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3)
///
田册,户册编订好后,大家又商讨了大半个月,总算把限田令的上限给定了出来。
此令一颁布,官兵紧跟着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抄没了超出上限的田产,手段称得上狠厉。
“咚—”
“燕王下令计口授田,人各五亩,低于五亩者,由官府补足。”
“咚—”
“燕王下令计口授田,人各五亩……”
官兵沿街敲锣打鼓,百姓纷纷跑出来观望,待得官兵走远,又三五成群地议论道:“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分田了!”一位老妪道,“一个人五亩地,要是家里的地不到每人亩,那就补到每人五亩!”
“那如果超出五亩了呢?”
“前阵子不是还颁布了个限田令嘛,只要不超过限田令,应该就没事了吧?”
“那肯定不超过,不过如果不到五亩,还真给分田呀?”
“谁知道呢,还能有这好事?”
“先等等瞧!等真分到手上了,那才是真的呢。”
随春日的一声闷雷,计口授田也在荆州各县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分田以就近为主,若是土地肥力不够,则以增加亩数来凑。
而这一开始分田,各县乃至州府衙门前便日日堵满了人。
大家的诉求各有千秋,有觉得分得的土地不够好的,有因为分界线不清晰,和邻里发生了纠纷的,有分得了土地,但原地主仍占着不放的。
这些情况衙门早有预料,早在一开始便在章程上定好了处理方法,最近正在一件件地受理当中。
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计口授田一开始,短短半个月之内,荆州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生儿潮”,且新生儿人数还在迅猛增长当中!
才入四月,荆州便已炎热了起来。
周祈安骑马来到了衙门时,赵秉文、谭玉英、萧云贺几人已在堂内等候。
周祈安走进去,对一旁衙役道:“帮我打一壶凉水,刚从井里打出来的冰凉冰凉的水。”说着,走到堂前坐下了,扇了扇脸上的薄汗,问道,“是怎么回事?新生儿入籍不是要里正出保状,还要孩子按手印的吗?”
里正胡乱登记,可是要受刑罚的。
“这件事我也查过了。”赵秉文禀报道,“这些新生儿,有些的确是最近才出生的,是正常入籍。衙门计口授田,大家听说婴儿也能分得两亩地,找里正登记便比之前积极了些。”
赵秉文这话,周祈安听出了那么一点避重就轻糊弄人的意味,问道:“有些是正常入籍,那剩下的呢?”
赵秉文清了清嗓,说道:“有些百姓生了孩子,不愿意找里正登记,包括这一次的户籍册重造,也有不少人家把孩子藏起来不报。这样孩子长大了,家里不用多交一份人丁税,孩子也不用服徭役。”
周祈安道:“这次挨家挨户地查人口,不是要邻里之间互相佐证,若有人瞒报人丁,邻居也要连坐的吗?还有这么多人能瞒得住?”
“邻里之间互相佐证——下面的人的确是这样去做的,户籍册上也要邻里签字作保。”赵秉文道,“但有些邻里关系好,非要互相袒护。他们铁了心要把孩子藏起来,下面的人除非是搜家搜个底朝天,否则也很难查出来……”
“二公子,你都不知道这些刁民!”葛文州现身说法道,“我去的一户人家,他们还把孩子吊进了井里。那孩子吓得一直哭,那家人还睁眼说瞎话,说是隔壁家传来的哭声。也不怕竹篮歪了,再把孩子给淹死了!我们把孩子提上来,他们这才承认的。”
赵秉文点点头,继续道:“只是最近分田地,瞒报人丁的那些人,便又一股脑跑到里正那里要入籍。瞒报人丁要受罚,他们便说孩子是最近才生的。” ↑返回顶部↑
田册,户册编订好后,大家又商讨了大半个月,总算把限田令的上限给定了出来。
此令一颁布,官兵紧跟着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抄没了超出上限的田产,手段称得上狠厉。
“咚—”
“燕王下令计口授田,人各五亩,低于五亩者,由官府补足。”
“咚—”
“燕王下令计口授田,人各五亩……”
官兵沿街敲锣打鼓,百姓纷纷跑出来观望,待得官兵走远,又三五成群地议论道:“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分田了!”一位老妪道,“一个人五亩地,要是家里的地不到每人亩,那就补到每人五亩!”
“那如果超出五亩了呢?”
“前阵子不是还颁布了个限田令嘛,只要不超过限田令,应该就没事了吧?”
“那肯定不超过,不过如果不到五亩,还真给分田呀?”
“谁知道呢,还能有这好事?”
“先等等瞧!等真分到手上了,那才是真的呢。”
随春日的一声闷雷,计口授田也在荆州各县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分田以就近为主,若是土地肥力不够,则以增加亩数来凑。
而这一开始分田,各县乃至州府衙门前便日日堵满了人。
大家的诉求各有千秋,有觉得分得的土地不够好的,有因为分界线不清晰,和邻里发生了纠纷的,有分得了土地,但原地主仍占着不放的。
这些情况衙门早有预料,早在一开始便在章程上定好了处理方法,最近正在一件件地受理当中。
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计口授田一开始,短短半个月之内,荆州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生儿潮”,且新生儿人数还在迅猛增长当中!
才入四月,荆州便已炎热了起来。
周祈安骑马来到了衙门时,赵秉文、谭玉英、萧云贺几人已在堂内等候。
周祈安走进去,对一旁衙役道:“帮我打一壶凉水,刚从井里打出来的冰凉冰凉的水。”说着,走到堂前坐下了,扇了扇脸上的薄汗,问道,“是怎么回事?新生儿入籍不是要里正出保状,还要孩子按手印的吗?”
里正胡乱登记,可是要受刑罚的。
“这件事我也查过了。”赵秉文禀报道,“这些新生儿,有些的确是最近才出生的,是正常入籍。衙门计口授田,大家听说婴儿也能分得两亩地,找里正登记便比之前积极了些。”
赵秉文这话,周祈安听出了那么一点避重就轻糊弄人的意味,问道:“有些是正常入籍,那剩下的呢?”
赵秉文清了清嗓,说道:“有些百姓生了孩子,不愿意找里正登记,包括这一次的户籍册重造,也有不少人家把孩子藏起来不报。这样孩子长大了,家里不用多交一份人丁税,孩子也不用服徭役。”
周祈安道:“这次挨家挨户地查人口,不是要邻里之间互相佐证,若有人瞒报人丁,邻居也要连坐的吗?还有这么多人能瞒得住?”
“邻里之间互相佐证——下面的人的确是这样去做的,户籍册上也要邻里签字作保。”赵秉文道,“但有些邻里关系好,非要互相袒护。他们铁了心要把孩子藏起来,下面的人除非是搜家搜个底朝天,否则也很难查出来……”
“二公子,你都不知道这些刁民!”葛文州现身说法道,“我去的一户人家,他们还把孩子吊进了井里。那孩子吓得一直哭,那家人还睁眼说瞎话,说是隔壁家传来的哭声。也不怕竹篮歪了,再把孩子给淹死了!我们把孩子提上来,他们这才承认的。”
赵秉文点点头,继续道:“只是最近分田地,瞒报人丁的那些人,便又一股脑跑到里正那里要入籍。瞒报人丁要受罚,他们便说孩子是最近才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