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1 / 3)
虽然皇兄对自己也很好,但自己从来不敢像永琏一样抱着皇兄的手臂撒娇,也不敢粘着皇兄问东问西。
直到去了果亲王府,十七叔身体稍微好些,就关心他的吃穿,问他读了什么书,看他的眼神,就像皇兄看小侄子们一样。
被十七叔关心着的感觉陌生又熟悉,他从来没体会过,但已经渴望了很久。
弘曕在想,自己宁愿当几十年世子,也不希望十七叔去世,自己继承爵位。
小少年想了很久,只解释了一句,“跟父王住在一起很幸福。”
永壁、永璋他们还是不理解,永璜、永琏两个稍微年长些的已经明白过来。永琏心中有些酸涩,六叔终于体会到了父爱。
他就笑道:“住在王府也好,还能跟十七叔公学习火器方面的知识。”
弘曕点头,“父王不仅会改良火器,还精通佛法……”说起允礼的博学,小少年满眼都是崇拜。
弘曕在宫里住了一日,次日下学就直接回果亲王府了。
允礼在家休养了两个月,除夕时已经能正常出席祭祖活动。
大家见他气色还不错,都在心里琢磨,有人延续香火就是不一样,心情一好,身体也好起来了。
祭太庙时,雍正的魂魄知道这件事,也没有不高兴,还让永琏传话,夸了乾隆几句。
今年国库存银的数量也在上涨,一是各地丰收,交的税多,二是江南制造局和玻璃厂的商税。再就是粤海关的税,因为潘振承带商船回国,广州十三行大赚了一笔,粤海关交的税是去年的一倍。
如果不修铁路,国库存银会更多。
雍正听了很高兴,又问铁路需要修多久。
永琏就说:“按照工部的计划,还需要一年,争取明年过年的时候可以通车。”
雍正道:“可惜朕看不到了。”
永琏想了想,“也不是不行,如果您真想体会火车的感觉,到时候把您的神主牌位带上坐一回火车。”
乾隆:“……”这小子可真敢想啊!
雍正的魂魄听了却连连说好,“就这么干,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把皇玛法的神主牌位揣包里带上就行。”
永琏把话传给汗阿玛,乾隆撇嘴,“你们都商量好了,我还有什么话说。”
永琏赶紧哄汗阿玛,“蒸汽机是皇玛法发明的,让他体验一下蒸汽机车的感觉,也是应该的嘛。”
乾隆已经调整好表情,对雍正的牌位道:“当然是应该的,只是神主牌位不能轻易请出太庙。儿子担心……”
“没事没事,朕都不在乎,你们更没必要在乎这些虚礼。”雍正道。
乾隆想想汗阿玛这人有时候确实不怎么在乎礼法,用汗阿玛的话说是方便法门。
他只好答应下来。
因为这是大清第一条铁路,乾隆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哈达哈总负责,还时常派钦差去监督进度。
他一般派去的都是身边的亲信侍卫,这些人和哈达哈都有些交情,发现问题也不敢说。正好乾隆八年,讷亲回京述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推行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看各地的推行效果。
乾隆于是时不时让讷亲去监督工部修建铁路。
讷亲这人出身高,又恃才傲物,谁的面子都不给。去铁路上一看,发现不少问题。 ↑返回顶部↑
直到去了果亲王府,十七叔身体稍微好些,就关心他的吃穿,问他读了什么书,看他的眼神,就像皇兄看小侄子们一样。
被十七叔关心着的感觉陌生又熟悉,他从来没体会过,但已经渴望了很久。
弘曕在想,自己宁愿当几十年世子,也不希望十七叔去世,自己继承爵位。
小少年想了很久,只解释了一句,“跟父王住在一起很幸福。”
永壁、永璋他们还是不理解,永璜、永琏两个稍微年长些的已经明白过来。永琏心中有些酸涩,六叔终于体会到了父爱。
他就笑道:“住在王府也好,还能跟十七叔公学习火器方面的知识。”
弘曕点头,“父王不仅会改良火器,还精通佛法……”说起允礼的博学,小少年满眼都是崇拜。
弘曕在宫里住了一日,次日下学就直接回果亲王府了。
允礼在家休养了两个月,除夕时已经能正常出席祭祖活动。
大家见他气色还不错,都在心里琢磨,有人延续香火就是不一样,心情一好,身体也好起来了。
祭太庙时,雍正的魂魄知道这件事,也没有不高兴,还让永琏传话,夸了乾隆几句。
今年国库存银的数量也在上涨,一是各地丰收,交的税多,二是江南制造局和玻璃厂的商税。再就是粤海关的税,因为潘振承带商船回国,广州十三行大赚了一笔,粤海关交的税是去年的一倍。
如果不修铁路,国库存银会更多。
雍正听了很高兴,又问铁路需要修多久。
永琏就说:“按照工部的计划,还需要一年,争取明年过年的时候可以通车。”
雍正道:“可惜朕看不到了。”
永琏想了想,“也不是不行,如果您真想体会火车的感觉,到时候把您的神主牌位带上坐一回火车。”
乾隆:“……”这小子可真敢想啊!
雍正的魂魄听了却连连说好,“就这么干,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把皇玛法的神主牌位揣包里带上就行。”
永琏把话传给汗阿玛,乾隆撇嘴,“你们都商量好了,我还有什么话说。”
永琏赶紧哄汗阿玛,“蒸汽机是皇玛法发明的,让他体验一下蒸汽机车的感觉,也是应该的嘛。”
乾隆已经调整好表情,对雍正的牌位道:“当然是应该的,只是神主牌位不能轻易请出太庙。儿子担心……”
“没事没事,朕都不在乎,你们更没必要在乎这些虚礼。”雍正道。
乾隆想想汗阿玛这人有时候确实不怎么在乎礼法,用汗阿玛的话说是方便法门。
他只好答应下来。
因为这是大清第一条铁路,乾隆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哈达哈总负责,还时常派钦差去监督进度。
他一般派去的都是身边的亲信侍卫,这些人和哈达哈都有些交情,发现问题也不敢说。正好乾隆八年,讷亲回京述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推行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看各地的推行效果。
乾隆于是时不时让讷亲去监督工部修建铁路。
讷亲这人出身高,又恃才傲物,谁的面子都不给。去铁路上一看,发现不少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