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先生指碑上一行小字:“‘德不孤,必有邻’。灵不灵,得看你们走多远。”
  说完,他提笔在四人手背各点一点水,冰凉,像替孔子按了个指纹。
  5 合影
  夕阳把碑廊拉成金色隧道。宋晚意支起三脚架,倒计时10秒。
  镜头里,四个人背对千年石碑,把竹签收在胸前,比出同一个手势——
  食指与拇指成直角,像“√”,又像未写完的“义”字。
  快门声定格在18:47。
  照片右下角自动生成时间水印:2024-06-27。
  陈铭川把照片发群里,配文:
  “孔子给的四个关键词,收好了。”
  陆宇回:“下一站南京,梧桐雨见。”
  梁屿收起相机,低头看了一眼掌心——
  竹签“义”字被汗水浸得微湿,却更深刻。
  他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又似乎只是在自言自语。然而,这轻声的话语却如同重锤一般,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走了,别让古人等太久。”他重复了一遍,然后缓缓转过身去,迈出了脚步。他的步伐坚定而稳健,没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
  其余三人见状,也纷纷转身,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离去。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被拉得很长,如同四枚刚盖好的印章,深深地印在了青石板上。
  那青石板上的影子,清晰而分明,仿佛是他们留下的足迹,见证着他们的友谊和义气。而那最后的落款,则是他们心中共同的信念:友、义、勇、恒。
  第86章南京梧桐
  第86章 第三站 南京梧桐(雨夜青旅)
  一
  列车在傍晚六点零九分抵达南京站。暑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拦腰斩断,站前广场的水汽蒸得人满脸潮润。梁屿把背包顶在头上当临时雨棚,冲在最前面;宋晚意拖着28寸行李箱,轮子溅起一连串小喷泉;陈铭川和陆宇各抱一只防潮袋,里面装着无人机与三脚架,像搬运精密仪器的特勤小组。
  地铁1号线转2号线,新街口下车。雨势不减,梧桐叶被打得噼啪作响。四个人在德基广场门口排队买伞,却被告知一次性雨衣售罄。陈铭川灵机一动,冲进便利店买来四个超大号垃圾袋,剪三个洞,套头即成“404牌限量版雨衣”。黑色塑料袋在风里鼓动,像四只行走的塑料袋风筝,引来路人侧目,却也意外地挡雨。
  二
  预订的青旅在颐和路老小区里,民国红砖楼,门口挂着“梧桐里”的木牌。前台姑娘叫阿迟,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头发用铅笔随手挽成髻。她递上四把钥匙,钥匙圈是不同颜色的旧磁带壳,写着“D1—D4”。楼梯是木质旋转梯,踩上去吱呀作响,像老唱片在播放旧日的沙沙声。
  D1是六人间,今夜只接待他们四个。推开门,木地板散发淡淡的松木与雨水混合的气味。靠窗的上下铺,床框上刻着历任旅客的留言:“泰山归来不看岳”“青海湖的风太咸”……最新一条是铅笔写的“404KM/D到此一游”,字迹幼稚,显然是某个队友刚才的即兴创作。
  窗外,法国梧桐的枝干几乎探进房间,雨点落在叶子上,发出轻而密的鼓声。宋晚意把窗户推开一条缝,潮湿的风裹挟着栀子花香涌进来。梁屿站在他旁边,用毛巾胡乱擦头发,水珠崩到宋晚意脸上,凉丝丝的。
  三
  夜里八点,停电。整栋楼陷入一片漆黑,只剩前台一盏应急灯。阿迟举着蜡烛上楼,宣布:“线路老化,雨太大,估计得等明早。”烛光摇晃,把影子投在天花板上,像一群跳舞的皮影。
  没有Wi-Fi,没有灯,四个人索性围坐在木地板中央,把背包里的所有食物倒出来:压缩饼干、辣条、真空鸭脖、两罐青啤、一包南京板鸭。陈铭川把鸭脖掰成四段,按长度分配,精准得像在做股权切割。陆宇从防潮袋里掏出一台便携投影仪,电池还剩30%,连上手机,投出泰山日出那段15秒短片。画面在斑驳的墙面上闪烁,云海翻涌,像把泰山搬进了这间民国小屋。
  短片结束,梁屿忽然说:“来点新鲜的。”他打开手机热点,连上无人机遥控器,启动室内试飞。螺旋桨嗡鸣,LED灯在黑暗里划出红蓝光圈,像一只发光的萤火虫在室内盘旋。阿迟推门进来,被吓了一跳,又笑着加入:“我在南京四年,第一次见在青旅飞无人机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