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郎月慈虽然没有很扎实全面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旁听施也和杨霏的对话之后,也猜了个七七八八,现在听施也逐步解释之后,郎月慈只剩下了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一句诗就能筛选出他想要的心理咨询师吗?”
  “其实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筛选,他肯定不会让学校的心理老师成为他的心理咨询师,因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出于避责还是别的什么理由,心理咨询的保密与伦理偶尔会被突破。苗凌翥那个时候只有十五六岁,正是敏感且感情充沛的年纪。他内心有摇摆,有想要打破的欲望,选择和行为总是反复,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施也看向郎月慈,“其实我倒是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读到的那首诗?对那首诗是什么感觉?”
  “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时候被大数据推荐到了,介绍说这个作者曾经是心理学家,我就想看看心理学家写的诗都什么样。至于感觉……”郎月慈认真想了想,然后摇头,“我看的是翻译本,文笔好会有译者的功劳。至于哲学深意,或许有,但我大俗人一个,读不出来,就觉得挺玄乎的。”
  “就像心理学给你的感觉一样?”
  “确实。”郎月慈点头,接着询问,“那你呢?那句诗有什么意义吗?”
  “我比较在意的是那句诗的表面意思。”施也说道,“跳伞是一种极限运动,在跳出去的那一刻,就再没有后悔的机会,用破釜沉舟的决绝行为让自己从梦中醒来,孤注一掷,不给自己任何后路。”
  “听你这么说,我觉得他好危险啊。”
  “希望是我想错了吧。”施也及时收住自己的想法,又看向郎月慈,借着这句诗挑起了另一个话题,“你读这句诗的时候就没这种想法?”
  “没有。”郎月慈回答得很认真,“这首诗后面有其他的内容,树根、夏天、苍翠、鱼鹰等等许多意象都是很积极的,我不觉得这首诗在写逃离和死亡,就我的感受来说,我看到的是自然的力量和深远历史之下人类的渺小。”
  施也:“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说,对某一句话的共鸣其实是因为这句话与人的认知框架相匹配,而每个人的认知框架则是由过往经历和价值观塑造的,正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看到的就是不同的内容。”
  郎月慈:“如果这么说的话,我甚至都没跟这句话和这首诗产生共鸣。这是不是意味着,这首诗并没有匹配我的认知框架?这是好还是坏?”
  “没有那么严格的好与坏,也没有对与错。心理学不是判断对错的,而是探究成因的。”施也停顿了一瞬,看向郎月慈,问道,“你想问什么?”
  “跟案子没关系。我……”郎月慈咽了咽口水,犹豫片刻,还是说了实话,“我今天在那个心理活动室看到了房树人的介绍,然后刚才在你跟杨霏单独说话的时候,我自己画了一幅,我想让你给我看看。”
  ——————
  [注1]“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出自瑞典作家托马斯·约斯塔·特朗斯特罗姆(Tomas Gsta Transtrmer)所写的诗。托马斯·约斯塔·特朗斯特罗姆毕业于斯特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之后多年作为心理学家工作。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第60章
  施也从郎月慈手中接过他画的房树人,仔细看过,而后他把那张纸放在桌上,推还到郎月慈手边,说:“看完了。”
  二人对坐安静了片刻,郎月慈疑惑着开了口:“看完了,然后呢?”
  “挺好的构图。”施也挂上了个温和的微笑,说,“我知道你想让我说什么,但很抱歉,我不能说。你让我通过这幅画分析你,就像我让你此时在这里教我射击一样。这种行为会害了我,也会害了你。”
  “这也不行吗?”
  “确实不行。”施也站起身,走到自己的行李箱旁边翻找起来,同时说道,“不过我可以做另一件事。你喜欢花香、果香、木质香还是水生香?”
  “什么意思?”
  施也手中动作未停,拿出一个装有精油的小包,回到郎月慈身边递给他,说:“挑一个你喜欢的味道,我陪你聊会儿。今天晚上就放下案子,放下别人的事情,只说你的,想聊什么都可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