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2 / 3)
韩非重重地咳了一声,不赞同道:“莫、莫要乱说,私斗犯法。”
“鄙人淳于越。”有人越众而出,发起攻击,“今我等聚众在此,是想议论,这泰山可祭否?”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在屏风后旁听着,这局面还没到他出声的时候,荀门应该应付的来。
“哦?泰山是否可祭,还需要议论?”浮丘伯惊讶道,“这战国纷乱数百年,终于得以统一,如此功绩,还不足以封禅泰山,昭告天地?”
“功虽够,德却未必。”淳于越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1]皆为远古先贤;而后黄帝一统中原,告祭东海,及于岱宗[2];舜帝东巡,柴望秩于此[3];禹帝治水,封于泰山……及至周天子有国祚,八百年来,泰山之祭非比寻常,怎能不议呢?”
他在质疑嬴政封禅的正统性。
真是好大的胆子。
“淳于兄的意思是,六国之地还不够大,没有把中原包括在内?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韩魏故地的出身?可赞成这个说法吗?”浮丘伯呵呵一笑,“黄帝可祭,而我们陛下祭不得?”
嬴政要是能亲耳听到这种维护,估计心里要乐开花了,这辈子浮丘伯不管嘴上多没把门,都能安稳一生了。
不过这种场合,嬴政亲自下场未免太掉档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没叫上编草帽的刘备,让他参与进来。
不过,蒙毅倒是在这,安静记录,想来嬴政也都看得到,况且还有太子,他能把这热闹原模原样地复述一遍,保证绘声绘色,让嬴政身临其境。
“黄帝功盖宇内,合炎帝,破蚩尤,定诸夏,教民耕织,造文字舟车,制音律医药,立礼仪典章,万民皆赖其恩泽[4],岂是谁都能比较的?”淳于越愤愤。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陛下的功德不足以与黄帝相提并论?”浮丘伯追问。
“当然不足。”淳于越不假思索。
蒙毅的手顿了顿,表情一变,李世民却微微一笑,捧起了茶杯。
“既如此,那么周成王、历代周天子,甚至于鲁国国君们,都祭祀过泰山[4],他们又凭什么和德传千秋的黄帝相提并论呢?”浮丘伯冷笑,“怎么,是个人就能祭祀泰山,我们陛下反而祭不得?”
比知识储备和言辞犀利是吧?谁怕谁?
真当荀门个个都是韩非呢?
第178章
“此非同等礼仪!”淳于越马上辩驳,“周成王乃是举行封禅的最后一位天子,此后的周天子不过是巡狩而已,封禅与巡狩,绝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请问,周成王,有何大功大德?”浮丘伯揪住这一点问。
“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镇抚东方诸侯,制礼作乐,明确典章,延续周公之策,推行分封,才使天下大治,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不用[1],如此治世,当今天子,做到了吗?”
淳于越激动道,“秦法严苛,世人皆知,行郡县而废分封,弃先王之制而标新异,恐怕祸乱难弭,不思安民就急着封禅,如此急功近利,怎么配与历代先贤相比?”
“你提到的两件事,我们一一分说。”浮丘伯的竹简在手上敲了敲,辩论的时候脑子转得飞快,“第一,秦法严苛,这个我不否认……”
“等、等等。”韩非忍不住插了一句。
浮丘伯停下来,等他说话。
韩非在心里酝酿好了,尽力出口别太结巴:“这位淳于兄,你所谓秦法严、严苛,具体指、指哪些?”
淳于越回答:“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而秦法,却连这等区别都做不到!”
李世民听到这里,就知道淳于越必输无疑。这个话题如果他来辩,绝不会说出这句话,也不会拿这种不痛不痒甚至容易被攻讦的句子,来给对方机会。
明明周朝量罪定刑,比秦法轻罪重罚要合理得多,淳于越偏偏要提什么“刑不上大夫”,这不是正好撞韩非手里吗? ↑返回顶部↑
“鄙人淳于越。”有人越众而出,发起攻击,“今我等聚众在此,是想议论,这泰山可祭否?”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在屏风后旁听着,这局面还没到他出声的时候,荀门应该应付的来。
“哦?泰山是否可祭,还需要议论?”浮丘伯惊讶道,“这战国纷乱数百年,终于得以统一,如此功绩,还不足以封禅泰山,昭告天地?”
“功虽够,德却未必。”淳于越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1]皆为远古先贤;而后黄帝一统中原,告祭东海,及于岱宗[2];舜帝东巡,柴望秩于此[3];禹帝治水,封于泰山……及至周天子有国祚,八百年来,泰山之祭非比寻常,怎能不议呢?”
他在质疑嬴政封禅的正统性。
真是好大的胆子。
“淳于兄的意思是,六国之地还不够大,没有把中原包括在内?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韩魏故地的出身?可赞成这个说法吗?”浮丘伯呵呵一笑,“黄帝可祭,而我们陛下祭不得?”
嬴政要是能亲耳听到这种维护,估计心里要乐开花了,这辈子浮丘伯不管嘴上多没把门,都能安稳一生了。
不过这种场合,嬴政亲自下场未免太掉档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没叫上编草帽的刘备,让他参与进来。
不过,蒙毅倒是在这,安静记录,想来嬴政也都看得到,况且还有太子,他能把这热闹原模原样地复述一遍,保证绘声绘色,让嬴政身临其境。
“黄帝功盖宇内,合炎帝,破蚩尤,定诸夏,教民耕织,造文字舟车,制音律医药,立礼仪典章,万民皆赖其恩泽[4],岂是谁都能比较的?”淳于越愤愤。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陛下的功德不足以与黄帝相提并论?”浮丘伯追问。
“当然不足。”淳于越不假思索。
蒙毅的手顿了顿,表情一变,李世民却微微一笑,捧起了茶杯。
“既如此,那么周成王、历代周天子,甚至于鲁国国君们,都祭祀过泰山[4],他们又凭什么和德传千秋的黄帝相提并论呢?”浮丘伯冷笑,“怎么,是个人就能祭祀泰山,我们陛下反而祭不得?”
比知识储备和言辞犀利是吧?谁怕谁?
真当荀门个个都是韩非呢?
第178章
“此非同等礼仪!”淳于越马上辩驳,“周成王乃是举行封禅的最后一位天子,此后的周天子不过是巡狩而已,封禅与巡狩,绝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请问,周成王,有何大功大德?”浮丘伯揪住这一点问。
“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镇抚东方诸侯,制礼作乐,明确典章,延续周公之策,推行分封,才使天下大治,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不用[1],如此治世,当今天子,做到了吗?”
淳于越激动道,“秦法严苛,世人皆知,行郡县而废分封,弃先王之制而标新异,恐怕祸乱难弭,不思安民就急着封禅,如此急功近利,怎么配与历代先贤相比?”
“你提到的两件事,我们一一分说。”浮丘伯的竹简在手上敲了敲,辩论的时候脑子转得飞快,“第一,秦法严苛,这个我不否认……”
“等、等等。”韩非忍不住插了一句。
浮丘伯停下来,等他说话。
韩非在心里酝酿好了,尽力出口别太结巴:“这位淳于兄,你所谓秦法严、严苛,具体指、指哪些?”
淳于越回答:“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而秦法,却连这等区别都做不到!”
李世民听到这里,就知道淳于越必输无疑。这个话题如果他来辩,绝不会说出这句话,也不会拿这种不痛不痒甚至容易被攻讦的句子,来给对方机会。
明明周朝量罪定刑,比秦法轻罪重罚要合理得多,淳于越偏偏要提什么“刑不上大夫”,这不是正好撞韩非手里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