次科举取消家产限制之后,嬴政便带着王后和几个重臣,定下了录取的标准。
  这个标准定的肯定不能太高,因为出生寒门的那些,就算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有高超的天赋,在资源上始终是拼不过贵族的。
  若是把录取标准定得太高,那考中的大多都是贵族,先前特意取消资产恒定的举动,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还会激发底层百姓的逆反心理,觉得朝廷只是做做样子,说到底还是看不起他们这些寒门与庶民。
  但也不能太低了,因为这次报名参考的规模,肯定比上次大得多。虽然天下刚定,各处都缺人才,但若是一下子考上太多,朝廷也不好安排。
  郑嘉还特别提出了一点:上一次科举,蜀国那边的人不了解情况,好多已经考中了举人,在会试上落榜的学子都没好意思来。
  但随着秦蜀两国联姻,双方的学子和商人交流更多,上次科举的情况,必然已经传回了蜀国,蜀中学子蠢蠢欲动。
  ——上次录取的都是那种水平,我上我也行啊。
  因而,秦国再次办科举的消息传到蜀国,很多想要躲避战乱,或想要另找机会的学子,一定会组队来秦国参加。
  如果标准定得太低,上榜的学子中,蜀人的占比会过重。
  因此,录取标准,是经过多方考量才拟定的。
  饶是如此,等阅卷的时候,达标的人数还是大出上层意料,竟有九百八十人之多。
  这次蜀国参加考试的有三百五十人,达到标准的就有二九十个。剩下的那六十个,也只是差了一线而已。
  但凡标准定得再低一点,赴试的蜀人就要来个满堂红了。
  蜀国这边的考中比例,倒是在郑措的预料之内。出乎她意料的是中原学子,特别是那些寒门学子。
  她紧急调查取证了一番,在嬴政宣召之前,就先进宫说明了情况。
  “大王,咱们先前的预估,少评估了一类——六国贵族的门客。六国覆灭之后,好些门客找不到谋生的门路,这次科举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绝佳的找饭碗的机会。”
  虽然那些门客的才能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参差不齐,可这次能达标的,无论文武,在才能上总有过人之处。
  嬴政微微点了点头,问道:“郑卿以为,此事该如何解决?”
  他从来如此,只要认可了一个臣子的才能,就会非常放心地把问题抛给对方解决,并且用人不疑。
  也正是他这种用人态度,让郑措愿意死心塌地。
  郑措既然来面见君王了,就不可能只把问题找出来,她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录取的标准是早就定好的,就算无人泄露,这时候也不能更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今咱们大秦已经统一了中原,对国家的信誉要格外注重。若是出尔反尔或失信于民,造成的恶果是不可估量的。”
  嬴政点了点头:“郑卿所言甚是,寡人铭记于心。”
  这时,郑嘉从后殿走了过来,嬴政还特意把郑措那番话广告给了她。
  郑嘉面不改色地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丝毫没有表露自己早就学过这些。
  见君后二人交流完毕,郑措才继续开口:“不如这样,将此次达标的学子分位两等,仿照蜀国,设头一等为进士,朝廷直接授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