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1 / 3)
为此事宗泽还特地给晁少古写了书信,怕他如此作为,江陵府会重商伤农。晁少古再三保证,说了苏州好多事迹,这才又重施此政。
江陵府大批官吏被处置,实乃是除了官吏本人之外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江陵府小茶馆里说书先生与茶客一同畅聊局势,“……若说贪官污吏落马,谁最开怀?”
“这……肯定是咱老百姓!”
说书人晃了晃扇子,摇了摇头,“咱们这些人乐呵也只一两天,往后还要过生活,贪官是跌了马了,咱们也没富起来,不是百姓。”
“那就是衙门里的官!旁的官员被处置了,他们不就能一展宏图了!”
说书人捋捋胡子,“你只看清一面,这衙门里是有人走了,可旁的官吏也不见得就能升上一升,更何况新来的官员怎样还未可知,这官吏,也就是喜忧参半吧。”
一群茶客笑了,“老头,那你说是谁?”
说书人把折扇放在桌上,“着最开怀的,莫属今科学子了!诸位家中可有考生?据我所知,江宁府自今年年初就涌入大批待考学生,如今听了江陵府归入东南,个个喜出望外呢!”
众人这才想起来,“对呀!好些日子没见谢鸠首了!他怎么没来城中?”
“该不会是带着他那团员去江宁府考试去了吧!”
*
东南王一举攻下岳州,鄂州,最终入主江陵府,这打下来的偌大地盘都需要官员吏员,眼见着三月中考期将至,这届来江宁府考试的学生陷入了狂欢。
他们这些刚取上的学子,一地长官做不了,可是小吏,县官总能做的!只要进了东南官场,随着潘主公打天下,时日久了,熬熬资历,他们以后便是开国的老一辈!
谁还说潘主公是乱臣贼子?分明是经天纬地英武圣名的开国之君!
谢鸠首带着他团中读书人搭了李大官人的商船,顺着长江来到江宁府,到此地时已是临考试没有两天了,李大官人一应安排了食宿,叫学子们安心考试。
谢鸠首十分感激,人生地不熟的,头一次到这儿,又是即将考试这样的重要时刻,有李大官人这个熟路人在此,真是少了他们不少麻烦。
谢鸠首带着众学子长揖,“官人之大恩,我与团中诸位学子没齿难忘。若无官人相助,一路送到江宁府,又早赁了大院子,我等在这陌生之地,定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官人这番慷慨,实乃我众学子的贵人!”
李大官人紧忙扶起他来,“鸠首这是说哪里话,正所谓出门靠朋友,举手之劳罢了。我虽是一介商贾,但也深知读书人之不易。诸位学子寒窗苦读多年,如今正是大展宏图之时,我只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算不得什么,如今只盼你们都能金榜题名,有个好前程。”
江宁府三月第一场考试场面盛大,光是新开辟的大考场就比去年多了二十多个,亏得这两年来府里应苏州府号召,兴办了许多小学,不然还没法一齐考这么多的学子。
前来考试的诸位学子蜷缩在江宁府众小学的小板凳书桌上冥思苦想,提笔作文;谢鸠首却在去接受《江南风尚》记者采访的马车上。
谢鸠首颇有些羞羞答答的,“这……谢某只不过是个乡野中人,虽建了书社,召集乡间人读书,可也没有功名,如何就能上期刊……”
李大官人说道:“鸠首不能上期刊,何人能上?鸠首乡绅出身,却能为国培养人才,为府中救助百姓,危难之时还能带领团员守卫州府,如此这般,便是当朝官员,都要表彰一番,鸠首如此,更是诸家典范!”
谢鸠首被他捧得真有些面红耳臊了,下车的时候还拿着袖子遮了脸。
*
建炎五年四月刊一经发售,江陵府之事被众人知悉,谢鸠首也为人熟知。潘邓看着这个月的期刊,点了点头。
他把期刊之中大事略略看完便放下,随后又开始批成堆的折子。
当领导就是这点不好,每日都很忙,江南大事小事都要有个抉择,眼见着今天把手上的事办完,明日又是这样一堆。
索性潘邓也忙惯了,也不觉得吃力。
正批着折子,门外有人通报。云卷抱着一沓纸进了房门,走到大人案前,“徐大人派我送来。” ↑返回顶部↑
江陵府大批官吏被处置,实乃是除了官吏本人之外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江陵府小茶馆里说书先生与茶客一同畅聊局势,“……若说贪官污吏落马,谁最开怀?”
“这……肯定是咱老百姓!”
说书人晃了晃扇子,摇了摇头,“咱们这些人乐呵也只一两天,往后还要过生活,贪官是跌了马了,咱们也没富起来,不是百姓。”
“那就是衙门里的官!旁的官员被处置了,他们不就能一展宏图了!”
说书人捋捋胡子,“你只看清一面,这衙门里是有人走了,可旁的官吏也不见得就能升上一升,更何况新来的官员怎样还未可知,这官吏,也就是喜忧参半吧。”
一群茶客笑了,“老头,那你说是谁?”
说书人把折扇放在桌上,“着最开怀的,莫属今科学子了!诸位家中可有考生?据我所知,江宁府自今年年初就涌入大批待考学生,如今听了江陵府归入东南,个个喜出望外呢!”
众人这才想起来,“对呀!好些日子没见谢鸠首了!他怎么没来城中?”
“该不会是带着他那团员去江宁府考试去了吧!”
*
东南王一举攻下岳州,鄂州,最终入主江陵府,这打下来的偌大地盘都需要官员吏员,眼见着三月中考期将至,这届来江宁府考试的学生陷入了狂欢。
他们这些刚取上的学子,一地长官做不了,可是小吏,县官总能做的!只要进了东南官场,随着潘主公打天下,时日久了,熬熬资历,他们以后便是开国的老一辈!
谁还说潘主公是乱臣贼子?分明是经天纬地英武圣名的开国之君!
谢鸠首带着他团中读书人搭了李大官人的商船,顺着长江来到江宁府,到此地时已是临考试没有两天了,李大官人一应安排了食宿,叫学子们安心考试。
谢鸠首十分感激,人生地不熟的,头一次到这儿,又是即将考试这样的重要时刻,有李大官人这个熟路人在此,真是少了他们不少麻烦。
谢鸠首带着众学子长揖,“官人之大恩,我与团中诸位学子没齿难忘。若无官人相助,一路送到江宁府,又早赁了大院子,我等在这陌生之地,定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官人这番慷慨,实乃我众学子的贵人!”
李大官人紧忙扶起他来,“鸠首这是说哪里话,正所谓出门靠朋友,举手之劳罢了。我虽是一介商贾,但也深知读书人之不易。诸位学子寒窗苦读多年,如今正是大展宏图之时,我只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算不得什么,如今只盼你们都能金榜题名,有个好前程。”
江宁府三月第一场考试场面盛大,光是新开辟的大考场就比去年多了二十多个,亏得这两年来府里应苏州府号召,兴办了许多小学,不然还没法一齐考这么多的学子。
前来考试的诸位学子蜷缩在江宁府众小学的小板凳书桌上冥思苦想,提笔作文;谢鸠首却在去接受《江南风尚》记者采访的马车上。
谢鸠首颇有些羞羞答答的,“这……谢某只不过是个乡野中人,虽建了书社,召集乡间人读书,可也没有功名,如何就能上期刊……”
李大官人说道:“鸠首不能上期刊,何人能上?鸠首乡绅出身,却能为国培养人才,为府中救助百姓,危难之时还能带领团员守卫州府,如此这般,便是当朝官员,都要表彰一番,鸠首如此,更是诸家典范!”
谢鸠首被他捧得真有些面红耳臊了,下车的时候还拿着袖子遮了脸。
*
建炎五年四月刊一经发售,江陵府之事被众人知悉,谢鸠首也为人熟知。潘邓看着这个月的期刊,点了点头。
他把期刊之中大事略略看完便放下,随后又开始批成堆的折子。
当领导就是这点不好,每日都很忙,江南大事小事都要有个抉择,眼见着今天把手上的事办完,明日又是这样一堆。
索性潘邓也忙惯了,也不觉得吃力。
正批着折子,门外有人通报。云卷抱着一沓纸进了房门,走到大人案前,“徐大人派我送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