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七国之中,秦国的环境最为友好,可从各国西进的人才,也免不了被秦国公室针对。
  嬴政有心引入蜀国的科举制度,却对蜀国基础教育的能量一无所知,自然也猜不出吕不韦在蜀国的遭遇。
  只不过,吕不韦口中的“蜀中战乱,不可久居”,嬴政是一个字也不信。
  这个以“奇货可居”闻名天下的商人,怎么可能经不起战乱的风险?以吕不韦的为人,他该是富贵险中求才对。
  他之所以离开蜀国,嬴政推测,八成是在那里得罪人了。
  不过,嬴政也没准备拆穿他,他还要用吕不韦,让吕不韦顶在前面冲锋陷阵,他在后面观察调控,在秦国试行科举。
  于是,嬴政对吕不韦说了一句极有诱惑力的话:“相邦既见识过蜀国乐土,有没有想过把中原也变成那样的乐土?”
  吕不韦立刻就领悟了嬴政的意思,眼中爆发出强烈的光芒,那是渴望,是向往。
  他已经预料到了,如果科举制度在他手中推行开来,他必定能名流千古,比聚集百家编一部书可厉害多了。
  “大王可是有意改变秦国的取才制度?”
  “不错。”嬴政点了点头,“中原的制度早已腐朽,就像是失去了泉眼的潭水,乍一看清澄如初,稍一靠近就能闻到臭味儿。”
  吕不韦道:“大王所言甚是。可推陈出新,不但需要臣下尽心尽力,也需要君王有支持到底的魄力。”
  自战国以来,各国都有变法的意向。楚国有吴起,韩国有申不害,秦国有商鞅。
  除了秦国商鞅之外,全都失败了。吴起死在了楚悼王的丧礼上,申不害因韩昭侯战死自戮相殉。
  是他们两个的才能不如商鞅吗?
  或许是有不如吧。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楚悼王和韩昭侯因内外的种种原因,对变法之事左摇右摆,不能提供坚定的支持。
  吕不韦求的是名,是流传千古的贤名。他不怕像商君那样作法自毙,就怕像吴起和申不害一般功败垂成。
  嬴政道:“相邦知晓,家师乃是蜀国人士,她对中原的取才之法,早就看不惯了。政自幼耳濡目染,对蜀国科举制向往已久,直恨彼时位卑言轻。
  如今寡人已是大秦的王,却空有革新固鼎之志,只愁无人响应。相邦,寡人愿做孝公,相邦可敢做商君吗?”
  一句话正戳在吕不韦的心坎上,他激动得双手颤抖,忙整理了衣衫,提起衣摆跪了下去,对嬴政行了五体投地的大礼:“臣生当结草,死当陨首!”
  “好!”嬴政大笑着上前,双手把吕不韦扶了起来,用力握住他的手说,“相邦有此雄心,何愁我秦国不盛?”
  他立刻吩咐寺人:“去把左相请来。”
  待寺人离去之后,他就对吕不韦说:“我秦国有商君变法先例,也见过楚国与韩国失败的教训。寡人知晓,凡变法时,需得君臣不疑,上下一心。寡人会当面交代左相,让她全力
  配合相邦。”
  听到嬴政让人请左相来,吕不韦的脑子才清醒了些,意识到秦国朝堂不止他一个相国。
  ——秦王政真的只有十三岁吗?这种对人心的掌控,实在令人惊骇。就连他这个头脑最为精明的商人,也被他的言辞给蛊惑得什么都忘了。
  吕不韦心里升起了警惕,却又很快在嬴政信誓旦旦的保证中化为乌有。
  实在是嬴政已经把他看透了,精准把控住了他的心理需求,每一句话都是对症下药,由不得吕不韦不迷糊。
  “相邦也不必担忧左相暗中作梗,左相出身蜀国官宦世家,对中原的世卿世禄制度自来嗤之以鼻。别的事不好说,在改革取才制度这件事上,她必然会鼎力相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