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8节(3 / 3)
据史书记载,徐州沛郡人甘氏就成为刘备丧妻后最早纳入家门的小妾。甘氏为当地著名的美女,肌肤如玉,刘备曾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放在床头,比喻甘夫人皮肤白皙,甘夫人却劝刘备不可玩物丧志。于是刘备撤去玉人,群僚们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妇人”。因为此时刘备嫡妻已经死去,甘氏便以嫡妻的身份摄掌内事,所以人称甘夫人。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依附刘表,生下儿子阿斗。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蜀后主刘禅。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后,用糜竺、陈登为辅佐。吕布袭取下邳之时,甘夫人被俘虏,刘备转移至别处。
甘夫人之后,刘备娶的夫人是糜夫人。糜竺原来是一个商人,家产十分丰厚。他有一个妹妹,长得十分美艳。糜竺见刘备可成大事,为了讨好刘备,他便将妹妹送给了刘备,而且将家产倾囊而出充作军资。这使得穷困潦倒的刘备重振了军威。据历史记载,吕布归还甘夫人后,甘夫人和糜夫人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建安五年,曹操打败了刘备,甘、糜二位夫人再一次被抢走,关羽也暂时投向了曹操。后来关羽听说了刘备流落到袁绍那里,遂带着二位夫人离开曹操回到刘备的身边。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娶糜夫人之时,她的身份是妻,而甘夫人尽管结婚在糜夫人之前,她的身份在历史上、在《三国志》里边是妾。甘夫人是妾,糜夫人是妻。但罗贯中不考虑甘夫人和糜夫人妻和妾的身份,反而提到两个人的时候都是甘、糜二夫人,甘夫人总是放在糜夫人的前面。
长坂坡之战时,甘、糜二夫人被乱兵冲散不知去向。赵云在乱军中找到甘夫人后。再找糜夫人和尚在襁褓中的阿斗,此时糜夫人身体已受重伤,她将怀中的阿斗交给赵云后,为了让阿斗脱身,不连累赵云,她一跃跳入井中而死。甘夫人因为这次经历,受惊成疾,一年后22岁的她也离开了人世。
甘夫人、糜夫人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后,刘备还缔结了一桩政治婚姻。当初刘备没有立足的地方时,孙权曾将地理位置重要的荆州借给刘备栖身。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于是,孙权与大将周瑜敲定了美人计:以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做继室为诱饵,趁刘备过江之时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但却弄巧成拙,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竟然真的招刘备为婿。后来,刘备在孙夫人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和干扰,终于回到了荆州。这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但孙权后来趁刘备西征入川的时候,谎称吴国太病重,想将孙夫人和阿斗骗到东吴,然后用阿斗换回荆州。阿斗在登船时,被赵云留住,孙夫人回到了东吴,从此与刘备再也没有见面。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倾全蜀的20万兵力连营700里进攻东吴,却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刘备与剩下的不到1万士兵败溃逃回白帝城。孙尚香听到传言以为刘备已经死了,她在长江边祭奠完刘备后投江殉情而死。
刘备最后一位夫人姓吴名苋,是蜀汉大将吴懿的妹妹。公元214年夏天,刘备取得益州城后,刘备聘娶已经寡居多年的吴氏。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刘备称帝立吴氏为皇后。延熙八年(245年),吴后去世。葬入刘备的惠陵,谥号穆皇后。
起初甘夫人去世后葬在南郡,章武二年刘备追谥其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国,但灵柩还没有到,卧病不起的刘备已经在白帝城去世。弥留之际,刘备曾命人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以后事、孤儿托之,言讫即逝,这就是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死后,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在一起。
刘备在甘夫人和糜夫人之前死了妻子,这是一定的了,但是他之前有过几个妻子却无法考证,加上孙夫人和吴皇后,刘备至少有过五个老婆,看来刘备自称“换妻如换衣”是有他的道理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自古称为“夷越之地”,即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滇西。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滇云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编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返回顶部↑
甘夫人之后,刘备娶的夫人是糜夫人。糜竺原来是一个商人,家产十分丰厚。他有一个妹妹,长得十分美艳。糜竺见刘备可成大事,为了讨好刘备,他便将妹妹送给了刘备,而且将家产倾囊而出充作军资。这使得穷困潦倒的刘备重振了军威。据历史记载,吕布归还甘夫人后,甘夫人和糜夫人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建安五年,曹操打败了刘备,甘、糜二位夫人再一次被抢走,关羽也暂时投向了曹操。后来关羽听说了刘备流落到袁绍那里,遂带着二位夫人离开曹操回到刘备的身边。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娶糜夫人之时,她的身份是妻,而甘夫人尽管结婚在糜夫人之前,她的身份在历史上、在《三国志》里边是妾。甘夫人是妾,糜夫人是妻。但罗贯中不考虑甘夫人和糜夫人妻和妾的身份,反而提到两个人的时候都是甘、糜二夫人,甘夫人总是放在糜夫人的前面。
长坂坡之战时,甘、糜二夫人被乱兵冲散不知去向。赵云在乱军中找到甘夫人后。再找糜夫人和尚在襁褓中的阿斗,此时糜夫人身体已受重伤,她将怀中的阿斗交给赵云后,为了让阿斗脱身,不连累赵云,她一跃跳入井中而死。甘夫人因为这次经历,受惊成疾,一年后22岁的她也离开了人世。
甘夫人、糜夫人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后,刘备还缔结了一桩政治婚姻。当初刘备没有立足的地方时,孙权曾将地理位置重要的荆州借给刘备栖身。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于是,孙权与大将周瑜敲定了美人计:以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做继室为诱饵,趁刘备过江之时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但却弄巧成拙,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竟然真的招刘备为婿。后来,刘备在孙夫人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和干扰,终于回到了荆州。这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但孙权后来趁刘备西征入川的时候,谎称吴国太病重,想将孙夫人和阿斗骗到东吴,然后用阿斗换回荆州。阿斗在登船时,被赵云留住,孙夫人回到了东吴,从此与刘备再也没有见面。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倾全蜀的20万兵力连营700里进攻东吴,却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刘备与剩下的不到1万士兵败溃逃回白帝城。孙尚香听到传言以为刘备已经死了,她在长江边祭奠完刘备后投江殉情而死。
刘备最后一位夫人姓吴名苋,是蜀汉大将吴懿的妹妹。公元214年夏天,刘备取得益州城后,刘备聘娶已经寡居多年的吴氏。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刘备称帝立吴氏为皇后。延熙八年(245年),吴后去世。葬入刘备的惠陵,谥号穆皇后。
起初甘夫人去世后葬在南郡,章武二年刘备追谥其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国,但灵柩还没有到,卧病不起的刘备已经在白帝城去世。弥留之际,刘备曾命人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以后事、孤儿托之,言讫即逝,这就是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死后,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在一起。
刘备在甘夫人和糜夫人之前死了妻子,这是一定的了,但是他之前有过几个妻子却无法考证,加上孙夫人和吴皇后,刘备至少有过五个老婆,看来刘备自称“换妻如换衣”是有他的道理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自古称为“夷越之地”,即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滇西。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滇云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编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