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1 / 2)
晁少古所想的没错,成都府若是只想固守那一亩三分地,也不必弄个那样大的名头,直接学京兆府一般效仿天下四总管便是。既然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必是有所图谋。
彭元祥和王煜二人所图不止蜀中一地,他两人实则想像董平与郭药师一般,真真正正做个一方霸主。
是以王煜在收复蜀地过后,下一步就要出兵江陵。
他手中三万来兵马,与彭元祥商议之后,欲乘胜起势,在众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奇袭江陵。
只是这样颇有些师出无名,是以二人商议一番,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好主意,山不来就我我便就山,此时师出无名,他们弄些事来,叫江陵府理亏,蜀中不就师出有名了!
二人筹谋着奸计,彭元祥说道:“……只是江陵府如今府尹乃是粟家子孙,名为粟裕,又有精兵两万,不可小觑。”
王煜则是嗤笑,“粟裕此人不足为惧,只待有了讨伐江陵的名头,我蜀中大军进发,踏平江陵府!”
*
江州府上半场关于蜀中的会议开完了,晌午众人在府衙用了一顿便饭,下午又来商讨江陵一事。
会议开始之时众人便对如何应对江陵府,以及如何利用江陵府闹饥荒的事争论不休,潘邓到达之后,辩论声渐停,潘邓笑笑:“辩论一定要有,越辩理越明,咱们的方法也越好,只是不要不考察就辩论。”
他说着依旧让胡豆率先报告。
胡豆拿出手中《江陵府农村考察报告》来,让手下小参军拿出相同的几份供众人传阅,而后说道:“据我众人所考察,江陵府民间并不是一个整体,我曾听老师说过,动乱之时,民间就少不了秘密团体,参加者有无地的农民,失业的城郭户,流氓帮闲等等,这类群体坏的就如之前的白莲教,好的就像乡间的义勇团;这类团体或用教派迷信为团聚的工具,或采用家长制武装身……”
众位一边听胡豆说着,一边打开他分发的小册,几人凑在一起看起来。
现在的江陵府就有一个这样的大团体,名为和助团,其领头人是当地有名的士绅谢安斋。
谢安斋早在政和年间就建立了一个书社,找了很多有学识的人,自号鸠首,带领同乡的读书人人读书。他同时也会帮助乡里,因此颇受百姓赞誉,在读书人心中也名望很高。
他曾经说过,“士绅就该造福乡里,什么都由官府去做,那君子何以博学?”也因此话,十分受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推崇。
如今动乱之时,又恰逢闹饥荒,有了他的号召,许多百姓加入和助团。谢家撑起这样的行会,叫会里所有人互帮互助,守卫乡里。
胡豆总结道:“……如今此团在江陵府声势浩大,人尽皆知,已成了除官府和江陵军以外的第三股势力了。”
第293章 江陵粮慌
江陵府铜门镇谢家宅院,谢安斋正在看账本子,想他年轻时原是不管琐事的性情,如今被逼得不得不对这些黄白之物上心了——没法子,江陵闹灾荒,他们和助团也快没粮了。
和助团的成员多是无地的百姓,没有工的城郭户,还有些流氓帮闲,他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本就不事生产,家家都没粮,再崇尚“和助”又靠什么来互帮互助?
谢安斋早年聚集乡中人,原本只是想办读书会,学江西、江东等文风昌盛的地方行事,将没有功名的学子召集在一处互帮互助,他谢家也在江陵府做一任民间鸠首之家。
可没想越做越大,他之善名远扬,不少老百姓家里有困难的便慕名而来。他不忍百姓受苦,谢家也有些家资,他能帮的便帮,前几个月更是开仓放了几次粮。
这下不得了了,来的人越来越多,谢安斋也不忍辜负百姓。凡加入到他和助团的穷苦人,他都靠着家族这些年积攒下的粮米来资助,可这样也是吃家族的老本,今年又是灾年,根本没有收成,再这样下去,不到下季青黄不接之际,他们这些人就要变成匪军了。
谢安斋叹了一口气,他算是知道乱世为何盗贼流窜,大大小小的流匪团队频出了,人是要吃饭的,吃不饱肚子,很容易演变成动乱,现在他手下和助团有三千人,已经是个庞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人重新流亡,危害不小。
现在当务之急是吃饱饭,把这些人稳定住。谢安斋合了账本,起身出门,预备去江陵府刘仁庚家里,准备借些粮。
他家小仆跟随在身后,悄悄问道:“主人,咱家真没粮食了?如今咱江陵府闹了灾荒,我都听人说了,各处都没粮。”
谢安斋说道:“小仆莫要多嘴,江陵有灾,别处又没,总有粮食能运到这来,就算没粮,只要借一借,凑一凑,撑过这几个月,下季就好了。”
两人进了府城,一路走到了刘府,刘仁庚听了谢安斋一言,自己也愁眉苦脸,“现在哪还有粮食了,我家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呢!谢贤弟你眼瞧整个江陵府,现在谁家富裕?大家伙都没粮,简直邪了门了!”
谢安斋听了也说道:“我听人说如今城中粮价翻了几番,一斤稻米竟然要一百多文,这事真假?难道没别地的商人来这卖粮?” ↑返回顶部↑
彭元祥和王煜二人所图不止蜀中一地,他两人实则想像董平与郭药师一般,真真正正做个一方霸主。
是以王煜在收复蜀地过后,下一步就要出兵江陵。
他手中三万来兵马,与彭元祥商议之后,欲乘胜起势,在众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奇袭江陵。
只是这样颇有些师出无名,是以二人商议一番,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好主意,山不来就我我便就山,此时师出无名,他们弄些事来,叫江陵府理亏,蜀中不就师出有名了!
二人筹谋着奸计,彭元祥说道:“……只是江陵府如今府尹乃是粟家子孙,名为粟裕,又有精兵两万,不可小觑。”
王煜则是嗤笑,“粟裕此人不足为惧,只待有了讨伐江陵的名头,我蜀中大军进发,踏平江陵府!”
*
江州府上半场关于蜀中的会议开完了,晌午众人在府衙用了一顿便饭,下午又来商讨江陵一事。
会议开始之时众人便对如何应对江陵府,以及如何利用江陵府闹饥荒的事争论不休,潘邓到达之后,辩论声渐停,潘邓笑笑:“辩论一定要有,越辩理越明,咱们的方法也越好,只是不要不考察就辩论。”
他说着依旧让胡豆率先报告。
胡豆拿出手中《江陵府农村考察报告》来,让手下小参军拿出相同的几份供众人传阅,而后说道:“据我众人所考察,江陵府民间并不是一个整体,我曾听老师说过,动乱之时,民间就少不了秘密团体,参加者有无地的农民,失业的城郭户,流氓帮闲等等,这类群体坏的就如之前的白莲教,好的就像乡间的义勇团;这类团体或用教派迷信为团聚的工具,或采用家长制武装身……”
众位一边听胡豆说着,一边打开他分发的小册,几人凑在一起看起来。
现在的江陵府就有一个这样的大团体,名为和助团,其领头人是当地有名的士绅谢安斋。
谢安斋早在政和年间就建立了一个书社,找了很多有学识的人,自号鸠首,带领同乡的读书人人读书。他同时也会帮助乡里,因此颇受百姓赞誉,在读书人心中也名望很高。
他曾经说过,“士绅就该造福乡里,什么都由官府去做,那君子何以博学?”也因此话,十分受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推崇。
如今动乱之时,又恰逢闹饥荒,有了他的号召,许多百姓加入和助团。谢家撑起这样的行会,叫会里所有人互帮互助,守卫乡里。
胡豆总结道:“……如今此团在江陵府声势浩大,人尽皆知,已成了除官府和江陵军以外的第三股势力了。”
第293章 江陵粮慌
江陵府铜门镇谢家宅院,谢安斋正在看账本子,想他年轻时原是不管琐事的性情,如今被逼得不得不对这些黄白之物上心了——没法子,江陵闹灾荒,他们和助团也快没粮了。
和助团的成员多是无地的百姓,没有工的城郭户,还有些流氓帮闲,他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本就不事生产,家家都没粮,再崇尚“和助”又靠什么来互帮互助?
谢安斋早年聚集乡中人,原本只是想办读书会,学江西、江东等文风昌盛的地方行事,将没有功名的学子召集在一处互帮互助,他谢家也在江陵府做一任民间鸠首之家。
可没想越做越大,他之善名远扬,不少老百姓家里有困难的便慕名而来。他不忍百姓受苦,谢家也有些家资,他能帮的便帮,前几个月更是开仓放了几次粮。
这下不得了了,来的人越来越多,谢安斋也不忍辜负百姓。凡加入到他和助团的穷苦人,他都靠着家族这些年积攒下的粮米来资助,可这样也是吃家族的老本,今年又是灾年,根本没有收成,再这样下去,不到下季青黄不接之际,他们这些人就要变成匪军了。
谢安斋叹了一口气,他算是知道乱世为何盗贼流窜,大大小小的流匪团队频出了,人是要吃饭的,吃不饱肚子,很容易演变成动乱,现在他手下和助团有三千人,已经是个庞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人重新流亡,危害不小。
现在当务之急是吃饱饭,把这些人稳定住。谢安斋合了账本,起身出门,预备去江陵府刘仁庚家里,准备借些粮。
他家小仆跟随在身后,悄悄问道:“主人,咱家真没粮食了?如今咱江陵府闹了灾荒,我都听人说了,各处都没粮。”
谢安斋说道:“小仆莫要多嘴,江陵有灾,别处又没,总有粮食能运到这来,就算没粮,只要借一借,凑一凑,撑过这几个月,下季就好了。”
两人进了府城,一路走到了刘府,刘仁庚听了谢安斋一言,自己也愁眉苦脸,“现在哪还有粮食了,我家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呢!谢贤弟你眼瞧整个江陵府,现在谁家富裕?大家伙都没粮,简直邪了门了!”
谢安斋听了也说道:“我听人说如今城中粮价翻了几番,一斤稻米竟然要一百多文,这事真假?难道没别地的商人来这卖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