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1 / 3)
召集天下学子编撰百科全书,这种争夺文脉之举,嬴政当然赞成。
只是,他也有个问题:“编纂这部书,是以秦国的名义呢,还是以相邦的名义呢?”
“这……”吕不韦迟疑了。
他是商人出身,哪怕已经做了相国,也依旧有人轻视他。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向天下证明自己。
原本他想编撰一本百科全书,就是为了给自己刷名声,让天下的贵族看看,哪怕出身商贾,他吕不韦也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
可是他没想到,年少的秦王竟然直接问了出来。
一方面他觉得欣慰,因为大王在他面前很坦荡;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颇为难堪。
嬴政微微一笑,又问道:“相国致力于修书,究竟是为了开天下文脉,还是想向那些贵族子弟证明自己呢?”
吕不韦脸色变了,他几乎是惊恐地看着嬴政,完全没想到年仅十三岁的秦王,竟然能看透他的心事。
嬴政仍旧微微含笑,全然不顾吕不韦不断变换的脸色,直言道:“若寡人没有猜错,相邦所为是后者吧?”
吕不韦苦笑起来:“莫非大王认为,就算臣修出了古今第一奇书,也依旧比不上那些世卿世禄之家吗?”
“您怎么会这么想?”嬴政很是诧异,“在寡人看来,相邦才干绝世,根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
吕不韦愕然,惊异不定地看着他:“大王当真如此认为?”
嬴政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政年幼时,相邦曾送给政一册蜀国《圣王律》,您去过蜀国吗?对蜀国政局了解多少?”
“臣去过蜀国。”吕不韦脸上露出向往之色,“蜀国与中原七国都不相同,那里是有才之士的乐土。只可惜,臣生不逢时,郑氏王朝已入末期,天下动荡不安,并不适合久居。”
他说这话,其实是在替自己挽尊。
他是个商人,还是个敢于火中取栗的商人,就比如投资还是质子的子楚。
当初在蜀国时,他也曾信心满满,想要通过科举入仕。
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蜀国自圣王起,就重视基础教育,千年以来,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村学,村学之上还有乡学,择优录取村学学子。
乡学之上还有县学,县学之上还有府学,甚至锦官城里还有太学……
如此层层递进,千年以来积累的人才如过江之鲫。
蜀国的科举考试,是真正的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拼杀,庸才根本就没有入场的资格。
吕不韦固然是个天才,可在那样的修罗场里,却也一再落败,让他怀疑人生。
未免彻底失去锐气,他果断离开了蜀国,到中原来寻找机会。
第203章
嬴政对蜀国的了解,都来自于扶荔夫妇和戴璇二人。他主要就是了解政体、民生、经济和军事。
关于蜀国的科举制度,他听扶荔说过一次就很感兴趣,后来又详细询问了戴璇和郑措,觉得这是彻底掀翻中原世卿世禄制度的绝妙好棋。
自从孔夫子推行“有教无类”以来,读书就不再是王族世家的专属,许多家有余财的,都会让子弟拜入百家读书。
只是中原七国对于用人,仍旧是世家子弟为主。那些出身不好的有才之士,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返回顶部↑
只是,他也有个问题:“编纂这部书,是以秦国的名义呢,还是以相邦的名义呢?”
“这……”吕不韦迟疑了。
他是商人出身,哪怕已经做了相国,也依旧有人轻视他。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向天下证明自己。
原本他想编撰一本百科全书,就是为了给自己刷名声,让天下的贵族看看,哪怕出身商贾,他吕不韦也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
可是他没想到,年少的秦王竟然直接问了出来。
一方面他觉得欣慰,因为大王在他面前很坦荡;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颇为难堪。
嬴政微微一笑,又问道:“相国致力于修书,究竟是为了开天下文脉,还是想向那些贵族子弟证明自己呢?”
吕不韦脸色变了,他几乎是惊恐地看着嬴政,完全没想到年仅十三岁的秦王,竟然能看透他的心事。
嬴政仍旧微微含笑,全然不顾吕不韦不断变换的脸色,直言道:“若寡人没有猜错,相邦所为是后者吧?”
吕不韦苦笑起来:“莫非大王认为,就算臣修出了古今第一奇书,也依旧比不上那些世卿世禄之家吗?”
“您怎么会这么想?”嬴政很是诧异,“在寡人看来,相邦才干绝世,根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
吕不韦愕然,惊异不定地看着他:“大王当真如此认为?”
嬴政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政年幼时,相邦曾送给政一册蜀国《圣王律》,您去过蜀国吗?对蜀国政局了解多少?”
“臣去过蜀国。”吕不韦脸上露出向往之色,“蜀国与中原七国都不相同,那里是有才之士的乐土。只可惜,臣生不逢时,郑氏王朝已入末期,天下动荡不安,并不适合久居。”
他说这话,其实是在替自己挽尊。
他是个商人,还是个敢于火中取栗的商人,就比如投资还是质子的子楚。
当初在蜀国时,他也曾信心满满,想要通过科举入仕。
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蜀国自圣王起,就重视基础教育,千年以来,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村学,村学之上还有乡学,择优录取村学学子。
乡学之上还有县学,县学之上还有府学,甚至锦官城里还有太学……
如此层层递进,千年以来积累的人才如过江之鲫。
蜀国的科举考试,是真正的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拼杀,庸才根本就没有入场的资格。
吕不韦固然是个天才,可在那样的修罗场里,却也一再落败,让他怀疑人生。
未免彻底失去锐气,他果断离开了蜀国,到中原来寻找机会。
第203章
嬴政对蜀国的了解,都来自于扶荔夫妇和戴璇二人。他主要就是了解政体、民生、经济和军事。
关于蜀国的科举制度,他听扶荔说过一次就很感兴趣,后来又详细询问了戴璇和郑措,觉得这是彻底掀翻中原世卿世禄制度的绝妙好棋。
自从孔夫子推行“有教无类”以来,读书就不再是王族世家的专属,许多家有余财的,都会让子弟拜入百家读书。
只是中原七国对于用人,仍旧是世家子弟为主。那些出身不好的有才之士,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