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宁王的玄甲铁骑肃立于后,如同沉默的群山。他威甲在身,端坐于骏马之上,银色甲胄在冬日惨淡的日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马蹄轻刨着地上的积雪,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下,都仿佛踏在跪伏之人的心口。
  宁王冷冽肃然地扫视了一刻道旁之人,一马当先,率其亲卫“血鸦营”穿过城门。
  大军止步于宫门之外,宁王仅率五百亲卫入内,宫中宦官宫女早已奉命按部院跪迎,人人战栗。因宁王已派人传下令来:
  “内侍宫人,各安其职,擅动、私传、毁损器物者,立斩。”
  随即,宁王亲兵接管所有宫门、武库及档案机要之地,完成军事管制。
  宁王驻马于承天广场,于此接受留守官员的跪拜归顺。
  王令简短而力重:
  “三省六部各安其职,三日内将印信、档案悉数封存,待新任长官接管。期间政务如常,有功者叙用,有过者待查。”
  众朝臣心下惴惴,正惶然不知“功者”若何、“过者”又若何时,只听宁王已发亲令:
  “稍后百官可暂归其宅,三日不朝,静候甄别。”
  这三日,实为京城以内暗流涌动、权力更迭的关键三日。
  宁王那道看似宽仁的王命,如同一张无形巨网,将整个帝都的朱门高户笼罩其中。三日之间,表面上的沉寂之下,是一场决定无数人前程命运的烈火烹油般的甄别。
  宁王的玄甲亲兵,马蹄声昼夜不息,将京中逾三百户有实职、有影响的朝臣家宅,几乎踏了个遍。
  他们将一份份由“从龙之臣”核心谋士圈精心拟定的问卷考校,一一递送而达。所询之事,上至对前朝弊政之见解,下至具体钱谷刑名之策,更有数道直指宁王新政方略的策论题目。
  众臣或惊、或疑、或喜,因这场甄别,竟并非简单的忠诚筛选,而是一次对帝国官僚体系灵魂与能力的深度剖析。
  宁王——未来的新帝李贽所要的,并非阿谀之臣,而是实具真知灼见与务实之臣。
  此三日里,帝京的空气中亦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不断有消息传出:某位素有清名的给事中被亲兵请走,归来时虽面色疲惫,眼中却隐有振奋;亦有那等昔日高门,在亲兵离去后,大门紧闭,内部传来隐隐哭声,不日便被削官为民,家产抄没。
  当三日之期届满,一份详尽的名单已呈于宁王案头。何人可入中枢,何人外放历练,何人永不叙用,皆已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这场无声的“殿试”,已为新朝廓清了庙堂的第一层迷雾。
  至于元熙帝联军与观望之世家,宁王之雷霆与雨露也于不日即达。
  率先归顺之河东柳氏与陇西韩氏,其家主获赐丹书铁券,子弟擢升入新朝为官;
  江南崔氏于战败后乃降,被罚没其部分田产与商号充作军费,但保留其家族爵位。既示惩戒,亦免逼反;
  冥顽观望者,如胶东公孙氏,终至自缚请罪。
  及至联军众兵将,从底层兵士、到中层将校、再到高层将领,在宁王绝对的军事实力面前,无人敢有异议,兵权于短短数日内,便平稳无声地过渡完毕。
  先前的宫城之主,也终于迎来了宁王之命。
  元熙帝李琼俊,废为顺命侯,当日内即由重兵“护送”至京郊鹿鸣台严加看管,非诏不得出。其母林太后,降为顺德太妃,迁居西宫;
  福王李诀与其母陈太妃,降为瀛洲郡公与陈国夫人,三日内启程,前往泉州安置,无诏不得回京;
  长公主李襄儿,因其协助劝降、传递宫禁消息,保留公主封号及府邸。
  整个过程迅捷且有条不紊,没有盛大的狂欢,也没有多余的杀戮。
  宁王用他绝对的掌控力,和极致冷静、近乎残酷的政治手腕,向所有人宣告,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然来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