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五十亩良田旁边,依着一条清澈小溪的缓坡地,被划拨给了*他们。
  卢县令深知,若非阮玲珑提供的良种和种植技术,以及赵铮在维持安稳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平安镇乃至整个县城,去年绝不可能如此安稳地度过大旱饥荒。
  这份地契,既是嘉奖,也是期许。
  拿到地契,阮玲珑心中雀跃。她立刻铺开宣纸,用烧黑的细木条做炭笔,开始绘制庄子的建造蓝图。
  图纸上,中心是一座坐北朝南,三进带跨院的青砖黛瓦主宅。观其设计,既显气派又不失农家的实用。
  宅院后,阮玲珑特意开辟出一片静谧的园子,引溪水汇成一方小池塘,塘边点缀假山,再种上垂柳和荷花,这是她对悬崖木屋后那个荷塘的念想。池塘边预留了石桌石凳,是给爷爷徐闻道品茗晒太阳的地方。
  园子东侧,规划了一片向阳的药圃,这是为文静和爷爷准备的。阮玲珑知道,文静如今醉心医道,这片药圃必将成为她的心头好。
  园子西侧则是花园和一小片果林,她打算种些稀罕的花卉和嫁接后的果树。
  最让阮玲珑费心思的,是庄子内部仿“现代化”的设计。
  她结合有限的古代材料工艺,设计了简易的冲水便厕和利用高处水箱引流的淋浴间,污水则通过陶管排入专门的化粪池。
  当阮玲珑把这份详尽的图纸交给从州府请来的施工队负责人时,这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眼睛都直了。
  “妙,妙啊!赵娘子!”王队长激动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这‘净室’和‘洗浴间’的设计,既干净又便利,排水思路更是绝妙。”
  他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赵娘子,这图纸……不知可否割爱?小人愿出二十两银子买下这设计的独家使用权。以后接活,定能打出名声,也注明是您提供的巧思。”
  阮玲珑本意是自用,但想到能推广更卫生的生活设施,还能赚笔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
  于是,她爽快应下,收了银子,只要求王队长务必保证自家庄子的施工质量。
  庄子破土动工后,赵铮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监工。
  阮玲珑则趁着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开始填补自己之前为了救饥荒,而暴露的知识“漏洞”。
  她找到赵铮通过运输队结识的,一位专门做旧古籍字画的手艺人老孙头。
  在一间弥漫着陈旧纸张和特殊药水气味的小屋里,阮玲珑口述,老孙头执笔,用特制的、模仿虫蛀水渍的纸张,以略显古拙的字体,“复原”了一卷名为《南岭农事杂记》的残本。
  书中简要“记载”了作者早年游历海外番邦的见闻,重点描述了土芋(洋芋)的形态、大致种植方法和其作为荒年救命粮的巨大潜力。
  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及了一些番邦的肥田之法,如堆肥、草木灰利用等,以及几种“洋种子”,类似番茄和辣椒的描述,强调其“形色奇异,或可食,或可调味,然未及深研”。
  完工后,阮玲珑仔细检查了做旧效果,确认没有任何瑕疵,连书页边缘的磨损和墨迹的晕染都恰到好处。
  自然,她对老孙头的说辞是自己早年看过这样一本杂记,为了呈现给皇帝陛下看,才请他帮忙复原的。
  没有耽搁,阮玲珑第一时间将这本“古籍”郑重地交给了卢县令。
  “卢大人,这是我偶然所得的一本农事杂记。通过前些日子的种植验证,确认该农书所记载的内容真实有效。上面记载的‘土芋’,与陛下赐下的洋芋极为相似,还有一些番邦农法,或许对朝廷有所助益。民女不敢私藏,特献于大人,由大人定夺是否呈送御览。”
  卢县令仔细翻阅着这本由阮玲珑亲自递上来的杂记,看到关于“土芋”的描述与阮玲珑之前推广的洋芋几乎吻合,又看到那些闻所未闻的“洋种子”和肥田法,心中豁然开朗。
  原来阮玲珑的奇思妙想和超常见识,根源在此!
  他心中激动不已,这简直是天降祥瑞于平安镇,于他卢某人。
  “赵娘子大义,此乃利国利民之宝!”卢县令如获至宝,立刻安排快马,连同阮玲珑新近整理出的更详尽的洋芋储存、留种及轮作要点,以及番薯的初步种植观察记录,一并火速送往京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