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4节(2 / 3)
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越国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上,不得不向吴王夫差屈辱求和。从此,越国臣属于吴,受到吴国的控制,越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3年的劳役,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勾践被吴王赦免归国以后,力图报仇雪耻。为了不忘亡国的痛楚,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在屋中吊了一个苦胆,出来进去、起立坐下、吃饭睡觉时,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他疲倦了要休息时,不用床铺,不垫被褥,而是把硬柴叠起来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经过这样十多年的磨炼,再加上各项措施的得力,越国终于灭了吴国。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在史学界却是众说纷纭……
在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的话是非常明确的,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待。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们的荒诞想象。《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提及;《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第一次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与勾践无关,而是设想孙权在三国平分天下时曾“坐薪尝胆”。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在《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把卧薪尝胆说成是吴王夫差的事情。与此同时,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渲染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清朝初年,吴秉权编了一本简易通俗的史书《纲鉴易知录》,书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了。
有些学者认为勾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实,据东汉时期的史籍《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是一种很苦的菜。这样,《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话,意思就十分明显了:那时勾践冥思苦虑,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由此可知,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这似乎与司马迁笔下的“苦身”之间存在若干联系。而关于勾践“卧薪”之说,却是今人误解了古人的记载,这里的“卧薪”并不是指躺在柴草上睡觉,而是用蓼草刺激自己的眼睛,使自己不至于犯困睡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卧薪”也是存在的。
勾践有无卧薪尝胆,要做出精确的考证已经相当困难了,也许这并不重要,勾践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不断学习的。
美女西施死后香魂归向何方?
美女西施死后香魂归向何方?
浣纱女西施,是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传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自东汉初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问世以来,范蠡访西施于苎萝村、献西施于吴王夫差以及勾践亡吴后与西施浪迹江湖的浪漫传说,流行了近2000年。
那么,吴越战争结束后,西施真的与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吗?
对此,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当姑苏城破,吴国灭亡之时,西施的恋人范蠡匆匆来到吴宫,把西施领出,从水道进入云雾朦朦的太湖。后来两人结为夫妇,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远走高飞,范蠡化名陶朱公,以其雄才大略,经商致富,过着极尽人间豪华的生活,福寿双全而终。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最早见于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其所作《杜娘诗》中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代指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关于范蠡这样的记载:“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陈耀文的《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在颇具影响的《浣纱记》中也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宋代诗人张尧同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写过这么一首诗:“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这两首诗说的都是范蠡和西施归隐五湖后,每天早上,西施对着青铜镜梳妆,随手将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只是人们的幻想,历史上西施的真正结局是沉水而死。《墨子·亲士》就记载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沉”,古作“沈”)。这句话把西施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而“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水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
那么,为越国战胜吴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施为什么被沉水呢?
一种说法是越王妻子吃醋所为。吴越之争结束后,越王与西施形影不离。勾践夫人是一个阴险心狠的女人,眼看勾践沉迷在西施的娇媚之中,暗暗咬牙,非置之于死地不可。但勾践与西施形影不离,无法下手。一天,船队渡江南归,途中,勾践夫人对勾践说:“敌国臣民,正在大江南岸跪迎大王,大王应受臣民欢迎,以示王礼。”勾践本来对夫人比较畏惧,现又以大义相请,于是应声而出舱。这时,勾践夫人将西施骗至船尾,命力士将她绑缚于大石之上,沉入江底。当勾践发觉后,回舱询问,勾践夫人理直气壮、色厉辞严:“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绝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魂断于江波浪涛之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正是勾践将西施溺死。《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王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在宫中三年学习期间,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越王勾践显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动,但他为了成就自己的伟业,只能将西施献与吴王。为了使西施死心塌地地替他完成使命,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予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他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落到别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将西施鸱夷沉江。
当然也有西施是不慎落水而亡的说法,这几种说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认为西施是溺水而死的。现在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西施为了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又在越国胜利之后不知所终,真是可悲可叹。
名将吴起为何死在君王尸体之上?
名将吴起为何死在君王尸体之上?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是继孙武之后,既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却又因“诛邻止谤”、“母丧不临”、“杀妻求将”的行径为后世的道德维护者所鄙夷。辉煌与阴影,都集中到这个引发争议的名将身上,那么,一代名将缘何被乱箭射杀于楚悼王的尸体之上?
吴起原本出生于卫国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立志要走仕途之道。为了实现做官的梦想,他到处交朋结友,到处学习兵法剑术。但是当时的卫国,只重门第,不重学问。他千金散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却受尽讥笑与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他,一怒之下,杀死了一直诽谤他、侮辱他的三十多名乡邻。在逃跑之前,在与母亲告别时,他一口咬下手臂上的一块肌肉,“呸”地一声,喷口吐出,以此发下毒誓:“今生不为卿相,决不再回家乡!”
吴起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潜逃到了鲁国。他听说孔子的学生、儒家大师曾参正在开堂讲学,广招门生,兴奋不已。要知道,儒学就是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的。“士”者“仕”也,就是做官。这正符合吴起的梦想,吴起想千方设百计,终于如愿以偿地迈进了曾子的学堂。但是,这时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理所当然地应该回家奔丧。然而在休学与就读之间,他却选择了后者。母亲去世,儿子却不回家奔丧。吴起的所作所为,为以孝著称的曾参所不齿。曾参愤愤地痛斥他:“我没有教过你这样不孝的学生,我也不再需要你这样不孝的学生。”师徒反目,吴起被扫地出门,再次跌入人生低谷。不奔母丧之事,成了后人指责他、嘲讽他的口舌之一。
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后,经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军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不过作为孔子故乡的鲁人不耻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鲁君也为此人心狠手辣而内存惊悸,不久便下了辞退书。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投奔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吴起被正在开始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他在魏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也打成平局,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任西河守将时,一再以寡兵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七百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变成战国强国。
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但是,吴起的种种变法措施却招致了楚国众多守旧贵族的嫉恨。楚悼王刚死,前去致祭的吴起便被众多手执弓箭者追逐。尽管他临危仍显智谋,趴在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尸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全部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70多家。
纵观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的过程,每到一地便能强军兴邦,既会统兵又善治国,确有过人之才。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并对“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有独创性见解。吴起死于乱箭之下固然有行变法之策得罪了既得利益豪强的因素,个人道德缺失亦难辞其咎。吴起虽在史册上留下让后人赞叹的武功,其为争功利不择手段之举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正如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评论那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韩非为何被喜欢他的秦王杀死?
韩非为何被喜欢他的秦王杀死?
韩非,战国时韩国人,为韩国公子(即国君宗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他对左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是韩非到秦国之后,并没有如秦王所言那样,反而被投进牢狱,不久就被处死。韩非究竟为什么被欣赏自己的秦王处死?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那个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在狱中服毒自杀,而送给他毒药的正是李斯。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按司马迁的意思,韩非是死于李斯的嫉妒陷害。 ↑返回顶部↑
在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的话是非常明确的,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待。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们的荒诞想象。《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提及;《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第一次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与勾践无关,而是设想孙权在三国平分天下时曾“坐薪尝胆”。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在《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把卧薪尝胆说成是吴王夫差的事情。与此同时,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渲染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清朝初年,吴秉权编了一本简易通俗的史书《纲鉴易知录》,书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了。
有些学者认为勾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实,据东汉时期的史籍《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是一种很苦的菜。这样,《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话,意思就十分明显了:那时勾践冥思苦虑,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由此可知,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这似乎与司马迁笔下的“苦身”之间存在若干联系。而关于勾践“卧薪”之说,却是今人误解了古人的记载,这里的“卧薪”并不是指躺在柴草上睡觉,而是用蓼草刺激自己的眼睛,使自己不至于犯困睡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卧薪”也是存在的。
勾践有无卧薪尝胆,要做出精确的考证已经相当困难了,也许这并不重要,勾践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不断学习的。
美女西施死后香魂归向何方?
美女西施死后香魂归向何方?
浣纱女西施,是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传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自东汉初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问世以来,范蠡访西施于苎萝村、献西施于吴王夫差以及勾践亡吴后与西施浪迹江湖的浪漫传说,流行了近2000年。
那么,吴越战争结束后,西施真的与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吗?
对此,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当姑苏城破,吴国灭亡之时,西施的恋人范蠡匆匆来到吴宫,把西施领出,从水道进入云雾朦朦的太湖。后来两人结为夫妇,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远走高飞,范蠡化名陶朱公,以其雄才大略,经商致富,过着极尽人间豪华的生活,福寿双全而终。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最早见于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其所作《杜娘诗》中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代指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关于范蠡这样的记载:“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陈耀文的《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在颇具影响的《浣纱记》中也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宋代诗人张尧同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写过这么一首诗:“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这两首诗说的都是范蠡和西施归隐五湖后,每天早上,西施对着青铜镜梳妆,随手将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只是人们的幻想,历史上西施的真正结局是沉水而死。《墨子·亲士》就记载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沉”,古作“沈”)。这句话把西施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而“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水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
那么,为越国战胜吴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施为什么被沉水呢?
一种说法是越王妻子吃醋所为。吴越之争结束后,越王与西施形影不离。勾践夫人是一个阴险心狠的女人,眼看勾践沉迷在西施的娇媚之中,暗暗咬牙,非置之于死地不可。但勾践与西施形影不离,无法下手。一天,船队渡江南归,途中,勾践夫人对勾践说:“敌国臣民,正在大江南岸跪迎大王,大王应受臣民欢迎,以示王礼。”勾践本来对夫人比较畏惧,现又以大义相请,于是应声而出舱。这时,勾践夫人将西施骗至船尾,命力士将她绑缚于大石之上,沉入江底。当勾践发觉后,回舱询问,勾践夫人理直气壮、色厉辞严:“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绝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魂断于江波浪涛之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正是勾践将西施溺死。《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王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在宫中三年学习期间,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越王勾践显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动,但他为了成就自己的伟业,只能将西施献与吴王。为了使西施死心塌地地替他完成使命,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予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他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落到别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将西施鸱夷沉江。
当然也有西施是不慎落水而亡的说法,这几种说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认为西施是溺水而死的。现在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西施为了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又在越国胜利之后不知所终,真是可悲可叹。
名将吴起为何死在君王尸体之上?
名将吴起为何死在君王尸体之上?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是继孙武之后,既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却又因“诛邻止谤”、“母丧不临”、“杀妻求将”的行径为后世的道德维护者所鄙夷。辉煌与阴影,都集中到这个引发争议的名将身上,那么,一代名将缘何被乱箭射杀于楚悼王的尸体之上?
吴起原本出生于卫国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立志要走仕途之道。为了实现做官的梦想,他到处交朋结友,到处学习兵法剑术。但是当时的卫国,只重门第,不重学问。他千金散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却受尽讥笑与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他,一怒之下,杀死了一直诽谤他、侮辱他的三十多名乡邻。在逃跑之前,在与母亲告别时,他一口咬下手臂上的一块肌肉,“呸”地一声,喷口吐出,以此发下毒誓:“今生不为卿相,决不再回家乡!”
吴起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潜逃到了鲁国。他听说孔子的学生、儒家大师曾参正在开堂讲学,广招门生,兴奋不已。要知道,儒学就是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的。“士”者“仕”也,就是做官。这正符合吴起的梦想,吴起想千方设百计,终于如愿以偿地迈进了曾子的学堂。但是,这时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理所当然地应该回家奔丧。然而在休学与就读之间,他却选择了后者。母亲去世,儿子却不回家奔丧。吴起的所作所为,为以孝著称的曾参所不齿。曾参愤愤地痛斥他:“我没有教过你这样不孝的学生,我也不再需要你这样不孝的学生。”师徒反目,吴起被扫地出门,再次跌入人生低谷。不奔母丧之事,成了后人指责他、嘲讽他的口舌之一。
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后,经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军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不过作为孔子故乡的鲁人不耻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鲁君也为此人心狠手辣而内存惊悸,不久便下了辞退书。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投奔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吴起被正在开始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他在魏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也打成平局,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任西河守将时,一再以寡兵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七百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变成战国强国。
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但是,吴起的种种变法措施却招致了楚国众多守旧贵族的嫉恨。楚悼王刚死,前去致祭的吴起便被众多手执弓箭者追逐。尽管他临危仍显智谋,趴在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尸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全部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70多家。
纵观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的过程,每到一地便能强军兴邦,既会统兵又善治国,确有过人之才。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并对“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有独创性见解。吴起死于乱箭之下固然有行变法之策得罪了既得利益豪强的因素,个人道德缺失亦难辞其咎。吴起虽在史册上留下让后人赞叹的武功,其为争功利不择手段之举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正如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评论那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韩非为何被喜欢他的秦王杀死?
韩非为何被喜欢他的秦王杀死?
韩非,战国时韩国人,为韩国公子(即国君宗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他对左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是韩非到秦国之后,并没有如秦王所言那样,反而被投进牢狱,不久就被处死。韩非究竟为什么被欣赏自己的秦王处死?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那个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在狱中服毒自杀,而送给他毒药的正是李斯。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按司马迁的意思,韩非是死于李斯的嫉妒陷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