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7节(2 / 4)
而沃伯格财团,当初也不过是跟随着摩根财团等,对于二战前的德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确实帮助了法西斯德国的复兴,但要说他们能够操纵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却也是对他们的力量高估了。
在李思华的原时空,沃伯格财团在中国的存在就很明显,例如其家族华宝公司(华宝其实就是沃伯格的谐音)后来合并的华平(warburg pincus)投资集团,于1994年进入中国,是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之一,总投资规模上百亿美元。原时空国内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例如神州租车、神州专车、中通快递、蚂蚁金服、红星美凯龙、微店、猎聘网、蔚来汽车等,都有这家华平的投资。当然,在新时空,沃伯格家族自然与新中国就没有渊源了。
不过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沃伯格与罗氏这两家,确实是出了大力气,英美金融合作的框架,他们算是最初的奠基人之一。
观察欧洲的金融格局,直觉上一定会奇怪,为什么金融的中心,不是在欧洲大陆的本体,而是在英国这样的欧洲大陆的外岛,在伦敦这样的一个城市。英国人直接的金融业雇员,就超过了100万人,周边大几百万人,都靠金融业生存,尤其是伦敦是欧洲美元的中心,所有欧洲的美元交易,都不能不通过伦敦。
一般的解释,都是英国以前是世界霸主,其在欧洲金融上的中心地位,就一直没有旁落过,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惯性”,而且英国有着欧洲最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人才群落。
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法国和德国,凭什么甘心放弃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呢?所以二战后英国这个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实还是靠美国。
二战后,英国欠了美国国家以及各大财团,包括沃伯格财团一屁股债,靠着英国人慢慢回血,效率自然是极低的。但是沃伯格与其它美国的财团,看中了英国最重要的一个“软性资源”——英国人原来可是全球的“放贷人”。
英国人原来放贷,靠的是英国自己的资本,就像原来的英格兰银行,那可是全球最牛逼的银行。但二战后英国自身的资本,虽然没有荡然无存,但确实也是对美国负债累累。
沃伯格家族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英国变成美元在欧洲的管家,家让英国从原先的单纯放贷者,变为一个身上背着连环套的“复合放贷者”。说白了,英国人原来是老板,但这个老板破产了,但他的能力很强,原来的业务渠道还在,所以可以雇佣他,充当美国财团们即美元在欧洲的ceo。作为ceo,自然要帮老板赚钱,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佣金和分红。
最早同意这个主意的时候,美国财团们也是认为不得已,因为已经借给了英国那么多的钱,必须继续维系英国的信用,如果英国金融也彻底砸了,之前的那些钱,不就坏账了吗?
不过后来,美国财团们,日益认为这个金融结构非常有用——在此结构下的欧洲,等于英国必须用自己的货币信用,来帮助美元背书,相当于美元在欧洲,增加了一重英国人的国家信用,使得美元的“美金”强度更高。
原先英镑的担保物,是其国力支撑的黄金,到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阶段,美元就是纸黄金了,所以英镑的担保物,变成了美元。然而美元并不是真黄金,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依然会有通胀的波动,在美国国内市场,表现得最明显。但是在欧洲,这种波动的损失,就必须由英国人来扛,这实际上是用英镑对应的英国财富,来担保美国的纸黄金。
这他娘的,当然对美元是天大的好事,美元的负面效应,英国人不能不扛,降低了美国财团们的风险。
英国人不是傻瓜,对于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当然是很清楚的。但他们无可奈何,如果英国不接受这样的安排,要不然就请英国还债?还得起吗?而且这个安排中,英国人不是没有好处——担任了美元在欧洲的ceo,那就是给了你作为高级打工人的机会,看你这个ceo有没有本事,自己能不能通过剥削欧洲,来赚到自己的一份。美国剥削英国,英国再去剥削欧洲,赚多赚少,看英国的本事。如果英国不接受,那它剥削欧洲其它国家的机会都没有。
沃伯格协调美国,罗氏协调英国,这个金融结构由此形成,也成就了二战后英国在欧洲的金融中心地位。
英国从这个安排中获利很大,英镑逐渐成为了欧洲的第二美元。欧洲美元的形成,基本相当于英国从美国金融界那里贷款借入美元,然后以美元或者英镑的形式借给欧洲用户。如果借出的是美元,那么英国赚取手续费和利率的差价;如果借出的是英镑,那么英国还能多赚一道铸币税。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尤其在新时空美国的衰弱,来得格外地早,这种模式的弊端,对英国造成的伤害,也变得越来越大。
最大的弊端,就是美元绑架了英镑。美元是走一个长周期的贬值,永远在贬值中,英镑为了避免自己的损失太大,于是就必须要超过美元的贬值幅度,二战前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4:1左右,而到了新时空的2012年,已经是1.5:1。英镑相对于美元,在60多年中,贬值幅度高达60%以上。
普通人只会把这样的贬值幅度,归因到每一次贬值的短期经济影响因素,例如为了刺激经济,必须降息加上印钞,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很多人以为美元对外放贷,赚的就是美元利息,对于“前锋”的美国贷款机构,这样说也没有错。但对于幕后的黑手——金融寡头来说,更要赚的,是美元实质贬值,不断带来的“印钞财富”。
假设欧洲某个机构自己有100美元,为了投资某项事业,它又向美英金融机构,贷款了100美元,年息5%即5美元,总计投资200美元。1年以后,这个机构赚了20美元,毛投资回报率是10%,20美元中有5美元归还贷款,这家机构剩余净利润是15美元,按它100美元的本金,最终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是15%,这个成绩不错吧?
如果这家机构把赚到的15美元花出去的时候,发现消费的产品相比一年前涨价很少,那短期而言,这家机构肯定很满意,这些产品的通膨率不高,就意味着赚到的钱,是实打实的。
但在他们眼界和层次够不到的地方,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赚到的财富,已经被美元,偷掉了很大一块。
就美元控制的财富市场整体而言,去年的200美元,哪怕今年的通膨率只有2.5%不到,但由于物价的滞后效应,很可能对应全球平均下来的资产份额,去年同样的资产份额,需要的资本增加了5%(实质通膨率,cpi主要还是用民生来计算的,其实其它很多资产的膨胀率,远超过民生消费,例如商业资产),所以200美元的本金,过了一年以后,应该是210美元才对,即200美元要乘以1.05的系数。
所以真正最后的结果是,如果以一年后的美元计价的话,这家机构只赚到了215美元-210美元=5美元,而美英机构赚到的则是:超发利润10美元+利息5美元=15美元,他们才是真正赚大头的。欧洲的这家机构要一整年辛辛苦苦劳动,而美英机构呢?轻轻松松,这才是金融寡头本质的吸引力呀。
这就是金融寡头所谓的“帝王秘术”,控制美元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强货币,就能如此轻松地赚钱,只要欧洲使用美元,其实体经济的大量利润,就可以被美国金融寡头们轻松赚取,而英国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一杯羹。
但是美元同时也在剪英镑的羊毛啊,所以英镑的对策,只能是美元你超发,我就要比你超发得更多,这样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就被更凶狠的英镑贬值所抵消,大家去剪的羊毛,都是欧洲人或者其它使用欧洲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美元和英镑这种“长空万里”,永不改变的实质贬值,才是金融寡头金融吸血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战略,至于人们更熟悉的,即美国通过升息降息制造金融危机来收割各国的策略,其实不过是战术而已,核心战略与阶段战术的结合,才是美国美元战略的完整面目。
其它的欧洲国家,不知道美英的这种战略吗?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怎么可能不清楚呢?只不过它们难以摆脱被美英金融控制的局面罢了,所以他们国家的策略,也只能是跟随美元和英镑的长期贬值,让本币也不断实质贬值,这相当于货币超发“偷盗”的财富,本来是美英2个人分赃,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变成3个人分赃,如果是他们本国的财富,至少他们可以因此而拿回一部分。
李思华初到这个时空的时候,1盎司黄金对应的价值,不过是20美元出头,而到了2012年,1盎司黄金已经价值1400美元,美元相对于黄金已经贬值了70倍!这60多年美元收割的财富,简直是难以想象! ↑返回顶部↑
在李思华的原时空,沃伯格财团在中国的存在就很明显,例如其家族华宝公司(华宝其实就是沃伯格的谐音)后来合并的华平(warburg pincus)投资集团,于1994年进入中国,是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之一,总投资规模上百亿美元。原时空国内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例如神州租车、神州专车、中通快递、蚂蚁金服、红星美凯龙、微店、猎聘网、蔚来汽车等,都有这家华平的投资。当然,在新时空,沃伯格家族自然与新中国就没有渊源了。
不过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沃伯格与罗氏这两家,确实是出了大力气,英美金融合作的框架,他们算是最初的奠基人之一。
观察欧洲的金融格局,直觉上一定会奇怪,为什么金融的中心,不是在欧洲大陆的本体,而是在英国这样的欧洲大陆的外岛,在伦敦这样的一个城市。英国人直接的金融业雇员,就超过了100万人,周边大几百万人,都靠金融业生存,尤其是伦敦是欧洲美元的中心,所有欧洲的美元交易,都不能不通过伦敦。
一般的解释,都是英国以前是世界霸主,其在欧洲金融上的中心地位,就一直没有旁落过,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惯性”,而且英国有着欧洲最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人才群落。
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法国和德国,凭什么甘心放弃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呢?所以二战后英国这个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实还是靠美国。
二战后,英国欠了美国国家以及各大财团,包括沃伯格财团一屁股债,靠着英国人慢慢回血,效率自然是极低的。但是沃伯格与其它美国的财团,看中了英国最重要的一个“软性资源”——英国人原来可是全球的“放贷人”。
英国人原来放贷,靠的是英国自己的资本,就像原来的英格兰银行,那可是全球最牛逼的银行。但二战后英国自身的资本,虽然没有荡然无存,但确实也是对美国负债累累。
沃伯格家族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英国变成美元在欧洲的管家,家让英国从原先的单纯放贷者,变为一个身上背着连环套的“复合放贷者”。说白了,英国人原来是老板,但这个老板破产了,但他的能力很强,原来的业务渠道还在,所以可以雇佣他,充当美国财团们即美元在欧洲的ceo。作为ceo,自然要帮老板赚钱,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佣金和分红。
最早同意这个主意的时候,美国财团们也是认为不得已,因为已经借给了英国那么多的钱,必须继续维系英国的信用,如果英国金融也彻底砸了,之前的那些钱,不就坏账了吗?
不过后来,美国财团们,日益认为这个金融结构非常有用——在此结构下的欧洲,等于英国必须用自己的货币信用,来帮助美元背书,相当于美元在欧洲,增加了一重英国人的国家信用,使得美元的“美金”强度更高。
原先英镑的担保物,是其国力支撑的黄金,到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阶段,美元就是纸黄金了,所以英镑的担保物,变成了美元。然而美元并不是真黄金,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依然会有通胀的波动,在美国国内市场,表现得最明显。但是在欧洲,这种波动的损失,就必须由英国人来扛,这实际上是用英镑对应的英国财富,来担保美国的纸黄金。
这他娘的,当然对美元是天大的好事,美元的负面效应,英国人不能不扛,降低了美国财团们的风险。
英国人不是傻瓜,对于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当然是很清楚的。但他们无可奈何,如果英国不接受这样的安排,要不然就请英国还债?还得起吗?而且这个安排中,英国人不是没有好处——担任了美元在欧洲的ceo,那就是给了你作为高级打工人的机会,看你这个ceo有没有本事,自己能不能通过剥削欧洲,来赚到自己的一份。美国剥削英国,英国再去剥削欧洲,赚多赚少,看英国的本事。如果英国不接受,那它剥削欧洲其它国家的机会都没有。
沃伯格协调美国,罗氏协调英国,这个金融结构由此形成,也成就了二战后英国在欧洲的金融中心地位。
英国从这个安排中获利很大,英镑逐渐成为了欧洲的第二美元。欧洲美元的形成,基本相当于英国从美国金融界那里贷款借入美元,然后以美元或者英镑的形式借给欧洲用户。如果借出的是美元,那么英国赚取手续费和利率的差价;如果借出的是英镑,那么英国还能多赚一道铸币税。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尤其在新时空美国的衰弱,来得格外地早,这种模式的弊端,对英国造成的伤害,也变得越来越大。
最大的弊端,就是美元绑架了英镑。美元是走一个长周期的贬值,永远在贬值中,英镑为了避免自己的损失太大,于是就必须要超过美元的贬值幅度,二战前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4:1左右,而到了新时空的2012年,已经是1.5:1。英镑相对于美元,在60多年中,贬值幅度高达60%以上。
普通人只会把这样的贬值幅度,归因到每一次贬值的短期经济影响因素,例如为了刺激经济,必须降息加上印钞,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很多人以为美元对外放贷,赚的就是美元利息,对于“前锋”的美国贷款机构,这样说也没有错。但对于幕后的黑手——金融寡头来说,更要赚的,是美元实质贬值,不断带来的“印钞财富”。
假设欧洲某个机构自己有100美元,为了投资某项事业,它又向美英金融机构,贷款了100美元,年息5%即5美元,总计投资200美元。1年以后,这个机构赚了20美元,毛投资回报率是10%,20美元中有5美元归还贷款,这家机构剩余净利润是15美元,按它100美元的本金,最终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是15%,这个成绩不错吧?
如果这家机构把赚到的15美元花出去的时候,发现消费的产品相比一年前涨价很少,那短期而言,这家机构肯定很满意,这些产品的通膨率不高,就意味着赚到的钱,是实打实的。
但在他们眼界和层次够不到的地方,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赚到的财富,已经被美元,偷掉了很大一块。
就美元控制的财富市场整体而言,去年的200美元,哪怕今年的通膨率只有2.5%不到,但由于物价的滞后效应,很可能对应全球平均下来的资产份额,去年同样的资产份额,需要的资本增加了5%(实质通膨率,cpi主要还是用民生来计算的,其实其它很多资产的膨胀率,远超过民生消费,例如商业资产),所以200美元的本金,过了一年以后,应该是210美元才对,即200美元要乘以1.05的系数。
所以真正最后的结果是,如果以一年后的美元计价的话,这家机构只赚到了215美元-210美元=5美元,而美英机构赚到的则是:超发利润10美元+利息5美元=15美元,他们才是真正赚大头的。欧洲的这家机构要一整年辛辛苦苦劳动,而美英机构呢?轻轻松松,这才是金融寡头本质的吸引力呀。
这就是金融寡头所谓的“帝王秘术”,控制美元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强货币,就能如此轻松地赚钱,只要欧洲使用美元,其实体经济的大量利润,就可以被美国金融寡头们轻松赚取,而英国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一杯羹。
但是美元同时也在剪英镑的羊毛啊,所以英镑的对策,只能是美元你超发,我就要比你超发得更多,这样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就被更凶狠的英镑贬值所抵消,大家去剪的羊毛,都是欧洲人或者其它使用欧洲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美元和英镑这种“长空万里”,永不改变的实质贬值,才是金融寡头金融吸血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战略,至于人们更熟悉的,即美国通过升息降息制造金融危机来收割各国的策略,其实不过是战术而已,核心战略与阶段战术的结合,才是美国美元战略的完整面目。
其它的欧洲国家,不知道美英的这种战略吗?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怎么可能不清楚呢?只不过它们难以摆脱被美英金融控制的局面罢了,所以他们国家的策略,也只能是跟随美元和英镑的长期贬值,让本币也不断实质贬值,这相当于货币超发“偷盗”的财富,本来是美英2个人分赃,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变成3个人分赃,如果是他们本国的财富,至少他们可以因此而拿回一部分。
李思华初到这个时空的时候,1盎司黄金对应的价值,不过是20美元出头,而到了2012年,1盎司黄金已经价值1400美元,美元相对于黄金已经贬值了70倍!这60多年美元收割的财富,简直是难以想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