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2 / 3)
随着孩子长大,总是需要老师的,三位陛下自然足以教导一个孩童,可是他们教的是帝王之道,而这个孩子显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老师。
于是五五先把白起和范雎薅来给政崽当老师,后面灵机一动又找了荀子。
荀子能教出李斯和韩信,他的思想一定能契合未来的始皇帝。毕竟李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韩信是陛下欣赏却求而不得的大才。
陛下欣赏并且认同这两位,以此观之,荀子的教学应该符合政崽。
果然,在当老师这一点上,荀子比三个皇帝,秦国的文武魁首要合格太多了。
如此,也不枉五五暗暗给他们丢治疗卡。
至于怎么让他们同意当这个老师的嘛,那就说来话长了。
简而言之就是,五五预言的未来帝国之主终于还是把秦国高层给洗脑成功了,所以昭襄王就直接问他们愿不愿意当政儿的老师。
哪怕不能亲眼目睹未来大秦的盛况,可是能亲自教导未来大秦帝国的雄主,谁又不愿意呢?
至于荀子,他是被秦国的改变所吸引来的。
虽然他只是来看看,但是五五都知道他来了,怎么可能把人放走了呢。于是直接把他,还有跟着老师一起游历而来的若干知名学子,未来大佬都打包了。
最后,大部分都跟着荀子留在秦国,但是也有个别还是走了。
怎么说呢,五五当时很感慨:“实是人间留不住啊。”
有些人,就是注定不是一个立场的,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
荀子笑道:“我这个弟子是韩国公子,他一心想要救国图存。”不是没有他国公子在秦国当官,比如楚国......但是韩非不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而这样的人注定要自己去跌跌撞撞,直到头破血流,直到绝望才有可能改变。
可就五五所知道的,理想者总是死于理想,并且九死不悔。
韩国的情况就摆在那里了,除非他自己能成为韩王,并且还是实权那种,才有一点可能改变那不断堕落的国家,否则就只能是徒劳。
五五有点可惜,但是她知道,如韩非这样的人,凭她是说服不了的。
五五道:“这一走,他会死,为他所奋斗的国殉葬。”
岁月在荀子身上留下很多痕迹,也给他洞察世事的见闻和智慧,他只是低低一叹,“可这是他给自己选择的命运。”
现在的韩非还很年轻,依然相信自己能逆天改命,可他不知道,世事可以多残酷。
五五对韩非最大的印象就三个,第一个是法家集大成者,第二个是救国不成,还有一个就是政哥都求而不得的男人。
而这三个标签确实拉足她的好感,她试图把人留在秦国,可是失败了。她试图以后世的法律条文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成功一半,但是还是留不下人。至于高官厚禄,那就不必提了。
如果这个有用,那么政哥就不会留不下人了。
想了想政哥都失败了,她的不成功也不算什么。
于是五五终究没有强求。
主要是,收货已经很大!
有荀子,有李斯,还有张苍,以及荀子那一干学生,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少的,要不然政哥也不会打下六国后还让六国官吏都继续干。
因为手里没人,就是这么现实。
“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这个问题,在场的皇帝都有非常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有差不多的烦恼。 ↑返回顶部↑
于是五五先把白起和范雎薅来给政崽当老师,后面灵机一动又找了荀子。
荀子能教出李斯和韩信,他的思想一定能契合未来的始皇帝。毕竟李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韩信是陛下欣赏却求而不得的大才。
陛下欣赏并且认同这两位,以此观之,荀子的教学应该符合政崽。
果然,在当老师这一点上,荀子比三个皇帝,秦国的文武魁首要合格太多了。
如此,也不枉五五暗暗给他们丢治疗卡。
至于怎么让他们同意当这个老师的嘛,那就说来话长了。
简而言之就是,五五预言的未来帝国之主终于还是把秦国高层给洗脑成功了,所以昭襄王就直接问他们愿不愿意当政儿的老师。
哪怕不能亲眼目睹未来大秦的盛况,可是能亲自教导未来大秦帝国的雄主,谁又不愿意呢?
至于荀子,他是被秦国的改变所吸引来的。
虽然他只是来看看,但是五五都知道他来了,怎么可能把人放走了呢。于是直接把他,还有跟着老师一起游历而来的若干知名学子,未来大佬都打包了。
最后,大部分都跟着荀子留在秦国,但是也有个别还是走了。
怎么说呢,五五当时很感慨:“实是人间留不住啊。”
有些人,就是注定不是一个立场的,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
荀子笑道:“我这个弟子是韩国公子,他一心想要救国图存。”不是没有他国公子在秦国当官,比如楚国......但是韩非不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而这样的人注定要自己去跌跌撞撞,直到头破血流,直到绝望才有可能改变。
可就五五所知道的,理想者总是死于理想,并且九死不悔。
韩国的情况就摆在那里了,除非他自己能成为韩王,并且还是实权那种,才有一点可能改变那不断堕落的国家,否则就只能是徒劳。
五五有点可惜,但是她知道,如韩非这样的人,凭她是说服不了的。
五五道:“这一走,他会死,为他所奋斗的国殉葬。”
岁月在荀子身上留下很多痕迹,也给他洞察世事的见闻和智慧,他只是低低一叹,“可这是他给自己选择的命运。”
现在的韩非还很年轻,依然相信自己能逆天改命,可他不知道,世事可以多残酷。
五五对韩非最大的印象就三个,第一个是法家集大成者,第二个是救国不成,还有一个就是政哥都求而不得的男人。
而这三个标签确实拉足她的好感,她试图把人留在秦国,可是失败了。她试图以后世的法律条文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成功一半,但是还是留不下人。至于高官厚禄,那就不必提了。
如果这个有用,那么政哥就不会留不下人了。
想了想政哥都失败了,她的不成功也不算什么。
于是五五终究没有强求。
主要是,收货已经很大!
有荀子,有李斯,还有张苍,以及荀子那一干学生,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少的,要不然政哥也不会打下六国后还让六国官吏都继续干。
因为手里没人,就是这么现实。
“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这个问题,在场的皇帝都有非常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有差不多的烦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