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65节(3 / 3)
老祖正色道:“是的,到了武丁之后,贞人集团很多就成为各路鬼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我之前说的那些法力不足,但又会不停作祟的鬼神,就会让他们的贞人提出各种祭祀的要求,这迫使商朝要提供越来越多的人牲,而在鬼方来袭之后,想要象以前那样抓人牲,是越来越难了,各路蛮夷也积累了丰富的对付商朝捕猎军队的经验,同时自己的军事水平也提升了,这也迫使商朝只能向一个方向用兵,而在其他方向,只能放权委任周国这样的诸侯,来进行代管。”
“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争,尤其是对并州之戎的战争,不管是不是顺利,起码从结果上看,并州的戎狄,非败即走,要么是重新臣服于商朝,再次纳贡,到了商王乙的时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淮夷方向发动全力的进攻了!”
第5631章 彭夷原是东方周
说到这里,老祖的眉头一皱,沉声道:“而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淮夷在这百余年里,越发地强大,不但在原来的淮夷故地扎了根,甚至势力还进一步北上,深入到青州之地,若商朝再不出手,恐怕整个东部的夷人部落,都会成为新的大敌。”
黑袍的眉头一皱:“在这淮夷方向,有哪些是商朝一直以来的大敌呢,在西部方向的西羌乃至吸收了鬼方部落的犬戎,并州方向的召方,方戎这些北狄部落我们知道一直是商朝的大患,可是在这东部方向,却一直很少听你提起有什么方国,是商朝一直以来的劲敌,可以打个几十年,几百年呢。”
老祖勾了勾嘴角,说道:“其实,如果是以中原来看,中原居于天下的中心,四方皆是蛮夷,西边是以羌人和鬼方化狄人为主的西羌与犬戎,而西羌部落又是商朝建国之初时,收留了大量夏朝的遗民,所以一直是被商朝重点打击,但这里离商朝的中心区域很远,商军想过来一次不容易,所以对商朝来说,除了借口庇护了夏朝的遗民,时不时地对西羌与犬戎部落发动战争,以捕得人牲外,他们对于关西地区的扩张,兴趣并不大。”
“至于并州和河北的方向,河北是商朝的起源之地,商部落缘起于东北,营州方向,长年来也是在河北冀州一带活动,后来慢慢地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和淮地,就此定居,但他们的祖居,还是在辽西东胡地区,当年王亥一路向北,也是受到了神谕要他回故乡祭祖,这才在路过河北的时候出事,这也证明商族的起源和长年活动的区域,是在河北一带,彼时的河北,还没有什么农耕,千里都是大草原,各个游牧部落往来其中,象河国,有易氏,包括各种从漠南,东胡地区南下的胡人部落,都是在此逐水草而居。”
“因为有大河为隔,加上这些游牧部落并不是非常凶残好战,所以商朝对于河北方向,几百年来几乎是放任不管,可是并州不一样,这里表里山河,各路戎狄出可入平原游牧,退可进山中结坞自守,非常难缠,又时不时地会攻打晋南平原这里的城邑,从古唐到虞朝,再到夏朝,其都城往往设在晋南,无论是陶寺还是安邑,都有被晋中南下的游牧异族攻破的经历,商朝定都在河南,中原,但黄河在拐弯之处,在秦,晋,中原这三地交界处拐弯,此处水流平缓,容易渡河,从并州南下,就可以直取中原,这对商朝的威胁极大,所以,有商一代,用兵方向多是在并州,包括跟鬼方的决战,也是在并州打的。”
“至于向东,那就是传统的东夷部落的地盘了,商部落本身也是起源于东夷,但东夷各部之间,就跟草原诸部一样,是攻杀不断的,谈不上什么同种相怜,而且,在青州一带,最早的有缗氏等部落,都是坚决拥护夏朝的死党部落,在商灭夏的过程中,与青州本地的大部落没有少冲突,灭夏之后,青州的各部也是名义上朝贡商朝,但实际上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商朝想要向东发展,攻打青州各部,并不容易,打了一两百年,在九世之乱前,也只是在海边打下了几个城邑,作为盐场,渔场,然后让青州的一些方国被迫定期进贡商朝鱼,盐,海贝这些特产而已。”
“青州尚且如此,江淮之地更不用说了,这里在夏朝时,是邳国等方国比较强大,可是到了商朝时,商朝在黄河下游的两岸,河北之地或者是中原北方的河内地区,驱逐了一些南方过来的部落,比如在夏朝时强大的昆吾氏,还有与昆吾氏同族的彭氏,韦氏等方国,把他们迁往江淮之地,以作屏障,道家说什么彭祖有寿八百年,其实是讹人之论,真正八百年的,是这个彭国,他们从夏朝时期获封,到商末被击破时,差不多就是八百年的时长。当然,这个彭国指的是在淮北彭城一带的彭国,后来跑到荆楚地区的那个,就不算这八百年的彭国了。”
黑袍一下子来了兴趣:“彭城,徐州,,都是以在这个地方曾经强大的彭国而命名的,这么说来,彭国还要早在徐国之前,嗯,那徐国是在周朝时候的方国,彭国是在商朝的,确实更早吧。”
斗蓬冷笑道:“彭国,韦国都是原来南方之霸主,身为祝融的吴回的子孙,他娶了鬼方公主,然后怀孕三年,从肋部剖腹,生出六子,长子昆吾,彭氏应该是四子,而楚国的祖先季连则是六子,昆吾氏在夏朝时是在太康失国后,倾力助仲康与后羿为敌的忠臣部落,但在夏桀末世,则得罪了夏桀,最后夏桀派商汤率九夷之师去攻打昆吾,也正是在打败了昆吾氏之后,商汤才趁机向参与此战的诸侯们发起了汤誓,要他们顺势攻打夏朝,这才有了商汤代夏的鸣条之战,想不到,这昆吾氏,彭氏,韦氏这些祝融一系的部落,居然一路东迁,到了江淮之地,成了淮夷啊。”
老祖点了点头:“就是这样的,上古时代,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几十年,上百年下来,可能跑出几百里,上千里之多,尤其是大洪水之后,很多部落都背井离乡,商朝可以从东北之地一路迁到中原,那祝融后人也可以从南方跑到中原,再被商朝驱到江淮一带。”
“在击破那邳国之乱时,彭国,韦国这些祝融后人,是站在商朝一边,立下功劳的,也因此获得了爵位分封,成为了东方大国,而在这两国以北,青州与淮北交界之处,商朝也分封了一个宗室王子过来,建立了奄国,这个奄国,才算是商朝的自己人,而彭国和韦国,就象周国一样,是既要用来攻打吞并其他方国,又要加以监视与警惕的外人。”
第5632章 彭韦崛起出头鸟
说到这里,老祖顿了顿,沉声道:“而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淮夷在这百余年里,越发地强大,不但在原来的淮夷故地扎了根,甚至势力还进一步北上,深入到青州之地,若商朝再不出手,恐怕整个东部的夷人部落,都会成为新的大敌。而之前的彭国和韦国,其实是在武丁时期,就被打跑了。”
黑袍有些意外:“彭国和韦国不是在商朝开国时,是商朝的得力方国吗,就跟周国一样,拼命地打击象邳国这样不忠于商朝的淮夷方国,怎么会给武丁就这样利用完了妇好就讨伐了?”
老祖冷笑道:“因为商朝要的不是彻底打败或者说是消灭一个不忠于他的方国外夷,而是要让这些他无法直接治理和统治的地区,互相残杀,互相仇恨,形不成合力,这大概是傅说的计谋,因为彭国和韦国,也是在夏末忠于夏朝的诸侯,最后给商朝打败,被迫迁到淮地的,他们是三苗一族,并非原本的东夷部落,跟当地的部落很快会起冲突和矛盾,一直到武丁即位之前,他们对于淮夷地区的各个部落,也是叛服无常,时打时和,在淮夷地区,只有商朝自己宗室分封过去建立的奄国,是自己人,被信任,而彭国,韦国,从来没得到商朝真正的信任,和周国一样,只不过是想以夷制夷的一把武器罢了。”
“商朝自己曾经多次派军深入淮河与青州之地,多次打击过当地的部落,不止是打过邳国这些,也打过彭国和韦国,只不过没有形成致命的打击,打完就要撤回,所以经常是劳而无功,除了收获一些人牲祭品外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打到人家肯交纳人牲和铜矿石这些贡品就收手,然后在商朝内乱或者是大军不方便出动时,这些诸侯又会断贡,不朝。如此反复,商朝不得安宁。”
斗蓬的眉头一皱:“那个商朝宗室建立的奄国难道不能起作用吗?为何不扶持他们进行全力的扩张呢?”
老祖叹了口气,说道:“因为他们不是当地的淮夷,也不肯象彭国,韦国这样,入乡随俗,主动跟当地人同化,融合,他们一直把自己看成商人,并不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和风俗,处处要保持与之截然不同,这无异于孤立自己,就象崇国,虽然大部分的族人是西羌过来的,到了中原,但后来返回关中之后,其君王已经由商朝的宗室出任,所以才会对崇国如此信任,但崇国到了关中后,也只是在关中东部按商人的习俗进行农耕,跟西羌,犬戎这些游牧风俗,是格格不入的,也让他们成为当地的异类,如果这个异类不能把当地人都改变风俗和文化,变成和自己一样,那就会给当地人排斥,无法扩张。”
黑袍长叹一声:“这么看来,还是周人利害,在夏朝时跑到了西羌的戎狄那里,可以为了跟戎狄相处,转型游牧,丢了近千年的农耕手艺,又可以在后来要依靠商朝保护时,跑到周原重新学回了农耕,靠了农耕的优越性变成了高当地羌人一等的存在,又因为之前打的基础,被西羌视为同类,自己人,甘愿投奔,这样就是两边都吃得香,玩得开了,反倒是商朝自己的诸侯国,刻意地强调商人的身份,处处要显示自己高于蛮夷一等的优越感,惹人反感,加上捕猎人牲结的仇太多,终商一代,奄国也好,崇国也罢,一直都没法成为真正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商朝大诸侯啊。”
斗蓬勾了勾嘴角:“后世的周朝虽然也是分封,但在这点上比商朝要强得多了,诸姬的诸侯国,可是在周朝的扩张上出了大力的,虽然最后也是互相残杀,但再怎么打,天下仍然是姓姬的,这就是吸取了商朝的教训。”
老祖冷笑道:“其实也没差多少,虽然周朝用的同姓诸侯比商朝要多,看起来也给力一些,但本质上,没啥变化,最后天下的大国还是秦,楚,赵,齐这些异姓的大国,二位的这个说法,不如说是因为王室成员,优越感太强,不如那些底层,中层起来的人有拼劲,肯努力。无论何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是不过时的。在我看来,奄国和崇国起不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其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无论如何,在灭国之危时,商朝大军是会来救他们的,所以不会有太强的进取心和动力,而彭国,韦国这些国家,千百年来是给人四处驱逐,居无定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有机会就想着吞并或者是招安别的部落,方国,壮大自己的力量,等足够强大了,也就可以跟商朝正面对抗,等于把当年商灭夏的老路想重走一遍,只不过,他们过于心急,又不象周国有季历这样的人物,所以,最后还是上了商朝的当。”
↑返回顶部↑
“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争,尤其是对并州之戎的战争,不管是不是顺利,起码从结果上看,并州的戎狄,非败即走,要么是重新臣服于商朝,再次纳贡,到了商王乙的时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淮夷方向发动全力的进攻了!”
第5631章 彭夷原是东方周
说到这里,老祖的眉头一皱,沉声道:“而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淮夷在这百余年里,越发地强大,不但在原来的淮夷故地扎了根,甚至势力还进一步北上,深入到青州之地,若商朝再不出手,恐怕整个东部的夷人部落,都会成为新的大敌。”
黑袍的眉头一皱:“在这淮夷方向,有哪些是商朝一直以来的大敌呢,在西部方向的西羌乃至吸收了鬼方部落的犬戎,并州方向的召方,方戎这些北狄部落我们知道一直是商朝的大患,可是在这东部方向,却一直很少听你提起有什么方国,是商朝一直以来的劲敌,可以打个几十年,几百年呢。”
老祖勾了勾嘴角,说道:“其实,如果是以中原来看,中原居于天下的中心,四方皆是蛮夷,西边是以羌人和鬼方化狄人为主的西羌与犬戎,而西羌部落又是商朝建国之初时,收留了大量夏朝的遗民,所以一直是被商朝重点打击,但这里离商朝的中心区域很远,商军想过来一次不容易,所以对商朝来说,除了借口庇护了夏朝的遗民,时不时地对西羌与犬戎部落发动战争,以捕得人牲外,他们对于关西地区的扩张,兴趣并不大。”
“至于并州和河北的方向,河北是商朝的起源之地,商部落缘起于东北,营州方向,长年来也是在河北冀州一带活动,后来慢慢地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和淮地,就此定居,但他们的祖居,还是在辽西东胡地区,当年王亥一路向北,也是受到了神谕要他回故乡祭祖,这才在路过河北的时候出事,这也证明商族的起源和长年活动的区域,是在河北一带,彼时的河北,还没有什么农耕,千里都是大草原,各个游牧部落往来其中,象河国,有易氏,包括各种从漠南,东胡地区南下的胡人部落,都是在此逐水草而居。”
“因为有大河为隔,加上这些游牧部落并不是非常凶残好战,所以商朝对于河北方向,几百年来几乎是放任不管,可是并州不一样,这里表里山河,各路戎狄出可入平原游牧,退可进山中结坞自守,非常难缠,又时不时地会攻打晋南平原这里的城邑,从古唐到虞朝,再到夏朝,其都城往往设在晋南,无论是陶寺还是安邑,都有被晋中南下的游牧异族攻破的经历,商朝定都在河南,中原,但黄河在拐弯之处,在秦,晋,中原这三地交界处拐弯,此处水流平缓,容易渡河,从并州南下,就可以直取中原,这对商朝的威胁极大,所以,有商一代,用兵方向多是在并州,包括跟鬼方的决战,也是在并州打的。”
“至于向东,那就是传统的东夷部落的地盘了,商部落本身也是起源于东夷,但东夷各部之间,就跟草原诸部一样,是攻杀不断的,谈不上什么同种相怜,而且,在青州一带,最早的有缗氏等部落,都是坚决拥护夏朝的死党部落,在商灭夏的过程中,与青州本地的大部落没有少冲突,灭夏之后,青州的各部也是名义上朝贡商朝,但实际上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商朝想要向东发展,攻打青州各部,并不容易,打了一两百年,在九世之乱前,也只是在海边打下了几个城邑,作为盐场,渔场,然后让青州的一些方国被迫定期进贡商朝鱼,盐,海贝这些特产而已。”
“青州尚且如此,江淮之地更不用说了,这里在夏朝时,是邳国等方国比较强大,可是到了商朝时,商朝在黄河下游的两岸,河北之地或者是中原北方的河内地区,驱逐了一些南方过来的部落,比如在夏朝时强大的昆吾氏,还有与昆吾氏同族的彭氏,韦氏等方国,把他们迁往江淮之地,以作屏障,道家说什么彭祖有寿八百年,其实是讹人之论,真正八百年的,是这个彭国,他们从夏朝时期获封,到商末被击破时,差不多就是八百年的时长。当然,这个彭国指的是在淮北彭城一带的彭国,后来跑到荆楚地区的那个,就不算这八百年的彭国了。”
黑袍一下子来了兴趣:“彭城,徐州,,都是以在这个地方曾经强大的彭国而命名的,这么说来,彭国还要早在徐国之前,嗯,那徐国是在周朝时候的方国,彭国是在商朝的,确实更早吧。”
斗蓬冷笑道:“彭国,韦国都是原来南方之霸主,身为祝融的吴回的子孙,他娶了鬼方公主,然后怀孕三年,从肋部剖腹,生出六子,长子昆吾,彭氏应该是四子,而楚国的祖先季连则是六子,昆吾氏在夏朝时是在太康失国后,倾力助仲康与后羿为敌的忠臣部落,但在夏桀末世,则得罪了夏桀,最后夏桀派商汤率九夷之师去攻打昆吾,也正是在打败了昆吾氏之后,商汤才趁机向参与此战的诸侯们发起了汤誓,要他们顺势攻打夏朝,这才有了商汤代夏的鸣条之战,想不到,这昆吾氏,彭氏,韦氏这些祝融一系的部落,居然一路东迁,到了江淮之地,成了淮夷啊。”
老祖点了点头:“就是这样的,上古时代,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几十年,上百年下来,可能跑出几百里,上千里之多,尤其是大洪水之后,很多部落都背井离乡,商朝可以从东北之地一路迁到中原,那祝融后人也可以从南方跑到中原,再被商朝驱到江淮一带。”
“在击破那邳国之乱时,彭国,韦国这些祝融后人,是站在商朝一边,立下功劳的,也因此获得了爵位分封,成为了东方大国,而在这两国以北,青州与淮北交界之处,商朝也分封了一个宗室王子过来,建立了奄国,这个奄国,才算是商朝的自己人,而彭国和韦国,就象周国一样,是既要用来攻打吞并其他方国,又要加以监视与警惕的外人。”
第5632章 彭韦崛起出头鸟
说到这里,老祖顿了顿,沉声道:“而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淮夷在这百余年里,越发地强大,不但在原来的淮夷故地扎了根,甚至势力还进一步北上,深入到青州之地,若商朝再不出手,恐怕整个东部的夷人部落,都会成为新的大敌。而之前的彭国和韦国,其实是在武丁时期,就被打跑了。”
黑袍有些意外:“彭国和韦国不是在商朝开国时,是商朝的得力方国吗,就跟周国一样,拼命地打击象邳国这样不忠于商朝的淮夷方国,怎么会给武丁就这样利用完了妇好就讨伐了?”
老祖冷笑道:“因为商朝要的不是彻底打败或者说是消灭一个不忠于他的方国外夷,而是要让这些他无法直接治理和统治的地区,互相残杀,互相仇恨,形不成合力,这大概是傅说的计谋,因为彭国和韦国,也是在夏末忠于夏朝的诸侯,最后给商朝打败,被迫迁到淮地的,他们是三苗一族,并非原本的东夷部落,跟当地的部落很快会起冲突和矛盾,一直到武丁即位之前,他们对于淮夷地区的各个部落,也是叛服无常,时打时和,在淮夷地区,只有商朝自己宗室分封过去建立的奄国,是自己人,被信任,而彭国,韦国,从来没得到商朝真正的信任,和周国一样,只不过是想以夷制夷的一把武器罢了。”
“商朝自己曾经多次派军深入淮河与青州之地,多次打击过当地的部落,不止是打过邳国这些,也打过彭国和韦国,只不过没有形成致命的打击,打完就要撤回,所以经常是劳而无功,除了收获一些人牲祭品外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打到人家肯交纳人牲和铜矿石这些贡品就收手,然后在商朝内乱或者是大军不方便出动时,这些诸侯又会断贡,不朝。如此反复,商朝不得安宁。”
斗蓬的眉头一皱:“那个商朝宗室建立的奄国难道不能起作用吗?为何不扶持他们进行全力的扩张呢?”
老祖叹了口气,说道:“因为他们不是当地的淮夷,也不肯象彭国,韦国这样,入乡随俗,主动跟当地人同化,融合,他们一直把自己看成商人,并不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和风俗,处处要保持与之截然不同,这无异于孤立自己,就象崇国,虽然大部分的族人是西羌过来的,到了中原,但后来返回关中之后,其君王已经由商朝的宗室出任,所以才会对崇国如此信任,但崇国到了关中后,也只是在关中东部按商人的习俗进行农耕,跟西羌,犬戎这些游牧风俗,是格格不入的,也让他们成为当地的异类,如果这个异类不能把当地人都改变风俗和文化,变成和自己一样,那就会给当地人排斥,无法扩张。”
黑袍长叹一声:“这么看来,还是周人利害,在夏朝时跑到了西羌的戎狄那里,可以为了跟戎狄相处,转型游牧,丢了近千年的农耕手艺,又可以在后来要依靠商朝保护时,跑到周原重新学回了农耕,靠了农耕的优越性变成了高当地羌人一等的存在,又因为之前打的基础,被西羌视为同类,自己人,甘愿投奔,这样就是两边都吃得香,玩得开了,反倒是商朝自己的诸侯国,刻意地强调商人的身份,处处要显示自己高于蛮夷一等的优越感,惹人反感,加上捕猎人牲结的仇太多,终商一代,奄国也好,崇国也罢,一直都没法成为真正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商朝大诸侯啊。”
斗蓬勾了勾嘴角:“后世的周朝虽然也是分封,但在这点上比商朝要强得多了,诸姬的诸侯国,可是在周朝的扩张上出了大力的,虽然最后也是互相残杀,但再怎么打,天下仍然是姓姬的,这就是吸取了商朝的教训。”
老祖冷笑道:“其实也没差多少,虽然周朝用的同姓诸侯比商朝要多,看起来也给力一些,但本质上,没啥变化,最后天下的大国还是秦,楚,赵,齐这些异姓的大国,二位的这个说法,不如说是因为王室成员,优越感太强,不如那些底层,中层起来的人有拼劲,肯努力。无论何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是不过时的。在我看来,奄国和崇国起不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其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无论如何,在灭国之危时,商朝大军是会来救他们的,所以不会有太强的进取心和动力,而彭国,韦国这些国家,千百年来是给人四处驱逐,居无定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有机会就想着吞并或者是招安别的部落,方国,壮大自己的力量,等足够强大了,也就可以跟商朝正面对抗,等于把当年商灭夏的老路想重走一遍,只不过,他们过于心急,又不象周国有季历这样的人物,所以,最后还是上了商朝的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