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13节(3 / 3)
经过隋唐时期的不断改扩建,到了宋代,法门寺发展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几千年来,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曾提到,法门寺地宫里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到底是真有其物还是讹传?法门寺地宫中真的埋藏有千年的秘密吗?
1981年8月24日的一场暴雨使得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中部突然出现裂缝,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完全坍塌,西南边部分出现倾斜,千年古塔即将毁于一旦,该如何处理?经过反复论证,有关方面形成了两个方案,一是把旧塔拆除后重新修建,另外一个是保护剩下的半边塔。
鉴于佛塔十分珍贵,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工作人员决定修复残塔。但是,佛塔倒塌的情况十分罕见,残塔里全是土坯,把土坯保护起来非常困难,而且造价极高。最后,专家组研究决定,将残塔拆除重建。
1987年4月3日,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塔拆除后的塔基时,终于使得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重见天日:塔下果真埋葬着珍贵的“佛指舍利”。原来,考古人员无意中在塔基处浮土下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除去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渐渐显露出来。推开白玉石板,一个神秘的洞口赫然出现。这就是法门寺地宫的入口。考古人员沿着地宫的幽暗隧道前进,发现墙壁为黑色大理石拼贴。石壁因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斑驳,东侧上刻有白色的文字。隧道尽头,两块石碑赫然屹力,碑文在手电光下依然清晰可辨。两块石碑上共计刻有约900个字,一个是记事碑,一个是物账碑,文字内显示石碑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时留下的。在两块石碑被移开后又一道门出现,石门左右两边各雕刻一尊精美的菩萨像。进门后,地面上是一堆堆整齐的丝织品。虽经千年岁月,丝织品依然精美光鲜。在前室尽头,一座大约有80厘米高、四面有精美的彩绘浮雕的汉白玉石塔静静伫立,塔盖、塔刹、塔身、塔座均保存完好,后来,这座塔被人们称为阿育王塔。
神秘继续上演,阿育王塔后面竟然还有一道石门,门后设有密室。第三道门打开后,法门寺地宫的中室被打开。中室呈方形空间,中央放了一个白玉灵帐,灵帐里面放置了一枚玉质仿制舍利。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灵帐后果然又有一道石门,门内是地宫的后室,在后室的土层里,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密龛。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这个沉甸甸的密龛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密龛。直到第七重,是一个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是玉质仿制佛指骨舍利。最后一层铁函打开了,里面有个用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在玉棺里面,终于又出现了一枚佛骨舍利。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世间圣物、唯一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这被誉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又一考古重大发现,是中外佛教界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除了珍贵的舍利之外,法门寺地宫中的丝绸文物,则是继中国西北甘肃省敦煌藏经洞之后,唐代丝绸出土数量最大、品种最多、价值最高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据考古资料所载,法门寺地宫中所藏的丝绸织物工艺极其精致,缝合处所用的金线平均直径只有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地宫中一只藤箱内堆积的丝绸衣物,厚度虽然只有23厘米,却叠积丝绸织物达780层之多。
法门寺地宫中还发掘出土了上百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和琉璃器,而久已失传的16件“秘色瓷”则让中国的瓷器研究专家兴奋不已。秘色瓷是唐代宫廷专用瓷,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其实物也只是在中国的史书中提到过,后世从未见到过。据记载,秘色瓷器由于釉料好,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碗中盛有水,因而总是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为了保护和展示法门寺地宫所出土的珍贵文物,我国政府在当地成立了博物馆。我国的文物保护专家还与德国同行合作,对地宫中出土的丝绸织物进行高科技保护。
古代“高考”是怎样进行的?
古代“高考”是怎样进行的?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快速,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出身寒门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却位卑权轻,无法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职位。高门无士庶,寒门无王侯,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确定,此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以门第取人弊端显而易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地方官员和士族官僚选拔晋升体系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录取。最初的时候,分科取士刚刚草创,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法度,进士考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
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如同鲤鱼跳过龙门一样值得庆贺。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新科进士们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显示荣耀,中进士因此又称为“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各种聚会庆贺活动中,有很多王公权贵参加,有很多权贵就在聚会中甄选女婿,这对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娇妻的穷酸学生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进士科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考生姓名、字迹等均无从辨认,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科举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返回顶部↑
几千年来,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曾提到,法门寺地宫里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到底是真有其物还是讹传?法门寺地宫中真的埋藏有千年的秘密吗?
1981年8月24日的一场暴雨使得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中部突然出现裂缝,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完全坍塌,西南边部分出现倾斜,千年古塔即将毁于一旦,该如何处理?经过反复论证,有关方面形成了两个方案,一是把旧塔拆除后重新修建,另外一个是保护剩下的半边塔。
鉴于佛塔十分珍贵,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工作人员决定修复残塔。但是,佛塔倒塌的情况十分罕见,残塔里全是土坯,把土坯保护起来非常困难,而且造价极高。最后,专家组研究决定,将残塔拆除重建。
1987年4月3日,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塔拆除后的塔基时,终于使得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重见天日:塔下果真埋葬着珍贵的“佛指舍利”。原来,考古人员无意中在塔基处浮土下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除去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渐渐显露出来。推开白玉石板,一个神秘的洞口赫然出现。这就是法门寺地宫的入口。考古人员沿着地宫的幽暗隧道前进,发现墙壁为黑色大理石拼贴。石壁因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斑驳,东侧上刻有白色的文字。隧道尽头,两块石碑赫然屹力,碑文在手电光下依然清晰可辨。两块石碑上共计刻有约900个字,一个是记事碑,一个是物账碑,文字内显示石碑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时留下的。在两块石碑被移开后又一道门出现,石门左右两边各雕刻一尊精美的菩萨像。进门后,地面上是一堆堆整齐的丝织品。虽经千年岁月,丝织品依然精美光鲜。在前室尽头,一座大约有80厘米高、四面有精美的彩绘浮雕的汉白玉石塔静静伫立,塔盖、塔刹、塔身、塔座均保存完好,后来,这座塔被人们称为阿育王塔。
神秘继续上演,阿育王塔后面竟然还有一道石门,门后设有密室。第三道门打开后,法门寺地宫的中室被打开。中室呈方形空间,中央放了一个白玉灵帐,灵帐里面放置了一枚玉质仿制舍利。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灵帐后果然又有一道石门,门内是地宫的后室,在后室的土层里,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密龛。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这个沉甸甸的密龛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密龛。直到第七重,是一个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是玉质仿制佛指骨舍利。最后一层铁函打开了,里面有个用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在玉棺里面,终于又出现了一枚佛骨舍利。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世间圣物、唯一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这被誉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又一考古重大发现,是中外佛教界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除了珍贵的舍利之外,法门寺地宫中的丝绸文物,则是继中国西北甘肃省敦煌藏经洞之后,唐代丝绸出土数量最大、品种最多、价值最高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据考古资料所载,法门寺地宫中所藏的丝绸织物工艺极其精致,缝合处所用的金线平均直径只有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地宫中一只藤箱内堆积的丝绸衣物,厚度虽然只有23厘米,却叠积丝绸织物达780层之多。
法门寺地宫中还发掘出土了上百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和琉璃器,而久已失传的16件“秘色瓷”则让中国的瓷器研究专家兴奋不已。秘色瓷是唐代宫廷专用瓷,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其实物也只是在中国的史书中提到过,后世从未见到过。据记载,秘色瓷器由于釉料好,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碗中盛有水,因而总是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为了保护和展示法门寺地宫所出土的珍贵文物,我国政府在当地成立了博物馆。我国的文物保护专家还与德国同行合作,对地宫中出土的丝绸织物进行高科技保护。
古代“高考”是怎样进行的?
古代“高考”是怎样进行的?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快速,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出身寒门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却位卑权轻,无法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职位。高门无士庶,寒门无王侯,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确定,此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以门第取人弊端显而易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地方官员和士族官僚选拔晋升体系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录取。最初的时候,分科取士刚刚草创,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法度,进士考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
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如同鲤鱼跳过龙门一样值得庆贺。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新科进士们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显示荣耀,中进士因此又称为“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各种聚会庆贺活动中,有很多王公权贵参加,有很多权贵就在聚会中甄选女婿,这对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娇妻的穷酸学生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进士科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考生姓名、字迹等均无从辨认,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科举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