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66节(2 / 3)
黑袍长叹一声,喃喃道:“商朝还真的是立国以来就是四面开战,不停地陷入战事之中,其实要是只集中于一个方向扩张,尤其是对于青州与江淮方向,或者是他们起家的河北冀州之地,但凡有一个地方能稳得住,成为自己可靠的城邑和后方,也不至于这里东打一点,那边西退一点,最后四面八方哪里都没有稳得住叫。”
斗蓬点了点头,说道:“占据中原之地,无论是商,还是后世战国时的魏国,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四战之地,四处受敌,看似可以四处扩张,但往往占了以后却不能稳住,最后在别的方向受到强敌的压力,就只能退缩,把之前好容易扩张的地盘,全部再拱手送出去。从这点上来看,就象下围棋一样,直接上来就占了腹心之地,未必是好事。”
老祖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历代得天下的势力,往往从边角地区发展壮大,因为后方得以稳定,最典型的就是秦国,从关西起家,最后灭关东六国,夺取在下,周国也是类似,起于岐阜之地的关中地区,最后不断地向东扩张,终得天下,刘邦的西汉也是类似,以关中秦地而夺取天下。就连东汉后汉,也从河北起兵,扫平天下,惟一的例外可能就是曹魏和西晋,他们倒是据中原而南下灭掉蜀国,吴国,最后一统,但是在灭蜀吴之前,魏国和晋国也是一统整个北方,草原游牧势力不成威胁,而关西甘凉之地也早早地被魏国收入囊中,只需要全力对付南方的两个国家而已,算不得四面受敌。”
“曹操在征战天下时,也是利用蜀国和吴国势力未成,不能对他形成实质性威胁时,东征徐州灭吕布,北上消灭袁绍平定北方,又远征草原,打垮了乌桓势力,从此北方再无曹操的对手,这才南下开始对付孙刘联军的,虽然赤壁战败,但不影响曹操一统北方,三分天下有一多半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实,并不需要面临商朝或者是战国时魏国的那种四面都有强敌的被动局面。”
黑袍正色道:“是的,曹操在对付袁绍的时候,绝不会再轻易地陷入和刘表的长期战争,也不会把宝贵的主力军队,投入到在荆州的作战上,这点恰恰是商朝所缺乏的,他们为了一点眼前的小利,只为了能取得铜矿,就派出大军,深入到荆楚之地,结果导致无力去平定青州,关中,并州这些离得更近,也对商朝核心统治区更有威胁的地方,最后,还是得被迫放弃经营了上百年的荆楚之地,把到嘴里的肉又给吐了出去,殊为可惜啊。”
老祖勾了勾嘴角,说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商朝的短视无谋,很大程度上,青铜在那个年代,不仅是要做成礼器,向祖先与神明进行祭祀和占卜,也是要给军队打造武器的矛头,身上的甲胄等,可以说是国之大事里的祀与戎这两样,都是离不开铜矿的,但中原一带的铜矿不是太多,满足不了商朝在势力扩张,人口增多后,对于青铜的要求,所以商朝的四处扩张,第一是为了人牲用于祭祀,这第二嘛,就是为了寻找铜矿石了,而在南方,江汉之地,还有江州,淮南以南的地方,有大量的铜矿,当商朝人发现了这点后,那就是控制不住向南方扩张的冲动了。”
斗蓬冷笑道:“要获得铜矿石,可以通过贸易,通商的办法,为何一定要出兵去抢夺,去占地方呢?商朝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东边的海盐与玉器,西方的人牲与马匹,北方草原上的牛羊与战车,毛皮,南边的铜矿石,锡矿石,铅矿,这些都是商朝想要的,因为想要,所以就得四处用兵,占人地盘,掳人族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带来血腥与恐怖,还有死亡,做生意讲究个和气生财,以前商朝在夺取天下之前,虽然没占这些地方,但通商天下,也不缺这些东西,为何占据中原,建立王朝后,反而这也缺少,那也不够了呢?”
老祖微微一笑:“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商朝夺取天下,占了中原后,融合进商朝的人可就多得多了,那些夏朝的遗民,还有其他的部落,很多都被商朝所吞并,成为商国人,而商朝有义务来养活这些子民,所需要的资源,无论是食物,还是矿产,都比以前要多了很多,就象食盐,以前商朝靠了跟东边的青州东夷部落,比如风夷,辛夷,莱夷搞好朝贡和通商关系,就可以满足,但后来随着商朝的人口增多,只靠通商无法满足其需求了,只有直接出兵,夺取海边的盐场,全部供商朝本国人食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商朝后来与东夷盟友翻脸开战的根本原因。”
黑袍的眉头一皱:“这么说来,商朝是为了食盐,玉器,必须要自己占据青州东边的临海之地,所以与莱夷起了冲突?”
老祖点了点头:“是的,而要到青州作战,就得从中原一路沿黄河,济水向青州推进,路上就必须要经过以前的盟友,风夷,有辛氏这些处于豫东,青州西部的方国,这些方国,曾经是商朝灭夏时最坚定的盟友,但再好的盟友,也不能允许商军无障碍甚至是不打招呼地通过自己的领地,建立要塞和粮仓,加上商王一度对东夷的战事不利,甚至败于莱夷之手,加上这时候出了九世之乱,商朝上层王权不稳,于是风夷,辛夷,包括东南方徐州一带的邳夷,都和莱夷一起,联手反了。”
第5636章 借道灭国风险高
黑袍的眉头一皱,说道:“原来是这样,上层动乱,权力相争,而周围的方国又纷纷造反,怪不得商朝在九世之乱时,几近亡国,虽然存活了下来,但势力也是大幅度地缩减了。”
老祖点了点头,说道:“商朝灭夏,本来就不是靠了自己绝对强大的实力,而是靠了东夷部落联盟的有力支持,而这些东夷部落,或者说九夷之师,其实力加起来甚至在商部落本身之上,商部落当年第一次反抗夏朝时,就是不敌这些东夷部落所组成的九夷之师,后来是靠夏桀昏了头,自断盟友,逼反东夷部落,这才让商朝转而与东夷部落结盟,尤其是风姓,辛姓的部落,是他们的强大盟友,最后打败夏军,消灭夏朝,这种实力对比,在商朝建立后的数百年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黑袍冷笑道:“那商朝是不是昏了头,不去向先北方扩张,向西方扩张,取得战马,战车这些有优势的战争工具,而是要跟最强大的东夷部落方国开战,一旦打输,人家可以直接威胁商朝在中原的首都,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老祖平静地说道:“马匹不是这么容易获得的,比起战车来说,大量的青铜武器,尤其是青铜箭头和刀剑,这些利于在步兵作战中发挥威力的武器,是商朝当时认为急需的,毕竟哪怕灭夏之战,他们也才是七十辆战车,可是步兵却有六千人之多,商朝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渴望找到铜矿,说白了还是要想尽可能多地武装自己的步兵大军。”
“只是商朝没有料到,铜矿虽然找到了,但是中原的人口也是大大增加,而人要活着,哪怕是当奴隶,也是要吃盐的,这导致了商朝在这个时期,最急迫的需要,不是青铜,不是马匹,而是盐矿,而向着西边,北边,南边这三个方向找盐矿,都是几百年下来一无所得,只有向着东边,到了大海边上,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海盐,供应全国。”
斗蓬的眉头一皱:“可是商朝可以利用宗主国的身份,要求莱夷这样的方国,进贡,或者是多出点钱进行贸易,来取得食盐啊,何必要亲自出兵去抢夺呢,这样出兵一路上又要经过那些东夷部落的领地,这不是主动制造争端吗?”
老祖平静地说道:“莱夷之民,当时不如商朝发达,先进,但所需要的物资也要少得多,对他们来说,满足本国本族的人口的食盐需求就行了,如果有余力的话,再供应商朝和其他方国一些食盐,但犯不着为了商朝的庞大人口,就让自己全民都去从事盐业工作。”
黑袍叹了口气:“这么说来,商朝向东方用兵,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占了整个中原之后,人口急剧增加,商朝毕竟也是农耕,定居,这必然会导致在国内平定的情况下,人口会涨得很快,那商朝就不应该冒然地向西方,南方用兵,而是应该集中兵力,先把挡路的风夷,辛国这些部落给消灭,打通去向东方大海边的道路,然后再去攻打莱夷,夺取盐场才对,这种在路上还存在着强大的外国军队,随时可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劳师远征,是非常危险的事。”
斗蓬点了点头:“这点我也同意黑袍尊者的看法,后世也有过这样的事情,秦国以为跟晋国联姻,是盟友,于是绕过晋国去攻打远方的郑国,结果在回师的路上被晋军偷袭,全军覆没,看来,这种经盟国之地,远征他国的事情,是有很大风险的,盟国也会如虞国一样,怕唇亡齿寒,被大军过境时顺手消灭,所以,我认为如果确定了东进的大的策略,那就得一步步来,莱夷不太可能因为商朝攻打风夷,辛国而出兵相助,商朝对付这两个国家,相对来说还是要容易的。”
老祖摇了摇头:“从军事角度上来说,确实可以这样,也应该这样,但无位尊者,你们想过没有,师出无名,去攻打自己的百年盟国,人家又没缺了朝贡或者是侵犯了商朝的其他诸侯方国,这样一打,输赢且不说,必会让天下的其他诸侯,人人自危,甚至从此叛商。如果连最亲密的,最忠诚的盟友都免不得被攻击,灭国,那更不用说其他的小诸侯了。更何况,就算从军事角度来说,商朝增加的只是人口,不一定是军事实力也随之成倍地增加,当年灭夏前后,他们就不是九夷之师的对手,现在就一定打得过吗?”
“所以在我看来,商朝其实最好的做法,是步步为营,想办法邀请或者是联合风夷与辛国,一起去攻打莱夷,事成之后,甚至可以把海边的盐场,先让风夷和辛国控制,这样经足了好处,他们才可能会出兵,而为了盐场产盐带来的巨大商业回报,风夷和辛国也会逐渐地向海边迁移国人,派驻军队,这样一来,顺利的话可以借风夷和辛国之力,不费什么代价就取得海边盐场,再用从南方获得的铜矿石跟他们交换食盐,不顺利的话,也可以在风夷和辛国实力削弱,军队大减之后,再找借口灭了他们,这总比直接跟这两大强国直接开战要来的好。”
黑袍笑了起来:“商朝当年真应该请老祖去当国师的,要是听了您的这个建议,只怕商朝就会轻易取胜了,连后世的九世之乱,也未必会有。”
斗蓬正色道:“是的,世人皆说九世之乱是商朝衰落的原因,但听老祖这么分析,我倒觉得这个因果关系恐怕是弄反了,商王太戊是靠着对南方战争的取胜和扩张,坐稳王位,在位达七十年之久,可是反过来,后来的商王,恐怕就是因为对于东方的战争屡战屡败,可能才会反过来失去了王权,甚至是被人赶下台,这才导致了九世之乱!老祖,我没说错吧。”
第5637章 见死不救观虎斗
老祖微微一笑,说道:“是的,斗蓬尊者说的非常正确,商朝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基本确定了父死子继的模式,而不是兄终弟及,但在九世之乱前后,又开始恢复到了原来的兄终弟及,这种模式,是在草原游牧蛮夷上非常流行,因为在草原上,以力称雄,不讲礼法,谁有能力谁上位,如果老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年龄太小或者是能力不足,就会给强有力的叔叔伯伯们抢了王位。”
“而商朝的这些王弟,并不是象大一统的秦朝之后,那种只是个孤身王子,没有权势的,他们至少是象前汉那样,藩王宗室出镇四方,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军队,国家有事,则商王召兵,他们集结军队响应,哦,这种模式,更多的是象春秋战国时的楚国,而不是周朝。”
黑袍点了点头,沉声道:“是的,楚王是每遇大战都要亲自出征的,然后召集各封地的宗室一起出兵,如果打输了,楚王有祖制是不得回王城的,得带兵去打别的地方,至少要拿个胜利回来,由此可见,商朝也差不多应该是这种规矩,如果是商王领兵出征,不能取胜,那回来之后必会给其他的贵族群起攻之,要他承担失败的责任,而承担责任的方式,恐怕就是要被迫退位,或者是让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来担任继承人。”
斗蓬正色道:“是的,这么一解释,就明白这九世之乱是怎么来的了,这么说来,商朝是惨败于莱夷之手,然后回师的败兵,又被风夷和辛夷攻击,偷袭了,所以主力尽失,一度被风夷和辛国的军队,打到都城之外,几乎要灭国了,就象夏朝那样,是吗?”
老祖摇了摇头:“商军没有在路上给偷袭,这是比起当年的秦军好一点的地方,起码保留了主力军队的存在,要不然,也无法防守住都城,但是,在商王因为战败而被迫由王弟继承王位,自己过了几年后忧愤而死之后,风夷和辛夷却是借着商朝国丧的时机,出兵攻商,打到商朝都城之外,也是这时候的事,之所以商朝紧急地收缩了在南阳盆地之南,几百年来好不容易扩张到江汉平原一带的南方商军,包括移民南方的部落族人,就是因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了,不召回这支南方军队,可能无法抵抗风夷和辛国的下一次攻击。” ↑返回顶部↑
斗蓬点了点头,说道:“占据中原之地,无论是商,还是后世战国时的魏国,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四战之地,四处受敌,看似可以四处扩张,但往往占了以后却不能稳住,最后在别的方向受到强敌的压力,就只能退缩,把之前好容易扩张的地盘,全部再拱手送出去。从这点上来看,就象下围棋一样,直接上来就占了腹心之地,未必是好事。”
老祖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历代得天下的势力,往往从边角地区发展壮大,因为后方得以稳定,最典型的就是秦国,从关西起家,最后灭关东六国,夺取在下,周国也是类似,起于岐阜之地的关中地区,最后不断地向东扩张,终得天下,刘邦的西汉也是类似,以关中秦地而夺取天下。就连东汉后汉,也从河北起兵,扫平天下,惟一的例外可能就是曹魏和西晋,他们倒是据中原而南下灭掉蜀国,吴国,最后一统,但是在灭蜀吴之前,魏国和晋国也是一统整个北方,草原游牧势力不成威胁,而关西甘凉之地也早早地被魏国收入囊中,只需要全力对付南方的两个国家而已,算不得四面受敌。”
“曹操在征战天下时,也是利用蜀国和吴国势力未成,不能对他形成实质性威胁时,东征徐州灭吕布,北上消灭袁绍平定北方,又远征草原,打垮了乌桓势力,从此北方再无曹操的对手,这才南下开始对付孙刘联军的,虽然赤壁战败,但不影响曹操一统北方,三分天下有一多半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实,并不需要面临商朝或者是战国时魏国的那种四面都有强敌的被动局面。”
黑袍正色道:“是的,曹操在对付袁绍的时候,绝不会再轻易地陷入和刘表的长期战争,也不会把宝贵的主力军队,投入到在荆州的作战上,这点恰恰是商朝所缺乏的,他们为了一点眼前的小利,只为了能取得铜矿,就派出大军,深入到荆楚之地,结果导致无力去平定青州,关中,并州这些离得更近,也对商朝核心统治区更有威胁的地方,最后,还是得被迫放弃经营了上百年的荆楚之地,把到嘴里的肉又给吐了出去,殊为可惜啊。”
老祖勾了勾嘴角,说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商朝的短视无谋,很大程度上,青铜在那个年代,不仅是要做成礼器,向祖先与神明进行祭祀和占卜,也是要给军队打造武器的矛头,身上的甲胄等,可以说是国之大事里的祀与戎这两样,都是离不开铜矿的,但中原一带的铜矿不是太多,满足不了商朝在势力扩张,人口增多后,对于青铜的要求,所以商朝的四处扩张,第一是为了人牲用于祭祀,这第二嘛,就是为了寻找铜矿石了,而在南方,江汉之地,还有江州,淮南以南的地方,有大量的铜矿,当商朝人发现了这点后,那就是控制不住向南方扩张的冲动了。”
斗蓬冷笑道:“要获得铜矿石,可以通过贸易,通商的办法,为何一定要出兵去抢夺,去占地方呢?商朝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东边的海盐与玉器,西方的人牲与马匹,北方草原上的牛羊与战车,毛皮,南边的铜矿石,锡矿石,铅矿,这些都是商朝想要的,因为想要,所以就得四处用兵,占人地盘,掳人族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带来血腥与恐怖,还有死亡,做生意讲究个和气生财,以前商朝在夺取天下之前,虽然没占这些地方,但通商天下,也不缺这些东西,为何占据中原,建立王朝后,反而这也缺少,那也不够了呢?”
老祖微微一笑:“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商朝夺取天下,占了中原后,融合进商朝的人可就多得多了,那些夏朝的遗民,还有其他的部落,很多都被商朝所吞并,成为商国人,而商朝有义务来养活这些子民,所需要的资源,无论是食物,还是矿产,都比以前要多了很多,就象食盐,以前商朝靠了跟东边的青州东夷部落,比如风夷,辛夷,莱夷搞好朝贡和通商关系,就可以满足,但后来随着商朝的人口增多,只靠通商无法满足其需求了,只有直接出兵,夺取海边的盐场,全部供商朝本国人食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商朝后来与东夷盟友翻脸开战的根本原因。”
黑袍的眉头一皱:“这么说来,商朝是为了食盐,玉器,必须要自己占据青州东边的临海之地,所以与莱夷起了冲突?”
老祖点了点头:“是的,而要到青州作战,就得从中原一路沿黄河,济水向青州推进,路上就必须要经过以前的盟友,风夷,有辛氏这些处于豫东,青州西部的方国,这些方国,曾经是商朝灭夏时最坚定的盟友,但再好的盟友,也不能允许商军无障碍甚至是不打招呼地通过自己的领地,建立要塞和粮仓,加上商王一度对东夷的战事不利,甚至败于莱夷之手,加上这时候出了九世之乱,商朝上层王权不稳,于是风夷,辛夷,包括东南方徐州一带的邳夷,都和莱夷一起,联手反了。”
第5636章 借道灭国风险高
黑袍的眉头一皱,说道:“原来是这样,上层动乱,权力相争,而周围的方国又纷纷造反,怪不得商朝在九世之乱时,几近亡国,虽然存活了下来,但势力也是大幅度地缩减了。”
老祖点了点头,说道:“商朝灭夏,本来就不是靠了自己绝对强大的实力,而是靠了东夷部落联盟的有力支持,而这些东夷部落,或者说九夷之师,其实力加起来甚至在商部落本身之上,商部落当年第一次反抗夏朝时,就是不敌这些东夷部落所组成的九夷之师,后来是靠夏桀昏了头,自断盟友,逼反东夷部落,这才让商朝转而与东夷部落结盟,尤其是风姓,辛姓的部落,是他们的强大盟友,最后打败夏军,消灭夏朝,这种实力对比,在商朝建立后的数百年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黑袍冷笑道:“那商朝是不是昏了头,不去向先北方扩张,向西方扩张,取得战马,战车这些有优势的战争工具,而是要跟最强大的东夷部落方国开战,一旦打输,人家可以直接威胁商朝在中原的首都,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老祖平静地说道:“马匹不是这么容易获得的,比起战车来说,大量的青铜武器,尤其是青铜箭头和刀剑,这些利于在步兵作战中发挥威力的武器,是商朝当时认为急需的,毕竟哪怕灭夏之战,他们也才是七十辆战车,可是步兵却有六千人之多,商朝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渴望找到铜矿,说白了还是要想尽可能多地武装自己的步兵大军。”
“只是商朝没有料到,铜矿虽然找到了,但是中原的人口也是大大增加,而人要活着,哪怕是当奴隶,也是要吃盐的,这导致了商朝在这个时期,最急迫的需要,不是青铜,不是马匹,而是盐矿,而向着西边,北边,南边这三个方向找盐矿,都是几百年下来一无所得,只有向着东边,到了大海边上,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海盐,供应全国。”
斗蓬的眉头一皱:“可是商朝可以利用宗主国的身份,要求莱夷这样的方国,进贡,或者是多出点钱进行贸易,来取得食盐啊,何必要亲自出兵去抢夺呢,这样出兵一路上又要经过那些东夷部落的领地,这不是主动制造争端吗?”
老祖平静地说道:“莱夷之民,当时不如商朝发达,先进,但所需要的物资也要少得多,对他们来说,满足本国本族的人口的食盐需求就行了,如果有余力的话,再供应商朝和其他方国一些食盐,但犯不着为了商朝的庞大人口,就让自己全民都去从事盐业工作。”
黑袍叹了口气:“这么说来,商朝向东方用兵,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占了整个中原之后,人口急剧增加,商朝毕竟也是农耕,定居,这必然会导致在国内平定的情况下,人口会涨得很快,那商朝就不应该冒然地向西方,南方用兵,而是应该集中兵力,先把挡路的风夷,辛国这些部落给消灭,打通去向东方大海边的道路,然后再去攻打莱夷,夺取盐场才对,这种在路上还存在着强大的外国军队,随时可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劳师远征,是非常危险的事。”
斗蓬点了点头:“这点我也同意黑袍尊者的看法,后世也有过这样的事情,秦国以为跟晋国联姻,是盟友,于是绕过晋国去攻打远方的郑国,结果在回师的路上被晋军偷袭,全军覆没,看来,这种经盟国之地,远征他国的事情,是有很大风险的,盟国也会如虞国一样,怕唇亡齿寒,被大军过境时顺手消灭,所以,我认为如果确定了东进的大的策略,那就得一步步来,莱夷不太可能因为商朝攻打风夷,辛国而出兵相助,商朝对付这两个国家,相对来说还是要容易的。”
老祖摇了摇头:“从军事角度上来说,确实可以这样,也应该这样,但无位尊者,你们想过没有,师出无名,去攻打自己的百年盟国,人家又没缺了朝贡或者是侵犯了商朝的其他诸侯方国,这样一打,输赢且不说,必会让天下的其他诸侯,人人自危,甚至从此叛商。如果连最亲密的,最忠诚的盟友都免不得被攻击,灭国,那更不用说其他的小诸侯了。更何况,就算从军事角度来说,商朝增加的只是人口,不一定是军事实力也随之成倍地增加,当年灭夏前后,他们就不是九夷之师的对手,现在就一定打得过吗?”
“所以在我看来,商朝其实最好的做法,是步步为营,想办法邀请或者是联合风夷与辛国,一起去攻打莱夷,事成之后,甚至可以把海边的盐场,先让风夷和辛国控制,这样经足了好处,他们才可能会出兵,而为了盐场产盐带来的巨大商业回报,风夷和辛国也会逐渐地向海边迁移国人,派驻军队,这样一来,顺利的话可以借风夷和辛国之力,不费什么代价就取得海边盐场,再用从南方获得的铜矿石跟他们交换食盐,不顺利的话,也可以在风夷和辛国实力削弱,军队大减之后,再找借口灭了他们,这总比直接跟这两大强国直接开战要来的好。”
黑袍笑了起来:“商朝当年真应该请老祖去当国师的,要是听了您的这个建议,只怕商朝就会轻易取胜了,连后世的九世之乱,也未必会有。”
斗蓬正色道:“是的,世人皆说九世之乱是商朝衰落的原因,但听老祖这么分析,我倒觉得这个因果关系恐怕是弄反了,商王太戊是靠着对南方战争的取胜和扩张,坐稳王位,在位达七十年之久,可是反过来,后来的商王,恐怕就是因为对于东方的战争屡战屡败,可能才会反过来失去了王权,甚至是被人赶下台,这才导致了九世之乱!老祖,我没说错吧。”
第5637章 见死不救观虎斗
老祖微微一笑,说道:“是的,斗蓬尊者说的非常正确,商朝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基本确定了父死子继的模式,而不是兄终弟及,但在九世之乱前后,又开始恢复到了原来的兄终弟及,这种模式,是在草原游牧蛮夷上非常流行,因为在草原上,以力称雄,不讲礼法,谁有能力谁上位,如果老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年龄太小或者是能力不足,就会给强有力的叔叔伯伯们抢了王位。”
“而商朝的这些王弟,并不是象大一统的秦朝之后,那种只是个孤身王子,没有权势的,他们至少是象前汉那样,藩王宗室出镇四方,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军队,国家有事,则商王召兵,他们集结军队响应,哦,这种模式,更多的是象春秋战国时的楚国,而不是周朝。”
黑袍点了点头,沉声道:“是的,楚王是每遇大战都要亲自出征的,然后召集各封地的宗室一起出兵,如果打输了,楚王有祖制是不得回王城的,得带兵去打别的地方,至少要拿个胜利回来,由此可见,商朝也差不多应该是这种规矩,如果是商王领兵出征,不能取胜,那回来之后必会给其他的贵族群起攻之,要他承担失败的责任,而承担责任的方式,恐怕就是要被迫退位,或者是让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来担任继承人。”
斗蓬正色道:“是的,这么一解释,就明白这九世之乱是怎么来的了,这么说来,商朝是惨败于莱夷之手,然后回师的败兵,又被风夷和辛夷攻击,偷袭了,所以主力尽失,一度被风夷和辛国的军队,打到都城之外,几乎要灭国了,就象夏朝那样,是吗?”
老祖摇了摇头:“商军没有在路上给偷袭,这是比起当年的秦军好一点的地方,起码保留了主力军队的存在,要不然,也无法防守住都城,但是,在商王因为战败而被迫由王弟继承王位,自己过了几年后忧愤而死之后,风夷和辛夷却是借着商朝国丧的时机,出兵攻商,打到商朝都城之外,也是这时候的事,之所以商朝紧急地收缩了在南阳盆地之南,几百年来好不容易扩张到江汉平原一带的南方商军,包括移民南方的部落族人,就是因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了,不召回这支南方军队,可能无法抵抗风夷和辛国的下一次攻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