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8节(2 / 3)
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楼兰古城成为沙漠中的废墟,楼兰的灿烂文化都永远地存在我们的追忆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也许是楼兰消亡留给我们的启示吧!
夜郎国为什么出现若干个首都?
夜郎国为什么出现若干个首都?
在我国,夜郎自大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夜郎这一国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前298年~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沅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
虽然汉族文献中对夜郎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在另一民族彝族的文献记载中,竟然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夜郎国的记述。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兴起于夏朝时期,历经武米夜郎、洛举夜郎、撒骂夜郎、金竹夜郎4个朝代,于后汉时王朝终结,历时大概有2000余年。夜郎的最高统治集团由君、臣、师和匠组成。师有些像祭司,又有些像史官,负责讲解道理、规矩,记载历史事件和君的言行,君则按照规矩发号施令,臣和匠按君的命令行事。臣主要管理行政和领兵征战,匠则专门管理经济事务,领导生产、建设。由此可见,夜郎有一整套严密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制度。
那么,这个并不是弹丸之地的夜郎国国都何在呢?
第一种说法是贵州毕节赫章可乐,在浩如烟海的彝文献中,有大量描述夜郎的诞生、发展和迁移的文献,其中以《西南彝志》、《彝族流源》、《夜郎史传》和《益那悲歌》为代表,《益那悲歌》和《夜郎史传》不但记载了夜郎古国在可乐的生产、生活、城池和统治状况,而且还记载了夜郎王在可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琐事等情形,因此有人认为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古都就在可乐。另外,彝族文献《夜郎创基业》记载:“武夜郎先攻占周围一些小部族的土地,接着起兵向日出之方,攻占东濮的古诺(古时称贵阳为古诺),继而挥师西向,夺下西濮的可乐,后又进攻漏卧不胜,撤兵回来建设可乐。”“在可乐建八方殿、九层宫,外设九营十八卡。”这是目前各种文献资料明确记载可乐夜郎皇宫模式的唯一文字资料,并与《史记》、《华阳国志》记载,基本吻合。在可乐发现的大量夜郎时期的古建筑遗迹也将可乐指向夜郎古都。
也有人认为是贵州长顺县广顺镇。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镇,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当地人代代相传说,夜郎国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在这里。当地老百姓称那里的古城池为夜郎王府、竹王府等。“竹”字与“夜郎”的同时存在,也证明了夜郎国“竹崇拜”的猜测。现在,在那里仍可看到残垣断壁旧址。古城池面积为2平方公里,有4个出口,内有两道城墙,用土石筑成。近代,人们在郎山西侧山下垦荒时,还曾挖出铜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也挖出过多处古夜郎的坟墓。
还有人认为是湖南沅陵。《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持此说的人以为,司马迁在此所指的西南夷,不是广义上的西南夷,而是仅指荆楚黔中地的西南夷,是一种狭义的地理概念。因为在古代,中国现在的西南域及缅甸北部,都是当时众多原始部族散居地,因种族繁多,又不明其状况,所以古人将这一区域统称为西南夷。如果司马迁在这里指广义上的西南夷,那么“夜郎最大”的说法,就难以成立,其后的“滇最大”、“邛都最大”也会自相矛盾。同时《史记》、《后汉书》、《华阳国志》都载有楚将溯沅水而伐夜郎的历史,这就可以进一步断定,夜郎国在黔中地的沅水岸畔。
而之后的文人墨客也不断用诗词佐证着湖南沅陵就是夜郎的国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至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由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唐人七绝诗释》一书为这首诗注解时特别说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监十年(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沅陵县志》)。战国时期沅陵农耕十分发达。《史记》与《汉书》均称夜郎“其人皆稚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也比较吻合。
种种说法都有自己的证据,不能轻易否定。实际上,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这样来看,各地证明自己曾是夜郎的国都也就能自圆其说了。
魏晋南北朝——
沧桑分合几多谜
“七擒七纵”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曹植的嫂子甄氏呢?
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缘由何在呢?
“三请诸葛亮”难道是编造?
“三请诸葛亮”难道是编造?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曹操把持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在谋士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和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时,恰巧诸葛亮外出,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难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于是提出了对刘备的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三国中的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传颂。但也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怀疑,他们认为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
据考证,《三国志》之外的史料再没有“三顾茅庐”的记载,而且,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竟无一人提到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尊之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之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提起,真是无法想象,与之相对的是,有些史料对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的记载大相径庭。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后,屯兵于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诸葛亮料定其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于是“北行见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又见诸葛亮年龄不大,于是对其并不是特别在意,只当作一般士人接待(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刘备和大家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随即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刘备对他并不在意,而是编起草鞋来。诸葛亮便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草鞋吗?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话要说,于是就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不过“聊以忘忧”罢了。诸葛亮接着说,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经过这一番谈话,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先抛开《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否属实,若刘备真的曾经“三顾茅庐”,从常理分析,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正合其意,他摆摆架子,考察一下刘备的诚心当然也有可能,但是让人不懂的是,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非常不合乎情理。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当时危如垒卵的形势来看要高度保密,刘备怎会让人现场做好记录而让天下尽知。与之相比较的是,郭嘉初见曹操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人一字不知,只有曹操感叹: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看来,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那么,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为什么会写刘备“三顾茅庐”呢?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也就是刘备亲自到隆中找过诸葛亮,而且去了多次。这也是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直接原因。从诸葛亮出山到上表,不过二十一年,许多当事人都还健在,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无论从诸葛亮的为人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恐怕都不可能。于是陈寿记载刘备曾“三顾茅庐”。后来,陈寿在他的《上〈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陈寿说:“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接纳。”这就把前因后果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还有人认为《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并不冲突,这部分学者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如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于是诸葛亮就又回去了。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才意识到诸葛亮的价值,只好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重新把诸葛亮请了出来。正因为有前面的那个曲折,这才需要亲自出马,也才需要“三顾”而不是“一顾”。
不管是诸葛亮自荐于刘备,还是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或是诸葛亮先自荐于刘备,刘备再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终因为刘备的礼贤下士而出山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整肃军队,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刘备为何提倡“换妻如换衣”?
刘备为何提倡“换妻如换衣”?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蜀汉的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61年,于公元223年因病崩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彝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享年62,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一句经典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意思就是说兄弟如手足一样,是不能代替的;而妻子就像衣服一样,随时都可以旧换新的。那么,这位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先主是否真的敢说敢做,换妻如同换衣服一般?
虽然刘备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业已败落,只能靠与母亲一起贩履织席来维持生活。据史书记载,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大耳自见,为人宽厚,胸怀大志,沉默少言,喜好结交豪侠人物。三国时代战乱不已,各个地方的地主豪强不仅招兵买马,用于防卫,有的投机者还企图借黄巾起义之机,捞取政治资本。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依靠“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个皇室贵胄的头衔,不仅招兵买马,而且娶妻纳妾。 ↑返回顶部↑
夜郎国为什么出现若干个首都?
夜郎国为什么出现若干个首都?
在我国,夜郎自大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夜郎这一国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前298年~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沅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
虽然汉族文献中对夜郎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在另一民族彝族的文献记载中,竟然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夜郎国的记述。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兴起于夏朝时期,历经武米夜郎、洛举夜郎、撒骂夜郎、金竹夜郎4个朝代,于后汉时王朝终结,历时大概有2000余年。夜郎的最高统治集团由君、臣、师和匠组成。师有些像祭司,又有些像史官,负责讲解道理、规矩,记载历史事件和君的言行,君则按照规矩发号施令,臣和匠按君的命令行事。臣主要管理行政和领兵征战,匠则专门管理经济事务,领导生产、建设。由此可见,夜郎有一整套严密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制度。
那么,这个并不是弹丸之地的夜郎国国都何在呢?
第一种说法是贵州毕节赫章可乐,在浩如烟海的彝文献中,有大量描述夜郎的诞生、发展和迁移的文献,其中以《西南彝志》、《彝族流源》、《夜郎史传》和《益那悲歌》为代表,《益那悲歌》和《夜郎史传》不但记载了夜郎古国在可乐的生产、生活、城池和统治状况,而且还记载了夜郎王在可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琐事等情形,因此有人认为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古都就在可乐。另外,彝族文献《夜郎创基业》记载:“武夜郎先攻占周围一些小部族的土地,接着起兵向日出之方,攻占东濮的古诺(古时称贵阳为古诺),继而挥师西向,夺下西濮的可乐,后又进攻漏卧不胜,撤兵回来建设可乐。”“在可乐建八方殿、九层宫,外设九营十八卡。”这是目前各种文献资料明确记载可乐夜郎皇宫模式的唯一文字资料,并与《史记》、《华阳国志》记载,基本吻合。在可乐发现的大量夜郎时期的古建筑遗迹也将可乐指向夜郎古都。
也有人认为是贵州长顺县广顺镇。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镇,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当地人代代相传说,夜郎国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在这里。当地老百姓称那里的古城池为夜郎王府、竹王府等。“竹”字与“夜郎”的同时存在,也证明了夜郎国“竹崇拜”的猜测。现在,在那里仍可看到残垣断壁旧址。古城池面积为2平方公里,有4个出口,内有两道城墙,用土石筑成。近代,人们在郎山西侧山下垦荒时,还曾挖出铜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也挖出过多处古夜郎的坟墓。
还有人认为是湖南沅陵。《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持此说的人以为,司马迁在此所指的西南夷,不是广义上的西南夷,而是仅指荆楚黔中地的西南夷,是一种狭义的地理概念。因为在古代,中国现在的西南域及缅甸北部,都是当时众多原始部族散居地,因种族繁多,又不明其状况,所以古人将这一区域统称为西南夷。如果司马迁在这里指广义上的西南夷,那么“夜郎最大”的说法,就难以成立,其后的“滇最大”、“邛都最大”也会自相矛盾。同时《史记》、《后汉书》、《华阳国志》都载有楚将溯沅水而伐夜郎的历史,这就可以进一步断定,夜郎国在黔中地的沅水岸畔。
而之后的文人墨客也不断用诗词佐证着湖南沅陵就是夜郎的国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至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由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唐人七绝诗释》一书为这首诗注解时特别说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监十年(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沅陵县志》)。战国时期沅陵农耕十分发达。《史记》与《汉书》均称夜郎“其人皆稚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也比较吻合。
种种说法都有自己的证据,不能轻易否定。实际上,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这样来看,各地证明自己曾是夜郎的国都也就能自圆其说了。
魏晋南北朝——
沧桑分合几多谜
“七擒七纵”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曹植的嫂子甄氏呢?
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缘由何在呢?
“三请诸葛亮”难道是编造?
“三请诸葛亮”难道是编造?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曹操把持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在谋士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和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时,恰巧诸葛亮外出,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难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于是提出了对刘备的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三国中的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传颂。但也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怀疑,他们认为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
据考证,《三国志》之外的史料再没有“三顾茅庐”的记载,而且,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竟无一人提到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尊之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之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提起,真是无法想象,与之相对的是,有些史料对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的记载大相径庭。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后,屯兵于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诸葛亮料定其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于是“北行见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又见诸葛亮年龄不大,于是对其并不是特别在意,只当作一般士人接待(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刘备和大家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随即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刘备对他并不在意,而是编起草鞋来。诸葛亮便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草鞋吗?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话要说,于是就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不过“聊以忘忧”罢了。诸葛亮接着说,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经过这一番谈话,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先抛开《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否属实,若刘备真的曾经“三顾茅庐”,从常理分析,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正合其意,他摆摆架子,考察一下刘备的诚心当然也有可能,但是让人不懂的是,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非常不合乎情理。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当时危如垒卵的形势来看要高度保密,刘备怎会让人现场做好记录而让天下尽知。与之相比较的是,郭嘉初见曹操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人一字不知,只有曹操感叹: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看来,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那么,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为什么会写刘备“三顾茅庐”呢?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也就是刘备亲自到隆中找过诸葛亮,而且去了多次。这也是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直接原因。从诸葛亮出山到上表,不过二十一年,许多当事人都还健在,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无论从诸葛亮的为人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恐怕都不可能。于是陈寿记载刘备曾“三顾茅庐”。后来,陈寿在他的《上〈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陈寿说:“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接纳。”这就把前因后果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还有人认为《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并不冲突,这部分学者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如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于是诸葛亮就又回去了。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才意识到诸葛亮的价值,只好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重新把诸葛亮请了出来。正因为有前面的那个曲折,这才需要亲自出马,也才需要“三顾”而不是“一顾”。
不管是诸葛亮自荐于刘备,还是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或是诸葛亮先自荐于刘备,刘备再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终因为刘备的礼贤下士而出山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整肃军队,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刘备为何提倡“换妻如换衣”?
刘备为何提倡“换妻如换衣”?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蜀汉的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61年,于公元223年因病崩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彝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享年62,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一句经典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意思就是说兄弟如手足一样,是不能代替的;而妻子就像衣服一样,随时都可以旧换新的。那么,这位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先主是否真的敢说敢做,换妻如同换衣服一般?
虽然刘备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业已败落,只能靠与母亲一起贩履织席来维持生活。据史书记载,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大耳自见,为人宽厚,胸怀大志,沉默少言,喜好结交豪侠人物。三国时代战乱不已,各个地方的地主豪强不仅招兵买马,用于防卫,有的投机者还企图借黄巾起义之机,捞取政治资本。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依靠“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个皇室贵胄的头衔,不仅招兵买马,而且娶妻纳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