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又看到陈留太守晁少古之文与后三人称赞之文,宗泽素来冷硬的性情,也不禁心怀甚慰,不知不觉竟觉胸中淤堵渐消,不是为其文夸耀之语,只是为这世上终究有人懂得他为何如此,原来有许多人能辨是非对错。
  他自从坚守城池,忠义不两全,眼见太上离去之后,这两个月以来,虽未同别人主动说起过此事,可内心倍受折磨。
  后他见汴京形势不利,带兵至大名府,远道而来欲拥立新君,可又觉得朝臣隐隐孤立于他,他内心藏着事,在外又颇受冷眼,心中郁郁,胸怀不畅,本以为就要如此了却残生,再不能见大宋盛世,却没想叫他看见这几篇文章。
  得一知己便是平生快事,得这许多志同道合之人,他还有什么遗憾呢。
  他事到如今也终于明白为何朝臣看他不顺眼了,宗泽没有怪罪之意,而是以手抚着这刊物纸面,长长叹了口气。
  山河破碎,宗室倾颓,内忧外患,百姓流离,他怎能就这样撒手而去?便是这朝堂不要他宗泽,还有着天下百姓要他做个好官。
  宗泽看着其子说道:“你休想去江南,明日我便请张相公来家中,叫他为我请放外任。这朝廷你我父子待不下去,可终究老夫还能镇守一地,守一方百姓,护一方平安……”
  第273章 局势动荡
  建炎元年五月,江宁府张了金榜,一番喜庆热闹之下,江南又有了大批新官员进入官场。
  这回的学子都是在潘邓起事之后,自来到江宁府参加科考的,因此与之前的大宋官员不同,对潘大人主事江南接受程度很高,已十分有自觉以‘江东官员’自称,上任之后自然也听从苏州府安排。
  大宋停科考十几年,如今又有江南一地重开考场,实为学子之间津津乐谈;江南也收获颇丰,自然知晓独乐不如众乐,将科考成功一事刊在《江南风尚》五月刊上,科考文章摘选随刊物发往各地。
  数日之后,燕京来信到苏州。董平措辞十分客气,一来恭贺潘邓死而复生,不光人又活了,且大仇得报,十分快哉;二来听说江南初设科场,得许多有才之人,后继有人也,又是一大乐事;三来潘大人向燕山一地写信要陈太守一事,他实不能自作主张,问过陈太守之后,得知太守自愿留在燕京,不愿去南方,这真是无可奈何矣……
  潘邓看了信之后把那信纸摔在一边,又拿起师父来信,打开一看其中只有一张纸,上面正是师父笔迹。
  陈文昭写得小楷,信中说到他初到雄州之时,已答应过董平辅佐他为燕山王,为他打理政务,他二人承诺在先,董平请封在后,如今董平既不愿让他回归,他也不好失信于人。听闻学生已将师母和狗儿接到南方,又有师叔陪护左右,他心中便已没有牵挂,望学生珍重自身,切记凡事三思而行,莫要急躁,须知事急从权,事缓而圆。
  潘邓抬头问道:“你们可见到陈大人了?”
  阮小五说道:“见了,在大人府上住了几日才回来的,我二人几次三番相邀,陈大人都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未和我两个回归,只派了军士将我二人送到陈留。”
  潘邓不愿意相信真相,又把信纸翻过来看,把信封张开看里面,见确实没字了,这才把信放下,十分不痛快,“写这么少字,八成是那董平在一边看着,师父写不了。那董平既忘了昔日情分,也别怪我无情!”
  徐师叔把那两封信拿来读了一遍,已知师兄心意,叹了口气说道:“未必如此,师兄既不愿意回来,就叫他在雄州待着吧。”
  潘邓眉毛竖起,“师父怎么不愿意回来?定是那董平要挟!”说着又看向二人,“你两个瞧真切了没?那董平不是个好相与的,没准师父有苦难言,叫他拿捏了把柄。”
  阮小五和武松二人对视半晌,武松说道:“我二人乃是悄悄潜进去的,当晚便问陈大人是否愿意和我两人回归,夜黑风高,保准万无一失!陈大人当日便想了许久……第二天一早和我两个说,说他不能回江南。”
  阮小五也说道:“我见太守不是作伪,这几日里任我两人如何相劝,他只说南面有大人,他没什么不放心的。相比于江南,更放不下北疆百姓,怕董大王不知分寸,守不住燕山府和河北,这才决意留在雄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