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3)
柳大夫拍案而起:"胡闹!你这身子怎么经得起长途颠簸?"
"我坐官船去,走水路平稳。"姜墨兰平静地说,"后日就回。"
她没说自己已经托人打听过,赵家公子房里已有两房妾室;也没说那宅子后院特意留了块空地,正好种药材。
次日清晨,姜墨兰的轮椅刚碾过医馆门槛,就被驿差拦住了。又是邻县的来信,这次信封上盖着朱红官印。
"柳姑娘让我务必亲手交给您。"驿差压低声音,"她说要对着烛火看。"
姜墨兰塞给驿差几个大钱,匆匆回房点灯。信纸在火焰上方烘烤片刻,渐渐显出几行黛青色的字:"阿姐信末的'细雨归'我都看见了。等我。"
信封里还掉出个小小的铜铃铛,正是细雨从小戴在腕上的那个。铃舌上缠着红线,摇起来声音闷闷的,像是被人刻意捂住了。
姜墨兰将铃铛贴身收好,突然改了主意。她取出地契交给柳大夫:"烦请帮忙过户到细雨名下。"
"你这是......"
"女子总要有些私产。"姜墨兰望向邻县方向,"嫁妆也好,退路也罢。"
柳大夫长叹一声,将地契锁进祠堂的匣子里。
正月十五上元节,姜墨兰独自坐在墨兰斋后院。去年今日,细雨还在她身边看灯;如今轮椅边只有株新栽的梅树,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盏孤零零的灯笼。
"东家!"绣娘慌慌张张跑进来,"官府来人了,说要查税!"
姜墨兰蹙眉——年前她才缴过税银。来到前店,果然见两个差役模样的男子正在翻检绸缎。
"这位差爷......"
领头的差役转身,露出个古怪的笑容:"可是姜姑娘?"
姜墨兰点头。那人突然从怀中掏出个物件——是个褪色的红绳铜铃铛。
"柳姑娘托我带个信。"差役压低声音,"她说,花朝节前一定归。"
姜墨兰指尖发颤,差点没接住铃铛:"她还好吗?"
差役左右看看,快速说了句:"赵家催得紧,婚期提前了。"说完便高声呵斥着"税册有疑",带着同伴扬长而去。
姜墨兰连夜修改了轮椅。她在坐垫下加了层暗格,刚好能放下细雨的药方笔记和那支梅竹簪;又在扶手里藏了包碎银,足够从邻县雇车回来。
次日清晨,柳夫人红着眼圈送来封信:"细雨病了,婚期延后。"
信是姨母代笔,说细雨染了风寒,怕过了病气给赵家,要调养半月。姜墨兰捏着信纸,突然发现背面用指甲划了道浅浅的痕,对着光看,是个歪歪扭扭的"归"字。
花朝节前三天,姜墨兰正在布庄清点新到的杭绸,忽听街上马蹄声急。一队官差拥着辆马车飞驰而过,溅起的泥水打湿了她的裙角。
"造孽哟。"茶肆老板娘凑过来,"听说赵家未过门的媳妇跑了,聘礼都退回去了!"
姜墨兰手中的账本啪地掉在地上。她匆匆交代绣娘看店,自己拄着拐往医馆赶。路上人群议论纷纷,都说赵家派人四处搜寻,连官道都设了卡子。
医馆门口停着辆陌生的驴车。姜墨兰的心跳得厉害,残肢隐隐作痛。她推开西厢房的门,只见柳夫人正给个披头散发的女子喂药。
听见响动,那人转过头——正是细雨。她瘦得脱了形,眼睛却亮得吓人,腕上空荡荡的,没了铜铃铛。
"阿姐......"她嗓子哑得不成调,"我回来了。"
姜墨兰拄着拐站在原地,突然觉得这三步远的距离像是隔了千山万水。细雨挣扎着要下床,被柳夫人按住了。 ↑返回顶部↑
"我坐官船去,走水路平稳。"姜墨兰平静地说,"后日就回。"
她没说自己已经托人打听过,赵家公子房里已有两房妾室;也没说那宅子后院特意留了块空地,正好种药材。
次日清晨,姜墨兰的轮椅刚碾过医馆门槛,就被驿差拦住了。又是邻县的来信,这次信封上盖着朱红官印。
"柳姑娘让我务必亲手交给您。"驿差压低声音,"她说要对着烛火看。"
姜墨兰塞给驿差几个大钱,匆匆回房点灯。信纸在火焰上方烘烤片刻,渐渐显出几行黛青色的字:"阿姐信末的'细雨归'我都看见了。等我。"
信封里还掉出个小小的铜铃铛,正是细雨从小戴在腕上的那个。铃舌上缠着红线,摇起来声音闷闷的,像是被人刻意捂住了。
姜墨兰将铃铛贴身收好,突然改了主意。她取出地契交给柳大夫:"烦请帮忙过户到细雨名下。"
"你这是......"
"女子总要有些私产。"姜墨兰望向邻县方向,"嫁妆也好,退路也罢。"
柳大夫长叹一声,将地契锁进祠堂的匣子里。
正月十五上元节,姜墨兰独自坐在墨兰斋后院。去年今日,细雨还在她身边看灯;如今轮椅边只有株新栽的梅树,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盏孤零零的灯笼。
"东家!"绣娘慌慌张张跑进来,"官府来人了,说要查税!"
姜墨兰蹙眉——年前她才缴过税银。来到前店,果然见两个差役模样的男子正在翻检绸缎。
"这位差爷......"
领头的差役转身,露出个古怪的笑容:"可是姜姑娘?"
姜墨兰点头。那人突然从怀中掏出个物件——是个褪色的红绳铜铃铛。
"柳姑娘托我带个信。"差役压低声音,"她说,花朝节前一定归。"
姜墨兰指尖发颤,差点没接住铃铛:"她还好吗?"
差役左右看看,快速说了句:"赵家催得紧,婚期提前了。"说完便高声呵斥着"税册有疑",带着同伴扬长而去。
姜墨兰连夜修改了轮椅。她在坐垫下加了层暗格,刚好能放下细雨的药方笔记和那支梅竹簪;又在扶手里藏了包碎银,足够从邻县雇车回来。
次日清晨,柳夫人红着眼圈送来封信:"细雨病了,婚期延后。"
信是姨母代笔,说细雨染了风寒,怕过了病气给赵家,要调养半月。姜墨兰捏着信纸,突然发现背面用指甲划了道浅浅的痕,对着光看,是个歪歪扭扭的"归"字。
花朝节前三天,姜墨兰正在布庄清点新到的杭绸,忽听街上马蹄声急。一队官差拥着辆马车飞驰而过,溅起的泥水打湿了她的裙角。
"造孽哟。"茶肆老板娘凑过来,"听说赵家未过门的媳妇跑了,聘礼都退回去了!"
姜墨兰手中的账本啪地掉在地上。她匆匆交代绣娘看店,自己拄着拐往医馆赶。路上人群议论纷纷,都说赵家派人四处搜寻,连官道都设了卡子。
医馆门口停着辆陌生的驴车。姜墨兰的心跳得厉害,残肢隐隐作痛。她推开西厢房的门,只见柳夫人正给个披头散发的女子喂药。
听见响动,那人转过头——正是细雨。她瘦得脱了形,眼睛却亮得吓人,腕上空荡荡的,没了铜铃铛。
"阿姐......"她嗓子哑得不成调,"我回来了。"
姜墨兰拄着拐站在原地,突然觉得这三步远的距离像是隔了千山万水。细雨挣扎着要下床,被柳夫人按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