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阅卷官来说,这已经超纲了。他们根本就不敢下笔评判,只好把此类试卷都收集了起来,直接送到了嬴政的案头。
  而这些试卷,也成了嬴政焦头烂额的源头。
  此时的嬴政才登基不久,甚至还没有正式亲政,没有利用秦国的旧制一统天下,自然也就没有形成路径依赖。
  而且,他自幼师承扶荔,对于蜀国的律法和制度,本来就有所了解,知道和秦国的有很大不同。
  对此,他也和扶荔讨论过,对于秦国耕战制度的利弊,他早已了然于心。若不想秦国盛极而衰,像商君一样再次改革是必然的。
  可是现在,还没到该改革的时候呀。如今的秦国,还需要耕战制度激励国人,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
  等到中原一统之后,他便可携无上之威,顺势提出改革。到那个时候,便是既得利益者心中不乐,大概率也不敢明着反对。
  至于暗地里捣乱的,当年商君怎么处理,他照着学就是了。
  毕竟改革嘛,哪有不流血的?
  这群蜀国学子,不是来得不好,而是来得太早了!
  首先,对于这样的人才,嬴政肯定是想全部留下来的。
  可是,这些人都参加了科举,虽然批判了秦国的律法,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情绪输出,而是有理有据,并且连如何修改都给出了方向。
  如果要把他们留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录取他们。
  可第一次科举考试,为了让天下学子都对评判出的成绩信服,但凡是高中的人,试卷都是要贴在城楼下供人观摩的。
  若是别的学子看了蜀人的答卷,产生一些不太美妙的误会。比如:哦,原来批判秦国律法才是高中的诀窍呀!
  后人会不会纷纷效法?
  这些可以想见的麻烦,让嬴政只是想想,就觉得头皮都炸了。
  “来人,请两位相邦前来,有要事商议。”
  ——不能只有他自己烦恼,他可还没亲政呢,这些烦恼本来就属于两位相邦。
  嬴政甩锅甩得非常理直气壮。
  不多时,吕不韦和戴璇就从官署赶了过来。两人了解的情况之后,纷纷皱起了眉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