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5节(2 / 4)
当然,之所以要至少推迟10年执行,主要是避开可能的失业最高峰,否则人为减少了可就业的数量,当然是不合适的。再好的政策,也要考虑合适的推出时机。
教育部长林铁生的汇报,冲击力非常强,台下反对者并不少。很多人还是担心教育的质量会因此而下降,他们认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的,总有一些孩子,无论你如何去改善他基础的条件,他们也不愿意读书,但是让他们去学一门有兴趣的手艺,他们倒还是能学进去、能学好。这是原来早早就分流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按照林铁生的方案,实际上所有的教育,都需要一个前提——能够读书,至少要达到上大学的普通质量吧?但恐怕有一些学生,即使有了脑波模拟器的帮助,仍然是学不进去、学不好的,最终还是要浪费两年高中时间,只能去读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中央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唐东挺暗暗点头,这也是他担心的地方,他早已深度研究过教育部的方案。他自己的主张是,原来初中为基础的分流体系确实已经过时了,初中的教育水平太低。现在可以实施二次分流,在高中要先分流一次,到大学三年级再分流一次。所以初级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够缩减到教育部主张的那个程度,也许需要保留至少1/3的体系。教育部的方案,太激进了,需要调整为渐进改革。
这件事,不仅仅是对林铁生和教育部党组的巨大考验,对唐东挺来说,压力也是非常巨大,本身教育改革,就是中国“文明升维”大计划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升维的文明,自然需要新一代更高知识和智力水平的劳动者,来发展和维护。所以其战略意义和必要性,自然毋庸讳言。
当然,教育部的方案还需要反复讨论,唐东挺决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教育部之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柳安忆部长也做了汇报,教育不是单独的事情,还需要很多的配套才能更有效。
柳安忆主要强调了两点,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
一是物价部门与人力部相配合,实施产品限价与薪酬水平相配合的体制,这项工作几十年前就已经进行,还是在领袖李思华的提示下进行的,只不过近年来,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了。
这是一项非常微妙,尺度要非常精准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常强调8小时工作制,对于加班是严格限制的,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劳动者的薪酬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的盈利有着相当的压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尽量利用好员工8小时之内的工作时间,以高效率克服高成本的弊端。另一方面,企业产品也需要合理的售价,来保证合理的利润,企业没有利润,不但不能发展,还只能倒闭,高薪酬自然也就变成幻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能去搞西方国家那种“996是福报”,依靠加班或其它压榨员工劳动力的方法,来降低企业成本,那是完全的邪道,是赤裸裸的剥削。因此除了企业内部挖潜增加效率的“内部挖潜”以外,还需要物价部分,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测算,允许企业产品,阶段性适当地提价,符合薪酬增长的要求。物价部门的管制,有上限有下限,其中的下限,就是保证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避免市场上大家杀价的“多败俱伤”。
这显然是需要非常精准的工作,因为物价提升过快,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要非常小心,如果搞成西方经济危机那种“工资-物价交替上升螺旋”,那真的就是大笑话了。
本质上,这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不断精细调整,企业拿到多少,员工拿到多少,国家和社会对企业劳动的估值是多少,都需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就是如何在大学因为职业教育提升而不断扩招的前提下,规避“结构性失业”,这就与上述的“物价-薪资精确调整体系”密切相关。
人类有好逸恶劳的天性,喜欢办公室白领胜过外勤蓝领的选择,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古代“好男不当兵”这样的思想,除了皇绅军队对军人的蔑视以外,也是因为军人太辛苦。所以现在大量青年,都上了大学,虽然多数人学的,仍然是职业技术,但心态可能就拔高了,对于现实可以提供的工作,可能不会满意。
国家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但国家应该提供一个合理的体系。例如,越辛苦的工作,报酬应该越高,其它的福利,也应该相应更高。这就需要人力部门的“物价-薪资体系”,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变化,不断提供变化的薪资和对应产品的物价调整。
只有做到这样,再加上舆论引导,才能避免社会形成对各种不同职业的“鄙视链”,让人民得到正确的认知——高薪酬就需要用更多的辛苦和劳动去换取,想轻松就不要指望高薪酬,让“干得好不如选择得好”这样的逻辑见鬼去,绝不能有不创造价值,结果收入却更高的现象。
说得不客气点,连公务员都必须在退休前在全国不停地流动,哪里能有什么职业,能够“钱多、事少、离家近”?人保部要做的,其实就是熨平全国各种职业之间的“性价比”,使之基本保持一致,这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需要的“主动调节”,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执行所谓的完全的“市场调节”。而且市场调节有个毛用?能阻止美国人都不去做制造业吗?
例如想让青年选择一些艰苦的制造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劳动投入的性价比高,让青年认知在这样的行业,收入远高过其它工作轻松的行业。对应的,就需要提升这些艰苦劳动制造业的产品价格,使得支付高薪酬的企业,仍然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认知清楚的是,这是与现在新中国已经达成了相对比较高端的产业体系有关,如果是早期六七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大量的低端产业,如果对艰苦的劳动,支付高薪酬,那么产品的价格将极为昂贵,远远超出了按照这种模式,可以调节的幅度,例如当时的一个制鞋厂,可能有个七八万的工人,对于平均薪酬这个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工资翻一倍的话,鞋价可能也要翻一倍,由于低端市场全球竞争激烈,翻了一倍,价格可能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而现在这个制鞋厂,可能就只有两三千工人,人少了二三十倍,薪资的“敏感度”,自然就大幅下降,可调整的幅度要高很多。
基本上教育部和人保部,都还是遵循了李思华时代确立的原则——平等、折腾和公平。
所谓的平等,就是大家遵守共同的规矩,以及个人付出的劳动强度和辛苦程度,对应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合理比例。注意这里并不是单个企业或单位的剩余价值,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设定。有些单位对社会有意义,但根本不创造剩余价值;有些企业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少,但社会不可或缺。所以那种西方式的只在企业内部分配剩余价值,仍然是不合理的,要进行全社会的“熨平”。
所谓的折腾,是针对“好逸恶劳”这种人类天性的,既然报酬来自于人们讨厌的“劳”,那就最好让人们少一点“逸”的妄想。这就需要折腾,不管是流动、调整薪酬性价比,都是往这个方向的调整,让人民发现每个职业,都有其明显的“缺陷”,那挑剔也自然减少。
所谓的公平,更是社会主义的特点,也就是通过连续的精准调节,让人民认知,不会有什么工作又轻松收入又高,大部分的工作,因为都是用的普通人,所以报酬高低,无非就是辛苦程度的差别,根本没有什么鄙视链,有着现实的依据,如果有,就把它调整过来,调整到相反的方向。
这一次的会议,最终导致了以教育改革为基础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体系”的出台,这基本上,是一个把教育、教育实践、就业、薪酬、物价4个大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合理化地实现“平等、折腾、公平”三原则的大体系。这个体系,大概是中国数据处理量最为庞大的体系,单单是使用的超级电脑,就使用了上百台“千亿亿”级别的超级电脑计算系统,这算是最顶级的“顶层计划经济管理系统”。
第447章 初步建成的初级数字化社会
回到家门,杨阳说了一句:“小开,打开房门。”房门打开后,屋内的灯光自动响起,预设的轻音乐低低地响起,他走进屋内,换好拖鞋,瘫坐在沙发上,一天的工作还是挺累的,他一下子根本不想动。又喊了一声:“小开,拿一罐凉茶给我。”不到1分钟,一个方方的机器人,托着一罐凉茶,运动到他的面前——机器人可以自动地打开冰箱,根据初级人工智能“小开”的指示,搜寻目标食品,然后操作递送给主人。接下来,他又让“小开”为他订购了外卖晚餐。
杨阳正在享受的,就是新时空中国的第一代数字家庭体系。
与一般人想象完全不同的是,实现数字家庭这样的体系化,并不是某个企业可以达成的,因为企业能做到的,基本上只能在家庭的“室内”,要实现社会数字化服务,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低成本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
杨阳现在享受的数字化生活,首先是要实现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并不仅仅是普通人直觉的身份证数字化,而是一个个人的数据库,初级人工智能“小开”的存在,就是基于这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集成了主人的身份、履历资料、各种权证、资产财务、社会关系等数据,并由人工智能“小开”不断添加资料。人工智能ai,同时又是这个数据库的“守门员”,按照算法的约定,把控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返回顶部↑
教育部长林铁生的汇报,冲击力非常强,台下反对者并不少。很多人还是担心教育的质量会因此而下降,他们认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的,总有一些孩子,无论你如何去改善他基础的条件,他们也不愿意读书,但是让他们去学一门有兴趣的手艺,他们倒还是能学进去、能学好。这是原来早早就分流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按照林铁生的方案,实际上所有的教育,都需要一个前提——能够读书,至少要达到上大学的普通质量吧?但恐怕有一些学生,即使有了脑波模拟器的帮助,仍然是学不进去、学不好的,最终还是要浪费两年高中时间,只能去读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中央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唐东挺暗暗点头,这也是他担心的地方,他早已深度研究过教育部的方案。他自己的主张是,原来初中为基础的分流体系确实已经过时了,初中的教育水平太低。现在可以实施二次分流,在高中要先分流一次,到大学三年级再分流一次。所以初级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够缩减到教育部主张的那个程度,也许需要保留至少1/3的体系。教育部的方案,太激进了,需要调整为渐进改革。
这件事,不仅仅是对林铁生和教育部党组的巨大考验,对唐东挺来说,压力也是非常巨大,本身教育改革,就是中国“文明升维”大计划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升维的文明,自然需要新一代更高知识和智力水平的劳动者,来发展和维护。所以其战略意义和必要性,自然毋庸讳言。
当然,教育部的方案还需要反复讨论,唐东挺决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教育部之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柳安忆部长也做了汇报,教育不是单独的事情,还需要很多的配套才能更有效。
柳安忆主要强调了两点,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
一是物价部门与人力部相配合,实施产品限价与薪酬水平相配合的体制,这项工作几十年前就已经进行,还是在领袖李思华的提示下进行的,只不过近年来,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了。
这是一项非常微妙,尺度要非常精准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常强调8小时工作制,对于加班是严格限制的,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劳动者的薪酬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的盈利有着相当的压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尽量利用好员工8小时之内的工作时间,以高效率克服高成本的弊端。另一方面,企业产品也需要合理的售价,来保证合理的利润,企业没有利润,不但不能发展,还只能倒闭,高薪酬自然也就变成幻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能去搞西方国家那种“996是福报”,依靠加班或其它压榨员工劳动力的方法,来降低企业成本,那是完全的邪道,是赤裸裸的剥削。因此除了企业内部挖潜增加效率的“内部挖潜”以外,还需要物价部分,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测算,允许企业产品,阶段性适当地提价,符合薪酬增长的要求。物价部门的管制,有上限有下限,其中的下限,就是保证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避免市场上大家杀价的“多败俱伤”。
这显然是需要非常精准的工作,因为物价提升过快,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要非常小心,如果搞成西方经济危机那种“工资-物价交替上升螺旋”,那真的就是大笑话了。
本质上,这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不断精细调整,企业拿到多少,员工拿到多少,国家和社会对企业劳动的估值是多少,都需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就是如何在大学因为职业教育提升而不断扩招的前提下,规避“结构性失业”,这就与上述的“物价-薪资精确调整体系”密切相关。
人类有好逸恶劳的天性,喜欢办公室白领胜过外勤蓝领的选择,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古代“好男不当兵”这样的思想,除了皇绅军队对军人的蔑视以外,也是因为军人太辛苦。所以现在大量青年,都上了大学,虽然多数人学的,仍然是职业技术,但心态可能就拔高了,对于现实可以提供的工作,可能不会满意。
国家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但国家应该提供一个合理的体系。例如,越辛苦的工作,报酬应该越高,其它的福利,也应该相应更高。这就需要人力部门的“物价-薪资体系”,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变化,不断提供变化的薪资和对应产品的物价调整。
只有做到这样,再加上舆论引导,才能避免社会形成对各种不同职业的“鄙视链”,让人民得到正确的认知——高薪酬就需要用更多的辛苦和劳动去换取,想轻松就不要指望高薪酬,让“干得好不如选择得好”这样的逻辑见鬼去,绝不能有不创造价值,结果收入却更高的现象。
说得不客气点,连公务员都必须在退休前在全国不停地流动,哪里能有什么职业,能够“钱多、事少、离家近”?人保部要做的,其实就是熨平全国各种职业之间的“性价比”,使之基本保持一致,这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需要的“主动调节”,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执行所谓的完全的“市场调节”。而且市场调节有个毛用?能阻止美国人都不去做制造业吗?
例如想让青年选择一些艰苦的制造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劳动投入的性价比高,让青年认知在这样的行业,收入远高过其它工作轻松的行业。对应的,就需要提升这些艰苦劳动制造业的产品价格,使得支付高薪酬的企业,仍然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认知清楚的是,这是与现在新中国已经达成了相对比较高端的产业体系有关,如果是早期六七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大量的低端产业,如果对艰苦的劳动,支付高薪酬,那么产品的价格将极为昂贵,远远超出了按照这种模式,可以调节的幅度,例如当时的一个制鞋厂,可能有个七八万的工人,对于平均薪酬这个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工资翻一倍的话,鞋价可能也要翻一倍,由于低端市场全球竞争激烈,翻了一倍,价格可能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而现在这个制鞋厂,可能就只有两三千工人,人少了二三十倍,薪资的“敏感度”,自然就大幅下降,可调整的幅度要高很多。
基本上教育部和人保部,都还是遵循了李思华时代确立的原则——平等、折腾和公平。
所谓的平等,就是大家遵守共同的规矩,以及个人付出的劳动强度和辛苦程度,对应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合理比例。注意这里并不是单个企业或单位的剩余价值,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设定。有些单位对社会有意义,但根本不创造剩余价值;有些企业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少,但社会不可或缺。所以那种西方式的只在企业内部分配剩余价值,仍然是不合理的,要进行全社会的“熨平”。
所谓的折腾,是针对“好逸恶劳”这种人类天性的,既然报酬来自于人们讨厌的“劳”,那就最好让人们少一点“逸”的妄想。这就需要折腾,不管是流动、调整薪酬性价比,都是往这个方向的调整,让人民发现每个职业,都有其明显的“缺陷”,那挑剔也自然减少。
所谓的公平,更是社会主义的特点,也就是通过连续的精准调节,让人民认知,不会有什么工作又轻松收入又高,大部分的工作,因为都是用的普通人,所以报酬高低,无非就是辛苦程度的差别,根本没有什么鄙视链,有着现实的依据,如果有,就把它调整过来,调整到相反的方向。
这一次的会议,最终导致了以教育改革为基础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体系”的出台,这基本上,是一个把教育、教育实践、就业、薪酬、物价4个大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合理化地实现“平等、折腾、公平”三原则的大体系。这个体系,大概是中国数据处理量最为庞大的体系,单单是使用的超级电脑,就使用了上百台“千亿亿”级别的超级电脑计算系统,这算是最顶级的“顶层计划经济管理系统”。
第447章 初步建成的初级数字化社会
回到家门,杨阳说了一句:“小开,打开房门。”房门打开后,屋内的灯光自动响起,预设的轻音乐低低地响起,他走进屋内,换好拖鞋,瘫坐在沙发上,一天的工作还是挺累的,他一下子根本不想动。又喊了一声:“小开,拿一罐凉茶给我。”不到1分钟,一个方方的机器人,托着一罐凉茶,运动到他的面前——机器人可以自动地打开冰箱,根据初级人工智能“小开”的指示,搜寻目标食品,然后操作递送给主人。接下来,他又让“小开”为他订购了外卖晚餐。
杨阳正在享受的,就是新时空中国的第一代数字家庭体系。
与一般人想象完全不同的是,实现数字家庭这样的体系化,并不是某个企业可以达成的,因为企业能做到的,基本上只能在家庭的“室内”,要实现社会数字化服务,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低成本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
杨阳现在享受的数字化生活,首先是要实现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并不仅仅是普通人直觉的身份证数字化,而是一个个人的数据库,初级人工智能“小开”的存在,就是基于这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集成了主人的身份、履历资料、各种权证、资产财务、社会关系等数据,并由人工智能“小开”不断添加资料。人工智能ai,同时又是这个数据库的“守门员”,按照算法的约定,把控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