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粘罕把信放下,说道:“以后什么赏赐一事你自做主,不必再过问我。不过他们不能在中京了,赵家又有新皇帝在大名府登基,皇帝大怒,他一行人不日即将北迁,或去上京。”
  耶律余暏听了这消息,派人和赵楷通了气。
  赵楷回到住处,满面通红,见了父亲,把房屋门窗都关紧,回头一看,只见父亲和蔡鞗二人也十分激动。
  赵佶小声说道:“你可知有何喜?”
  赵楷声音颤抖,“我已知了,父亲如何得知?”
  赵佶说道:“我听外面有卖王安石手记,便叫人出门买书,谁料这书到我手里,中间夹一页黄纸,上写康王登基……”
  父子二人抱在一处,痛哭出声,“我国朝有望矣……”
  蔡鞗亦泪流满面。
  赵佶和皇后,儿女们以及臣子们小小庆祝一番,而后在晚间叫张宝来到自己身前,单独与他说道:“若能逃出,且告知康王,勿忘光武复汉,若是可便,来救父母!”
  而后又与张宝讲了大宋皇室秘辛——祖宗约法三章,“艺祖有约,刻于石碑之上,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必遭天谴。我儿靖康之时诛罚甚多,未必不是此祸,使他反受其苦矣……国破之祸虽不止如此,却定有此耳!皇子构未于汴京登基,不知此家法,你若能得见,万望告诫康王,以此为戒,勿忘勿忘!”
  张宝也泪流满面,将太上皇的话都记在心里,以待日后逃亡。
  *
  赵构自从五月登基,连发两封信件给江南,却一直没有准确答复。
  苏州府回信,无非是详究细节,朝廷既然主张封潘邓为王,那封号为何?封地在哪?食邑多少?是否要定期朝见?此类事宜都得达成一致才行。
  朝廷来信两回,实不知潘邓何意,究竟是真心交涉还是有意拖延?若是真心交涉他,朝廷便可即刻南迁扬州,可若是未有真心,他们也得抓紧做别的打算才行。遂派遣黄相公来江南一观。
  早年黄潜善曾和随郓王殿下一同到苏州府公干,此事非他莫属。黄潜善心中打鼓,这潘邓已然造反,且此人杀伐果断,没见刚到汴京城,就把那李邦彦给宰了?他这脖子也不比李相公的硬多少,万一叫那姓潘的看了不顺眼,也给他来一刀,又该如何是好?此行着实危险矣!可纵有一千一万个不愿,皇帝有命,也只能南下。
  黄潜善带着几名副官一路到了润州城,说明来意,而后又南下苏州,想着面见潘邓。可潘邓并未见他,而是叫师叔接见。
  黄潜善满头大汗,当日皇帝手书赐死潘邓,徐观到他府上求助,他避而不谈之情形还历历在目。如今二人再次相见却局势倒转,变成他有求于人了。
  黄潜善说道:“当初之事,是我对不住潘公,我心愧矣!只是徐大人也知,钦宗脾性十分固执,他所定之事岂是旁人能更改?所幸大人洪福齐天,并未受那李邦彦奸人所害,我听闻潘大人安然无恙,心中大慰……”
  徐观听到此话,才知赵桓庙号已定。没想到其父还在人世,并未有庙号,他已却先被兄弟追封了。
  徐观说道:“钦宗既已身死,便不必再说这些。”
  黄潜善还当是他已不再计较了,凑上前道:“大人既是潘公同门,可知潘公到底是怎么想的?潘公身居江南一地,既不自立为王,又为何不受封赏?”
  徐观说道:“主公心思,岂是我等能够窥测。”
  黄潜善急道:“大人何不劝劝潘公?如今虽说太上北狩,钦宗身死,宗庙倾颓,可大宋终未亡国。王朝尚在,又有赵氏皇帝登基,正统在此,潘公既是宋臣,若要自立则名不正而言不顺耳,名既不正,又何谈以后?”
  说完又觉得自己说得太明白了些,这其中道理江南人不会不懂,又何尝要经他嘴说出来,遂又找补道:“下官也是一时心急,失了分寸,徐大人莫怪……想当初太上皇在位时,我与大人一同随郓王殿下来到苏州府,得见潘大人,从前时光一去不返了……”
  徐观听他套近乎,把手中茶杯放下说道:“我何尝不知黄大人为人?只是人在官场到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我如今在这江南之地,主公之令岂能不从?主公既未明说,此事我也无能为力……”
  二人你来我往,黄潜善最终也没从徐观嘴里套出一言半语来,在苏州府被好生招待了几天,心中虽不似从前一样担忧自己性命,却也知再在这待没什么益处了,遂拜别苏州,起身北归。
  只是他刚渡了扬子江,走到扬州府,就听闻北面战乱,金军南下攻打大名府。
  *
  建炎元年八月,金军兵分两路共同从东路南下,一路人马由兀室率领,攻打营平滦三州;另一路人马由粘罕率领,直接趁乱绕路南下,直捣大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