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3)
扉页上的字迹苍劲有力,与当年教细雨识字时的笔触一脉相承。细雨突然起身去了书房,回来时捧着个藤编小箱。
"阿姐的笔。"她打开箱子,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支旧毛笔,"从第一支开始..."
最旧的那支已经秃得不成样子,笔杆缠着泛黄的布条,依稀可见"阿姐教我写字"的字样。姜墨兰想起那个雪夜,小丫头趴在案头,为写不好"当归"急哭的模样。
夜宴散去后,姜墨兰推着轮椅带细雨来到后院。那株老梅树愈发苍劲,树干上的树洞却依然如故。她取出封信放进树洞,正好凑齐十封。
"写的什么?"细雨好奇地问。
姜墨兰将信笺展开:"若有来世,换我做你的轮椅。"
细雨突然哭得像个孩子,铜铃铛在夜风中叮当作响。姜墨兰将她搂在怀里,白发与白发交缠,分不清彼此。
月光如水,照见青石板上第五十道年轮。医馆檐下的红灯笼轻轻摇晃,将两道人影拉得很长,融进岁月深处。
这人间白首,真好。
番外八·生生不息
清明前的细雨,总是带着梅子香气。
八十岁的柳细雨拄着沉香木拐杖,在医馆门前小心翼翼地挖着土坑。她的手腕已不复当年的灵活,但那对铜铃铛仍固执地系着,只是声音不再清脆。
"师祖,让我来。"承梅的女儿——二十岁的柳念连忙接过锄头,腕间的小银铃叮当作响。这姑娘长得极像细雨年少时的模样,连蹙眉的神态都如出一辙。
细雨却摇头:"这株梅苗,得亲手栽。"
轮椅碾过青石的声响从身后传来。姜墨兰的发已全白,膝上盖着她们成婚那年缝的薄毯,毯角绣着的梅花早已褪色。轮椅两侧新加的储物格里,整整齐齐码着五十年来收集的梅核,每颗都标着年份。
"永昌六十年的核最大。"姜墨兰取出一颗深褐色的梅核,"那年雨水足。"
细雨蹒跚着走过来,枯瘦的手指与她一同握住那颗梅核。两人的老年斑在阳光下交织成奇妙的图案,像极了当年共执一支笔的模样。
"阿姐记得我们收过多少徒弟吗?"
姜墨兰指向药柜:"每个学徒的第一张药方都收在那里。"
药柜最上层,厚厚一摞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梅雨医坊"六十年的传承。最新的一张药方上,"黄连"被误写为"黄莲",笔迹稚嫩得可爱。
"像极了你。"姜墨兰轻声道。
细雨突然笑出声,铜铃铛闷闷地响着:"我当年还把'当归'写成'当回'呢!"
午后的阳光透过新栽的梅苗,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前堂突然传来喧哗,街坊们抬着件物事热热闹闹地涌进来。
第 17 章
"姜掌柜,柳大夫!"老李头的孙子高声喊道,"大伙儿给您二位凑的礼!"
展开的百衲被上,密密麻麻拼缀着各色布料。张婶颤巍巍地指着被角:"这块蓝缎子是您治好我爹中风时穿的,这块红绸是小满成亲时裁的..."
每一块布料下都绣着日期和事件:"永昌四十三年,治愈时疫""永昌五十年,残疾学堂落成""永昌六十二年,接生承梅的女儿"...
姜墨兰的指尖停在最中央那块靛青棉布上——这是她初遇细雨那年穿的衣服料子,不知被谁偷偷保存至今。
细雨突然咳嗽起来,姜墨兰熟练地从轮椅暗格取出药丸。这些年她们的角色渐渐对调,当年那个莽撞的小丫头,如今成了被照顾的人。
"不碍事。"细雨就着她的手咽下药丸,突然指向院外,"念柳家的小丫头来了。" ↑返回顶部↑
"阿姐的笔。"她打开箱子,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支旧毛笔,"从第一支开始..."
最旧的那支已经秃得不成样子,笔杆缠着泛黄的布条,依稀可见"阿姐教我写字"的字样。姜墨兰想起那个雪夜,小丫头趴在案头,为写不好"当归"急哭的模样。
夜宴散去后,姜墨兰推着轮椅带细雨来到后院。那株老梅树愈发苍劲,树干上的树洞却依然如故。她取出封信放进树洞,正好凑齐十封。
"写的什么?"细雨好奇地问。
姜墨兰将信笺展开:"若有来世,换我做你的轮椅。"
细雨突然哭得像个孩子,铜铃铛在夜风中叮当作响。姜墨兰将她搂在怀里,白发与白发交缠,分不清彼此。
月光如水,照见青石板上第五十道年轮。医馆檐下的红灯笼轻轻摇晃,将两道人影拉得很长,融进岁月深处。
这人间白首,真好。
番外八·生生不息
清明前的细雨,总是带着梅子香气。
八十岁的柳细雨拄着沉香木拐杖,在医馆门前小心翼翼地挖着土坑。她的手腕已不复当年的灵活,但那对铜铃铛仍固执地系着,只是声音不再清脆。
"师祖,让我来。"承梅的女儿——二十岁的柳念连忙接过锄头,腕间的小银铃叮当作响。这姑娘长得极像细雨年少时的模样,连蹙眉的神态都如出一辙。
细雨却摇头:"这株梅苗,得亲手栽。"
轮椅碾过青石的声响从身后传来。姜墨兰的发已全白,膝上盖着她们成婚那年缝的薄毯,毯角绣着的梅花早已褪色。轮椅两侧新加的储物格里,整整齐齐码着五十年来收集的梅核,每颗都标着年份。
"永昌六十年的核最大。"姜墨兰取出一颗深褐色的梅核,"那年雨水足。"
细雨蹒跚着走过来,枯瘦的手指与她一同握住那颗梅核。两人的老年斑在阳光下交织成奇妙的图案,像极了当年共执一支笔的模样。
"阿姐记得我们收过多少徒弟吗?"
姜墨兰指向药柜:"每个学徒的第一张药方都收在那里。"
药柜最上层,厚厚一摞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梅雨医坊"六十年的传承。最新的一张药方上,"黄连"被误写为"黄莲",笔迹稚嫩得可爱。
"像极了你。"姜墨兰轻声道。
细雨突然笑出声,铜铃铛闷闷地响着:"我当年还把'当归'写成'当回'呢!"
午后的阳光透过新栽的梅苗,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前堂突然传来喧哗,街坊们抬着件物事热热闹闹地涌进来。
第 17 章
"姜掌柜,柳大夫!"老李头的孙子高声喊道,"大伙儿给您二位凑的礼!"
展开的百衲被上,密密麻麻拼缀着各色布料。张婶颤巍巍地指着被角:"这块蓝缎子是您治好我爹中风时穿的,这块红绸是小满成亲时裁的..."
每一块布料下都绣着日期和事件:"永昌四十三年,治愈时疫""永昌五十年,残疾学堂落成""永昌六十二年,接生承梅的女儿"...
姜墨兰的指尖停在最中央那块靛青棉布上——这是她初遇细雨那年穿的衣服料子,不知被谁偷偷保存至今。
细雨突然咳嗽起来,姜墨兰熟练地从轮椅暗格取出药丸。这些年她们的角色渐渐对调,当年那个莽撞的小丫头,如今成了被照顾的人。
"不碍事。"细雨就着她的手咽下药丸,突然指向院外,"念柳家的小丫头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