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一个协和万邦、心系苍生!你们北粱这些年,想议和便议和,想毁约便毁约,如今让个朝令夕改、妇人心性的女人主政,叫朕如何相信这套说辞?”
  庆帝的讥讽在殿中回荡,拓跋仪面色如常,他自然明白庆帝的怨怼从何而来。
  庆帝与女帝密谋共除李信业,谁料女帝转眼便与北境王暗通款曲,反将庆帝算计其中。这般背盟之举,换作是谁都要怒火中烧。
  临行前,女帝亲自为他饯行,那双素来凌厉的凤眸少见的柔和。
  女帝恳切道,“拓跋卿乃我朝肱骨,三朝元老,当知此番议和关乎多少将士性命。若庆帝迁怒...还望卿以江山社稷为重,以苍生福祉为念,暂且...忍一时之气。”
  若是女帝没有一番重用和示好,拓跋仪或许还有异心。但现在,他只想抓住向女帝表忠心的机会,好好促成这件事。
  他整肃衣冠,双手交叠行了一礼,“陛下明鉴。我主御极以来,蠲免北梁三成赋税,沿寒河两岸设‘济民所’二十八处,‘御寒院’一十六所。凡冻馁者,无论北梁子民抑或大宁流民,皆可入内就食取暖。仅半月,便活民一万八千余口。现更命臣携盟书前来,以求两国友好。望陛下念及天下苍生,准此和议。”
  “至于陛下所言妇人主政,”他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且不说在我北梁,女子自幼习武修文,与男子同入行伍,共赴沙场...就是大宁女子为弱,也有萧太后临朝四十载,造就太平盛世。依臣之言,古往今来,保家卫国,何分男女?治国安邦,怎论雌雄?”
  庆帝闻言冷笑连连,“蛮夷之地,果然不通教化。”他眼中满是轻蔑,“女子抛头露面,与男子厮混军营,这等伤风败俗之事,也配与中原礼法相提并论?”
  礼部尚书沈清介忽然出列,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臣有异议。”
  满朝文武顿时哗然。这位向来明哲保身的沈尚书,今日竟敢直谏龙颜?
  “《周礼》有云:协和万邦,黎民时雍。”沈清介执笏而立,目光灼灼如星,“北梁虽行夷狄之制,然其济民善政,暗合我大宁‘仁政爱民’之要义。臣斗胆,请陛下效法尧舜,以德化怨,允此和议,为万世开太平!!”
  得知女儿假死脱身、如今贵为北梁女帝的真相时,沈清介确实惊骇不已。
  但震惊过后,他的处世之道也随之转变。无论北梁过往如何,如今既由亲生骨肉执政,他便只盼两国永修盟好。
  毕竟,一旦烽烟再起,他将陷入两难绝境:一面是忠君报国的臣子本分,一面是血脉相连的骨肉至亲。即便无人知晓这个秘密,沈家的立场也会变得艰难。
  沈清介说完这番言论,已然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王公眉头微挑,若有所思地打量着这位反常的同僚。
  片刻沉吟后,他整肃衣冠出列,沉声道,“老臣以为,沈尚书所言极是。北梁既遣重臣携国书而来,更在边境广设济民之所,其求和之诚可见一斑。《春秋》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与其劳师远征,不若以德化之。”
  他双手执笏,郑重一礼:“臣亦主张,陛下当准此议和之请。”
  随着王公表态,朝堂上陆续响起‘臣附议’之声。
  拓跋仪目光扫过殿中纷纷附议的朝臣,心中暗自称奇。此番议和竟比预想顺利许多。
  可为何当初三皇子亲赴京城议和,反倒遭逢不测?这个念头刚起,便被庆帝的怒喝打断。
  “够了!”庆帝猛地拍案而起。
  他枯瘦的身形在龙袍下微微发颤,眼中怒火几欲喷薄而出。
  “好一个‘为国为民’!好得很!”庆帝怒极反笑。他想要议和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现在他受够了北粱的羞辱,这些臣子反倒争先恐后地主和。这莫不是存心和他对着干?
  “朕看你们这些臣子,”他从龙椅上暴起,九旒冕上的玉珠碰撞出凌乱的脆响,“何曾将天子威仪放在眼里?”
  身形摇晃间,侍立的老太监慌忙上前搀扶,却被一把推开。
  韩焘见状,急忙上前半步,躬身劝道,“陛下息怒。诸位同僚也是各抒已见...”他偷眼观察着庆帝神色,声音渐低,“只是...只是此事还需陛下圣裁。”
  这话说得很有分寸,既不得罪同僚,又给足了天子颜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