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京城,金銮殿。
  早朝的气氛与平安镇的生机盎然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户部尚书正慷慨激昂地陈述着抗旱度荒的“艰难历程”与“卓著成效”,话里话外暗示着户部官员的劳苦功高。
  吏部、工部几位要员也纷纷出列,或明或暗地为己方派系人员表功请赏。
  更有几位勋贵,拐弯抹角地提及自家在“劝募粮商”、“安抚流民”中的突出贡献,试图为子弟或门生谋个前程。
  大殿之上,一时唾沫横飞,面红耳赤。
  仿佛不久前那场席卷全国的灾难,不是沉痛的教训,而是他们争权夺利的盛宴。
  甚至有人开始旁敲侧击,暗示陛下应广纳后宫,绵延子嗣,为江山社稷计,并积极推荐各家“贤淑”贵女。
  龙椅之上,周衡昌面无表情地听着。
  他指节分明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冰冷的紫檀扶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这声音不大,却像无形的鼓点,渐渐压过了殿内的喧哗。争吵的官员们察觉到了异样,声音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直至殿内鸦雀无声,只剩下那令人心悸的敲击声。
  周衡昌缓缓抬起眼帘,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眸子扫过殿下噤若寒蝉的群臣,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争完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诸位爱卿争功夺赏,好不热闹。看来,是忘了朕在饥荒最严重时说过的话。”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如同冰锥砸地:“朕说过,‘饥荒结束,即是清算之日’!”
  殿下群臣,脸色瞬间煞白。那些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人,此刻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周衡昌缓缓起身,白发在龙冠下更显刺目,锐利的目光如同实质,刺得那些方才还吵嚷不休的官员纷纷低下头去。
  “吏部、户部、都察院!”周衡昌挨个点名,“朕给你们十日。十日之内,将在抗旱、赈灾、平乱中渎职、贪墨、毫无作为的官员名单,以及在国难之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毛不拔的商户名录,详列奏报。朕要一个不漏!”
  “有功者,朕不吝重赏;有过者,朕绝不轻饶!”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炸得整个朝堂鸦雀无声。那些之前还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浑水摸鱼的官员,此刻脸色煞白,冷汗涔涔。
  一场席卷朝野和地方的大清洗,就此拉开序幕。
  周衡昌手段雷霆,罢黜、流放、抄家,一系列动作快准狠,一时间<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风声鹤唳,但也让国库以惊人的速度回笼了大量被贪墨的银钱和物资,勉强堵上了几个大窟窿。
  大棒落下,鲜血淋漓。
  尘埃落定后,便是安抚人心的“萝卜”。
  周衡昌并非一味嗜杀。他深知,必须树立标杆,明确导向。他再次下旨,着吏部、户部详查各地在抗旱救灾中立下实打实功劳的官员与商贾。
  很快,一批名字被呈上御案。
  在灾情最重时,那位组织民夫疏浚河道、引水灌溉,保住了数万亩良田的知州,连升三级,擢为巡抚。
  也有那变卖家产,购粮设粥棚,活人无数的县令,被破格提拔为知府。
  还有那在流民冲击城池时,身先士卒守城,并开仓放粮稳住民心,自己却因过度操劳倒下的守备,追封厚恤,其子荫官。
  更有那倾尽家财,从海外购粮数十万石平价售与官府的江南巨贾,赐予“义商”匾额,御笔亲题“济世安民”,并特准其家族子弟三人入国子监就读,其名下商行税赋减免三成,为期十年。
  就连那些组织乡勇,保护一方粮道,使赈灾粮能顺利抵达的地方乡绅,也被赏赐了金银布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