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9节(3 / 4)
打个比方,地球上黄金元素的总量,其实很高,一点都不稀缺,但问题就是分得太散了,以至于大多数的金元素,没有开采的经济价值,只有那些集中在一起形成富集的金矿,才有开采的价值——分布的面积很大,但有价值的只是集中的一些“点”,氦三在月球也类似这样的情况。
于是,在月球开采氦三的流程,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流程——发现钛铁富集地域—磁性分离获得钛铁颗粒—机械破碎钛铁颗粒——采集氦三气泡—制冷液化储存—集中运输回地球—工业化提纯—生产合格聚变原料。
月宫基地到2013年7月,已经建成一套实验性的氦三月球开采设备体系,这几个月一直在完善和试验,到今天终于按照开采流程,获得了液化的氦三原料。
实际上,在获得了钛铁矿颗粒玻璃层氦三气泡的科学突破后,提取氦三,就不再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了。真正麻烦的,还是月宫这个有人科研基地的不断完善,改善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月球是没有大气的,如果长期呆在月球,其实来自天空的危险不少,尤其是陨石和高能射线,所以如同在地球上一样,用建材来修筑人工建筑,至少在当前,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所以类似当年陕北地域的窑洞式洞穴,是更好的选择,头顶厚厚的月壤,就是对来自天空射线威胁的最好防护,能够避免建筑在无防护的大气,和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下,过早的老化——日夜温差可能达到200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从地球运去的建材。
但为了经济性,单单“节省”还不行,必须是非常节省。否则从中国运送一块红砖大小的建材,以当前的飞船科技,也要20万元人民币,就算是中国也用不起。
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月壤,自然就成为在月球制造建材的最明显的目标。月表的土,能厚达4到5米,最厚的地方有15米厚,下面才是月岩。使用月壤,一来不用像开采和搬运岩石那样费力,二来已经可以省掉了前期研磨的步骤。而且月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以及少量的氧化钙等,成分接近于地球上的硅酸盐水泥——这是常用于低温季节或冬期的施工的一种水泥。
但是在月球如何把月壤变成水泥呢?地球上用类似月壤的材料来生产水泥,同样需要一整套工业设备、工艺以及石灰等配料。在月球也需要这样吗?
这样做的难度太大了,最后还是用新科技突破了这个建材难关: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人类血清白蛋白(has,从人类血浆中提取的常见蛋白质)或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月壤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与地球上混凝土一样坚固的建材,抗压强度达到25兆帕。这个效应其实就类似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蛋清可以包裹面团粘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再混入尿素,可以帮助这种混凝土塑化,可以显著提升其抗压强度,达到39.7兆帕,而且还可以增加密度,提高材料的辐射屏蔽能力。
这个科研成果使得中国航天界,有了一个著名的笑话:原来宇航员的血和尿,才是最好的建材。宇航员自己,果然要献身太空,他们就是建材嘛。好事者计算,每个航天员在月球,大约每72周,他在保持健康状况下抽取的白蛋白,足够作为搭建一个新人庇护所的水泥黏合剂;而有6名航天员的话,在这个周期,可以生产出500公斤的高强度太空水泥。如此持续,就能建造更大的基地了嘛。
这是个有实际科技依据的笑话,在现实中当然不能指望这种流程,周期太长时间太慢了,而且把航天员变成“血奴”了,所以还是要从地球运送加工好的白蛋白和尿素。尤其是白蛋白,现在还在寻找各种替代的原料。
有了主建筑材料,还需要其它的辅助建筑材料,月球上也有不少矿物,但需要熔炼,利用月球白昼极其强烈的日照,光伏科技自然可以大展身手,获取光能,给予人工智能管理的月球小型工业自动化体系,来加工出玻璃、熔炼钢铁等材料出来。
有了足够的建材,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操纵的专门设计的3d打印机、搬运机等多种设备,高度智能化地进行月宫建设。
初级人工智能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月宫的建设难度,因为所有的机器,得到光伏充电之后,就可以由多个人工智能指挥,修筑“地下建筑群”。与地球的地下建筑不同的,其实月宫的建筑,相当于挖开至少45米厚的月壤,建筑在月岩上,然后用厚厚的月壤水泥,为这些建筑修筑很厚的“穹顶”完全覆盖掉地下的建筑,使其形成充分保护。
利用这样的模式,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整个“地下月宫”的总面积,已经突破了1.7万平米,现在是一个同时能容纳230人左右的太空基地了。
达到维持230人的基地目标,其实非常了不起,因为每个人在太空每年大约要消耗6吨的各种物资——每天15公斤水、0.83公斤氧气、0.65公斤食物,平均每天就是每个人16公斤多的物资。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单独一个人所需6吨物资的运费,大约是3亿人民币,平均每吨物资五千万人民币。
不过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到了2013年,每吨地球物资的运费,已经下降到了大约1200万元,但即使如此,单单是生活物资,每年就要耗费200多亿元,加上其它不断增加的设备和科学仪器等,一年的运费,超过1000亿元。
这样的“豪横”,即使以中国的国力,也需要尽快地改善,不能长期这样耗费,所以月宫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实现粮食和蔬菜的基地化生产。
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工作,不说没有空气和水,就是月壤,从种田的角度,也是贫瘠无比,而且含有大量的铁粒子。基本上,月壤表面是几乎不能用的,要用靠近月岩的深层月壤,然后加上从地球运来的营养物质(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而航天员们也要再次出力,他们是“人工尿素合成器”嘛。
土壤解决了,那么还要解决水和空气的问题,月球本身没有水,只能是用工业的方法——太阳风会带来氢原子,而月壤中含有氧原子,两者工业结合,制造水。实际上航天员们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少量的水,其自然形成的机制,也就是太阳风的作用下,月球的含氧矿物进行了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水。
能够制造水,同样也能从含氧月壤中制造氧气,而且氧气可不仅仅用于培育太空农业啊,所有人在月宫生存,都要靠这个制氧厂呢。飞船除了运输生活物资,运送制氧的催化剂,也是一大损耗。
有了土壤、营养物质、水和空气,加上白昼的太阳光通过转化,再把这一切密闭到一个环境中,能够控制这个密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农作物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目前月宫选择了21种农作物在实验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和大豆等5种;蔬菜有胡萝卜和缸豆等15种;水果只选了草莓这一种。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很讲究的,必须有营养、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要短。大部分的农作物,是没有光周期的,白天晚上都能长。
动物蛋白的摄取就困难了,这个阶段,显然无法在月球上养殖牲畜肉禽嘛。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饲养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是优良的蛋白食品,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风味。当然,这一切的优点,如果被航天员们直接吃虫,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恶心坏了,所以必须把这种虫磨成粉,添加在其它食物中。
太空种植,其实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过渡期,未来还是需要直接的农产品工业化,元素直接转换成食品,但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先进程度。
随着月球种植实验的逐个成功,月宫基地,已经具备了大扩展的可行性。杨力维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扩容”,例如实现1500亩(1平方公里)的小麦种植区,这是主粮,然后配套计算其它的蔬菜必须跟上,总计大约2平方公里的种植区。现在的230人团队,其中1/4都是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土壤学家这些与月球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如果能达成2平方公里的月球种植区,那么这个基地下一步,就能扩展到千人规模了,所谓的月球工业体,也就可以从“试验基地”发展到“小型工业基地”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月宫科学家小镇”。
实际上,人类在月球活动,越是长期,很多问题的解决,越是便利。例如上述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氧气,并不一定只能是来自含氧矿物,植物光合作用就可以产生氧气,而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反过来输送到植物那里,又构成光合作用的原料。所有植物的残余以及人类粪便,都可以用来改良作为植物土壤的月壤,这就是一个植物为核心形成的维生体系,学名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 ↑返回顶部↑
于是,在月球开采氦三的流程,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流程——发现钛铁富集地域—磁性分离获得钛铁颗粒—机械破碎钛铁颗粒——采集氦三气泡—制冷液化储存—集中运输回地球—工业化提纯—生产合格聚变原料。
月宫基地到2013年7月,已经建成一套实验性的氦三月球开采设备体系,这几个月一直在完善和试验,到今天终于按照开采流程,获得了液化的氦三原料。
实际上,在获得了钛铁矿颗粒玻璃层氦三气泡的科学突破后,提取氦三,就不再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了。真正麻烦的,还是月宫这个有人科研基地的不断完善,改善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月球是没有大气的,如果长期呆在月球,其实来自天空的危险不少,尤其是陨石和高能射线,所以如同在地球上一样,用建材来修筑人工建筑,至少在当前,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所以类似当年陕北地域的窑洞式洞穴,是更好的选择,头顶厚厚的月壤,就是对来自天空射线威胁的最好防护,能够避免建筑在无防护的大气,和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下,过早的老化——日夜温差可能达到200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从地球运去的建材。
但为了经济性,单单“节省”还不行,必须是非常节省。否则从中国运送一块红砖大小的建材,以当前的飞船科技,也要20万元人民币,就算是中国也用不起。
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月壤,自然就成为在月球制造建材的最明显的目标。月表的土,能厚达4到5米,最厚的地方有15米厚,下面才是月岩。使用月壤,一来不用像开采和搬运岩石那样费力,二来已经可以省掉了前期研磨的步骤。而且月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以及少量的氧化钙等,成分接近于地球上的硅酸盐水泥——这是常用于低温季节或冬期的施工的一种水泥。
但是在月球如何把月壤变成水泥呢?地球上用类似月壤的材料来生产水泥,同样需要一整套工业设备、工艺以及石灰等配料。在月球也需要这样吗?
这样做的难度太大了,最后还是用新科技突破了这个建材难关: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人类血清白蛋白(has,从人类血浆中提取的常见蛋白质)或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月壤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与地球上混凝土一样坚固的建材,抗压强度达到25兆帕。这个效应其实就类似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蛋清可以包裹面团粘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再混入尿素,可以帮助这种混凝土塑化,可以显著提升其抗压强度,达到39.7兆帕,而且还可以增加密度,提高材料的辐射屏蔽能力。
这个科研成果使得中国航天界,有了一个著名的笑话:原来宇航员的血和尿,才是最好的建材。宇航员自己,果然要献身太空,他们就是建材嘛。好事者计算,每个航天员在月球,大约每72周,他在保持健康状况下抽取的白蛋白,足够作为搭建一个新人庇护所的水泥黏合剂;而有6名航天员的话,在这个周期,可以生产出500公斤的高强度太空水泥。如此持续,就能建造更大的基地了嘛。
这是个有实际科技依据的笑话,在现实中当然不能指望这种流程,周期太长时间太慢了,而且把航天员变成“血奴”了,所以还是要从地球运送加工好的白蛋白和尿素。尤其是白蛋白,现在还在寻找各种替代的原料。
有了主建筑材料,还需要其它的辅助建筑材料,月球上也有不少矿物,但需要熔炼,利用月球白昼极其强烈的日照,光伏科技自然可以大展身手,获取光能,给予人工智能管理的月球小型工业自动化体系,来加工出玻璃、熔炼钢铁等材料出来。
有了足够的建材,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操纵的专门设计的3d打印机、搬运机等多种设备,高度智能化地进行月宫建设。
初级人工智能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月宫的建设难度,因为所有的机器,得到光伏充电之后,就可以由多个人工智能指挥,修筑“地下建筑群”。与地球的地下建筑不同的,其实月宫的建筑,相当于挖开至少45米厚的月壤,建筑在月岩上,然后用厚厚的月壤水泥,为这些建筑修筑很厚的“穹顶”完全覆盖掉地下的建筑,使其形成充分保护。
利用这样的模式,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整个“地下月宫”的总面积,已经突破了1.7万平米,现在是一个同时能容纳230人左右的太空基地了。
达到维持230人的基地目标,其实非常了不起,因为每个人在太空每年大约要消耗6吨的各种物资——每天15公斤水、0.83公斤氧气、0.65公斤食物,平均每天就是每个人16公斤多的物资。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单独一个人所需6吨物资的运费,大约是3亿人民币,平均每吨物资五千万人民币。
不过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到了2013年,每吨地球物资的运费,已经下降到了大约1200万元,但即使如此,单单是生活物资,每年就要耗费200多亿元,加上其它不断增加的设备和科学仪器等,一年的运费,超过1000亿元。
这样的“豪横”,即使以中国的国力,也需要尽快地改善,不能长期这样耗费,所以月宫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实现粮食和蔬菜的基地化生产。
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工作,不说没有空气和水,就是月壤,从种田的角度,也是贫瘠无比,而且含有大量的铁粒子。基本上,月壤表面是几乎不能用的,要用靠近月岩的深层月壤,然后加上从地球运来的营养物质(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而航天员们也要再次出力,他们是“人工尿素合成器”嘛。
土壤解决了,那么还要解决水和空气的问题,月球本身没有水,只能是用工业的方法——太阳风会带来氢原子,而月壤中含有氧原子,两者工业结合,制造水。实际上航天员们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少量的水,其自然形成的机制,也就是太阳风的作用下,月球的含氧矿物进行了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水。
能够制造水,同样也能从含氧月壤中制造氧气,而且氧气可不仅仅用于培育太空农业啊,所有人在月宫生存,都要靠这个制氧厂呢。飞船除了运输生活物资,运送制氧的催化剂,也是一大损耗。
有了土壤、营养物质、水和空气,加上白昼的太阳光通过转化,再把这一切密闭到一个环境中,能够控制这个密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农作物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目前月宫选择了21种农作物在实验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和大豆等5种;蔬菜有胡萝卜和缸豆等15种;水果只选了草莓这一种。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很讲究的,必须有营养、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要短。大部分的农作物,是没有光周期的,白天晚上都能长。
动物蛋白的摄取就困难了,这个阶段,显然无法在月球上养殖牲畜肉禽嘛。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饲养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是优良的蛋白食品,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风味。当然,这一切的优点,如果被航天员们直接吃虫,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恶心坏了,所以必须把这种虫磨成粉,添加在其它食物中。
太空种植,其实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过渡期,未来还是需要直接的农产品工业化,元素直接转换成食品,但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先进程度。
随着月球种植实验的逐个成功,月宫基地,已经具备了大扩展的可行性。杨力维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扩容”,例如实现1500亩(1平方公里)的小麦种植区,这是主粮,然后配套计算其它的蔬菜必须跟上,总计大约2平方公里的种植区。现在的230人团队,其中1/4都是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土壤学家这些与月球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如果能达成2平方公里的月球种植区,那么这个基地下一步,就能扩展到千人规模了,所谓的月球工业体,也就可以从“试验基地”发展到“小型工业基地”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月宫科学家小镇”。
实际上,人类在月球活动,越是长期,很多问题的解决,越是便利。例如上述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氧气,并不一定只能是来自含氧矿物,植物光合作用就可以产生氧气,而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反过来输送到植物那里,又构成光合作用的原料。所有植物的残余以及人类粪便,都可以用来改良作为植物土壤的月壤,这就是一个植物为核心形成的维生体系,学名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