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1 / 3)
孔若云道:“放心吧,朝廷是不会轻易拨粮的!当年青州不也是旱了三年,都开始人吃人了,才等来朝廷的赈灾粮?”
“不好意思,我纠正一下。”赵秉文弱弱地举手说道,“其实当年,启元帝第一年便拨了粮的,只不过被王昱仁给贪掉了……总之,无论如何,青州都要早做打算。高筑墙、广积粮,这总不会错。”
他喝了一口凉茶,微微清了清嗓,提起一事,说道:“之前父亲把我下放到颍州历练。”
那是他第一次触目惊心地意识到,原来在官府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账面下,却仍是错综复杂,难以用数字一以概之的现实。
“总之回去之后,我便写了一篇策论……”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一声:“策论?”
是燕王、卫公子来了。
许易之见燕王额头上还带着衣袖压出来的印子,仿佛在明晃晃地诉说着州府的待客不周,赧然开口道:“是我考虑不周,我今晚便看看,能否再在屋子里多填一张床。”
“哪里哪里。”周祈安爽朗道,“是我们叨扰了,也不用再麻烦。过阵子,卫公子会在衙门附近置一套宅子,往后,咱们便到宅子里去议事。我过阵子也要回一趟鹭州,青州府的事,卫公子会留在青州替我照看着。”
许易之对卫吉作揖道:“如此也好,那便有劳卫公子了。”
卫吉道:“还请各位大人多多指教。”
大家纷纷落座,周祈安道:“刚刚谈到的那篇策论,赵公子能否详细说说?”
赵秉文“哦”了声,微微在圈椅上侧过了身子,对着周祈安道:“我当时在颍州历练,公务之余,曾选取了鸾水县为样例,做了个粗略的考察。”
他拿着田册到田地里一一比对,发现错漏之处实在是太多太多。
他一开始以为是衙门丈量田地之时疏忽大意,加之田册老旧,时间久了沧海桑田所致,只是比对久了才发现,这根本是大家族有意在背后操纵!
大家族与官府勾结,瞒报了大量田地,又把上等田登记为中等田或下等田,以此来减少税赋。
而官府为了收取足够的税粮,又只好把赋税压力都转嫁到了黎庶身上,恶意虚报黎庶的田地,将下等田登记为中等田或上等田,好让黎庶分担更多的赋税。
赵秉文说道:“当年我也刚刚中举,在户部也不过只是一个见习。到了颍州,州府看着家父的颜面,倒也为我行了诸多便利,但我无权叫官府重新丈量田地。我便在上值之余,自己到田地里去做了个调研。”
“我在鸾水县待了两年,这两年里,我用‘步量法’重新把鸾水县所有田地都丈量了一遍,又按自己的标准定了上、中、下田,自己做了份田册。”
所谓步量法,顾名思义,便是用步子去量,不精准,但他当时也只有这个法子。
他每日若无其事到田地里去走一走,一边自来熟地跟农户们打打招呼,一边暗自数着脚下的步子,再把亩数算出个大概。农户顶多觉得他此人古怪,还不至于驱赶他。但他若拿着尺子标杆去了,又非官府行为,农户们非报官抓他不可。
可再不精准,也比官府田册中的记录要准确许多,至少他没有恶意造假!上、中、下田的划分方法,他也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赵秉文道:“回到长安后,我便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我这本田册来征收粮税,则单颍州一个州,一年便可增加二十五万石的税粮!且因为调整了平民百姓被虚报的田地亩数和等级,黎庶的税赋压力,反而会得到大大的减轻。”
周祈安十万军队还在鹭州嗷嗷待哺,他最近脑子里全是算盘,一听到这儿,便想着,二十五万石,这是十万大军差不多半年的军粮。
“青州的田地,我尚未做过考察,”赵秉文道,“但恕我直言,许兄,我闲来无事,也到各处去走了走,单是目测下来,类似颍州这样的情况便不少。”
“……”
有些田一看便是上等田,可翻看田册,上面却被登记为了中等田;有些田贫瘠不堪,应属下等田,可翻了田册,上面仍被登记为中等田了。
这件事也怨不得许知府、孔县令,丈量田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而州府财政有限,在朝廷下令重新丈量之前,州府也做不得什么。
周祈安不禁道:“赵公子这篇策论,当年应该也引起了很大轰动吧?”
“并没有。”赵秉文道,“说来惭愧,这篇策论,后来被家父给压下去了。” ↑返回顶部↑
“不好意思,我纠正一下。”赵秉文弱弱地举手说道,“其实当年,启元帝第一年便拨了粮的,只不过被王昱仁给贪掉了……总之,无论如何,青州都要早做打算。高筑墙、广积粮,这总不会错。”
他喝了一口凉茶,微微清了清嗓,提起一事,说道:“之前父亲把我下放到颍州历练。”
那是他第一次触目惊心地意识到,原来在官府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账面下,却仍是错综复杂,难以用数字一以概之的现实。
“总之回去之后,我便写了一篇策论……”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一声:“策论?”
是燕王、卫公子来了。
许易之见燕王额头上还带着衣袖压出来的印子,仿佛在明晃晃地诉说着州府的待客不周,赧然开口道:“是我考虑不周,我今晚便看看,能否再在屋子里多填一张床。”
“哪里哪里。”周祈安爽朗道,“是我们叨扰了,也不用再麻烦。过阵子,卫公子会在衙门附近置一套宅子,往后,咱们便到宅子里去议事。我过阵子也要回一趟鹭州,青州府的事,卫公子会留在青州替我照看着。”
许易之对卫吉作揖道:“如此也好,那便有劳卫公子了。”
卫吉道:“还请各位大人多多指教。”
大家纷纷落座,周祈安道:“刚刚谈到的那篇策论,赵公子能否详细说说?”
赵秉文“哦”了声,微微在圈椅上侧过了身子,对着周祈安道:“我当时在颍州历练,公务之余,曾选取了鸾水县为样例,做了个粗略的考察。”
他拿着田册到田地里一一比对,发现错漏之处实在是太多太多。
他一开始以为是衙门丈量田地之时疏忽大意,加之田册老旧,时间久了沧海桑田所致,只是比对久了才发现,这根本是大家族有意在背后操纵!
大家族与官府勾结,瞒报了大量田地,又把上等田登记为中等田或下等田,以此来减少税赋。
而官府为了收取足够的税粮,又只好把赋税压力都转嫁到了黎庶身上,恶意虚报黎庶的田地,将下等田登记为中等田或上等田,好让黎庶分担更多的赋税。
赵秉文说道:“当年我也刚刚中举,在户部也不过只是一个见习。到了颍州,州府看着家父的颜面,倒也为我行了诸多便利,但我无权叫官府重新丈量田地。我便在上值之余,自己到田地里去做了个调研。”
“我在鸾水县待了两年,这两年里,我用‘步量法’重新把鸾水县所有田地都丈量了一遍,又按自己的标准定了上、中、下田,自己做了份田册。”
所谓步量法,顾名思义,便是用步子去量,不精准,但他当时也只有这个法子。
他每日若无其事到田地里去走一走,一边自来熟地跟农户们打打招呼,一边暗自数着脚下的步子,再把亩数算出个大概。农户顶多觉得他此人古怪,还不至于驱赶他。但他若拿着尺子标杆去了,又非官府行为,农户们非报官抓他不可。
可再不精准,也比官府田册中的记录要准确许多,至少他没有恶意造假!上、中、下田的划分方法,他也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赵秉文道:“回到长安后,我便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我这本田册来征收粮税,则单颍州一个州,一年便可增加二十五万石的税粮!且因为调整了平民百姓被虚报的田地亩数和等级,黎庶的税赋压力,反而会得到大大的减轻。”
周祈安十万军队还在鹭州嗷嗷待哺,他最近脑子里全是算盘,一听到这儿,便想着,二十五万石,这是十万大军差不多半年的军粮。
“青州的田地,我尚未做过考察,”赵秉文道,“但恕我直言,许兄,我闲来无事,也到各处去走了走,单是目测下来,类似颍州这样的情况便不少。”
“……”
有些田一看便是上等田,可翻看田册,上面却被登记为了中等田;有些田贫瘠不堪,应属下等田,可翻了田册,上面仍被登记为中等田了。
这件事也怨不得许知府、孔县令,丈量田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而州府财政有限,在朝廷下令重新丈量之前,州府也做不得什么。
周祈安不禁道:“赵公子这篇策论,当年应该也引起了很大轰动吧?”
“并没有。”赵秉文道,“说来惭愧,这篇策论,后来被家父给压下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