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13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逃脱后,辗转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众军士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时,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据说,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找。在久津找到杨贵妃后,方士还将唐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杨贵妃最终死于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内。至今当地还保存着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传说已久,但是都没有确切的根据。实际上,杨贵妃极有可能死于马嵬驿。《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士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而且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难交待的。杨贵妃自缢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记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历史记载应该是准确的。流落民间和流落海外只不过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谁写出了励志诗“锄禾日当午”?
  谁写出了励志诗“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却有争议,那么,这首广泛流传的唐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一种说法是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二首,内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他曾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游学乌镇,与乌镇普静寺住持唐抱玉为莫逆之交。
  李绅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李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
  南宋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九李绅目中是这样记载的:“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其齐煦,诵其《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曰:‘此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唐诗纪事》是一部有关唐代诗人及作品的评论汇集,共81卷,收唐代诗人1150家,内容极为繁富。
  也有一种说法是“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唐五代人孙光宪著有《北梦琐言》,其中卷二记载:“咸通中,礼部侍郎高知举,榜内孤贫者公乘亿,赋诗三百首,人多书于屋壁。许棠有《洞庭诗》尤工,时人谓之‘许洞庭’。最奇者有聂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贫苦,精于古体,有《公子家》诗云:‘种花于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其中明确指出,《锄禾》的作者是聂夷中。
  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人。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咸通十二年(871年)中进士。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讽刺贵族公子的骄奢淫逸,《田家》、《咏田家》谴责封建赋役对劳动人民的苛重剥削,《杂怨二首》表现连年战乱造成人们家庭离散的痛苦,写来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唐才子传》谓其“伤俗悯时”、“警省之辞,裨补政治”。诗人喜欢采用短篇五言古诗和乐府的形式,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冷峭有力。像“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这样的诗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
  那么,《锄禾》的作者究竟为谁?《北梦琐言》的作者孙光宪,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卒于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而《唐诗纪事》的作者计有功,史书记载其生卒年代不详。但史书中记载了他中进士的时间为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据此可大致推测,孙光宪生活的年代距李绅(772~846年)不过50年左右;距聂夷中(837~?)也应该不过10年左右时间。从时间上来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的记载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从记载上来看,《北梦琐言》内容所记为晚唐五代事,题材丰富,包括政教礼法、文坛轶闻趣事、民间风情习俗,等等,因为作者孙光宪为晚唐五代人,当代人记当代事,较能自然忠实呈现当时的样貌,王文才在《蜀杌校笺序》中曾说:“五代杂笔,首推《北梦琐言》。”许多研究唐末五代的学者在述及历史、政治、文学乃至风土人情时也常提及《琐言》这本书,如《太平广记》、《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十国春秋》等都不同程度援引《琐言》中的资料,或补其缺,或资考订,可见《琐言》是一本史料价值极高的笔记。而计有功《唐诗纪事》的成书印制,却大有周折,并非计有功亲自所为。《唐诗纪事》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王禧刻本。而据王禧自序云,他在客中邂逅计有功之子,“因得是书,立命数十吏抄录,其间不能无鲁鱼亥豕之误”。因而后来据王禧本翻刻的《唐诗纪事》的其他版本,其中的脱误舛错也就难免了。明代学者胡震亨(1569~1645年)在其《唐音癸签》中就曾指出他多处张冠李戴的错误。
  综合各方面来看,或许聂夷中才是《锄禾》的真正作者!
  “八仙”的真实原型是哪些人?
  “八仙”的真实原型是哪些人?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相传白云仙长有一次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渡海,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八仙的传说始于唐时,其时已有《八仙图》、《八仙传》等,然而八仙姓氏至宋代犹有变更,至《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那么,八仙中的人物完全是虚构的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这些人的原型呢?
  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身世由来传说颇多,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炼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体被其徒误焚,无奈将元神附会到跛了一只脚的丑陋汉子身上,用来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铁拐李。看来他是一位民间流传的,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汉钟离: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汉钟离。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被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的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传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朝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
  张果老:道教称之为果老仙师,其原型为唐代道士张果,因其在八仙中年事最高,故被人们尊称为张果老。张果老的有关事迹,最早最真实的记载见于刘肃的《大唐新语》。据《大唐新语》载,张果老先生者,隐于恒州,往来汾晋,时人传其有长生秘术,自称是“尧时丙子年生”。中唐以后,张果老的传说日益增多。《唐国史补》卷上“张果老衣物”条指出:“天宝末,有人于汾晋间古墓穴中,得所赐张果老敕书、手诏、衣服。进之,乃知其异。”《旧唐书》卷八、卷一百九十一和《新唐书·方伎传》均记载了张果的有关情况。除了《新唐书》加入了玄宗屡试张果仙术和玄宗欲令张果尚公主等事外,其余记载和《大唐新语》基本相同。在当时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张果和京城文人们的交往情况。在唐人的一些记载中,还可发现张果和其他方伎之士交往的一些活动。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教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吕仙原名吕,又有说法是本名吕煜或吕琼,号纯阳子,一般认为他公元798年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宝历元年(825年)中了进士,并且为官了一段时间。不久因为厌倦腐败的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在现实的吕洞宾的基础上,民间添加了许多他的传说故事,是“八仙”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名气很大的一个。从北宋开始就一直有人假借他的名号出山,让他的传说更加丰富而且神奇。比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四下鹤城”“吕洞宾卖汤团”,等等。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生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13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善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相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的原型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他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则赤着,于长安街市乞讨,并手持大拍板,乞讨得来的钱有时赠予穷人,有时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词多充满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欢于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相传有人在童年及老年时都见过他,蓝采和的容貌都没有改变。而最后,蓝采和得汉钟离度化,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
  韩湘子:普遍认为是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至大理丞。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八仙中,曹国舅的事迹最少,出现最晚。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汉钟离、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法门寺地宫埋藏1000多年的秘密
  法门寺地宫埋藏1000多年的秘密
  位于中国陕西省扶凤县的法门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寺院之一。它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凤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当时称“阿育王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