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2 / 2)
夜已浓酽,宁王心满意足地揽住他心爱的妻子,正欲睡去,忽听菀菀轻叹了一声:“阿哥,我想……我爹我娘和我阿兄了!”
-----------------------
作者有话说:本章山成这样实非我意!一整本书都在写男主之爱,本要以这章写出点菀菀之爱,无奈……
第167章 徐家
京城, 卫尉寺少卿徐渭大人位于朱鹄大街的御赐宅邸,朱门高墙,庭院深深, 在旁人眼中是泼天的恩宠, 于徐渭看来, 却是一座华美而窒息的囚笼。
从封疆之吏岭南郁林都督, 被骤然擢升为京中卫尉寺少卿, 如今的徐大人,名义上掌管着璀璨的皇家器物,实则是被拔去了爪牙, 成了彻头彻尾的“天子家臣”。每日上值, 手指拂过那些冰冷而精致的礼器, 他仿佛都能感到,皇帝李琼俊那无处不在的视线, 正透过这些死物,牢牢地锁在他身上。
徐大人比谁都清楚,皇帝将他一家老小弄到这天子脚下,不过是要让北疆的宁王投鼠忌器……
又或,亦如皇帝身边那位慈眉善目的小公公所说,陛下心中……对菀菀仍有余情执念,如今“善待”菀菀家人,不过是想借了这条线, 图得个令佳人心安心悦!
就便是目光一向短浅的夫人卢氏,也不敢去信了这般说辞啊!
每当夜深人静, 无尽的悔恨便如毒蛇般噬咬着徐渭的心。当年,因畏惧还是太子的李琼俊的威胁,他选择了妥协, 放弃了女儿菀菀,致她生死不明……徐渭后来打听到,终究是宁王救下了菀菀,却已是个记忆全无的菀菀。
他喟叹不已,记忆全无……甚好甚好!既如此,自己心中那份深重的愧疚,暂时没了对峙,令他还能掩目塞听一些时日……他实在无颜面对菀菀,明知她被宁王带去了北疆,竟连一封问询的书信都不敢寄出。
他深感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昔日统御一方的气概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沉甸甸的无力感。他日渐沉默,终日郁郁寡欢,身体在悔恨与郁结的煎熬下每况愈下。
而夫人卢氏,本就不甚精干,面对京中陌生而复杂的人际、与丈夫的消沉,全然无能为力,只整日怨天尤人。京城徐府,毫无岭南时的开阔气象,只剩下一片愁云惨雾,真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在“皇恩沐浴”下,一步步走向无声凋零。
皇帝李琼俊对徐渭本无甚期许,将其一族置于京畿,充作“人质”之意图昭然。然而,便是这般轻省无需担当的卫尉寺少卿之职,徐渭竟也似不堪重负。
一日,徐大人巡视库房时,下属为查验一批新贡的海外沉香,不慎打翻烛火,火星溅入一旁待修的陈旧灯笼与锦缎堆中,顷刻间火舌窜起,虽众人奋力扑救,仍将卫尉寺一座偏仓引燃,内里所藏历年节庆所用灯彩、仪仗、锦帷等物,折损竟达半数。
徐渭自知犯下滔天大罪。他本就身处无谓漩涡中无力自拔,更况无端惹祸上身;家中卢氏也常冷言冷语,悔不当初;年方十七的大儿徐晚庭身体虚弱,求不得仕进,被他母亲怂促尽快生子,竟至有些耽溺女色。气得徐渭更觉无望,便在这般左右皆觉无路可走的情形之下,即刻上表自请罢官夺爵,下狱论死。
一批清流言官更是抓住此事连日上奏,弹劾之声不绝,力主严惩以儆效尤。
然而,皇帝李琼俊却将此议一再压下。他自然想留下一个活着的、待罪的徐渭,远比一个死去的徐渭更能牵制徐菀音、牵制宁王。
直至流言渐起,谓陛下无端徇私,有损法度威严。皇帝见舆论鼎沸,知不可再强留。遂下旨,痛斥徐渭渎职失察,罪无可恕,然念其旧日微功,特开天恩,免其死罪,革去所有官职,贬为看守皇陵的役使,即日携家眷前往京郊陵园,非诏不得返京。
被押送出京那日,天色灰蒙如铅。徐渭垂首缓行,面色是一种枯槁后的淡然,曾经连想都不曾想过的屈辱加身,反倒激出他一种奇异的平静,俨然已是万辱不惊。
他心中一片死寂的清明,何曾料到自己步步为营,机关算尽盘算取舍,最终竟落得满盘皆输,好好一个从二品的边吏,最终竟沦落至看守皇陵的役人,从云端直坠,落入蝼蚁之境。这岂止是宦海沉浮,简直是命运最辛辣的嘲弄。
夫人卢氏则全然崩溃,栖栖遑遑。她步履蹒跚,发髻散乱,一路嚎哭不止,那哭声凄厉刺耳,初时令人心生怜悯,听久了,在那无尽的怨艾中,只余下路人一声叹息与厌烦。
在京郊皇家陵园枯守一月,时光仿佛被拉长、凝固。
起初,卢氏仍不免日夜垂泪,怨天怨地,徐渭则终日沉默,对着巍巍山陵与翁仲石马出神。 ↑返回顶部↑
-----------------------
作者有话说:本章山成这样实非我意!一整本书都在写男主之爱,本要以这章写出点菀菀之爱,无奈……
第167章 徐家
京城, 卫尉寺少卿徐渭大人位于朱鹄大街的御赐宅邸,朱门高墙,庭院深深, 在旁人眼中是泼天的恩宠, 于徐渭看来, 却是一座华美而窒息的囚笼。
从封疆之吏岭南郁林都督, 被骤然擢升为京中卫尉寺少卿, 如今的徐大人,名义上掌管着璀璨的皇家器物,实则是被拔去了爪牙, 成了彻头彻尾的“天子家臣”。每日上值, 手指拂过那些冰冷而精致的礼器, 他仿佛都能感到,皇帝李琼俊那无处不在的视线, 正透过这些死物,牢牢地锁在他身上。
徐大人比谁都清楚,皇帝将他一家老小弄到这天子脚下,不过是要让北疆的宁王投鼠忌器……
又或,亦如皇帝身边那位慈眉善目的小公公所说,陛下心中……对菀菀仍有余情执念,如今“善待”菀菀家人,不过是想借了这条线, 图得个令佳人心安心悦!
就便是目光一向短浅的夫人卢氏,也不敢去信了这般说辞啊!
每当夜深人静, 无尽的悔恨便如毒蛇般噬咬着徐渭的心。当年,因畏惧还是太子的李琼俊的威胁,他选择了妥协, 放弃了女儿菀菀,致她生死不明……徐渭后来打听到,终究是宁王救下了菀菀,却已是个记忆全无的菀菀。
他喟叹不已,记忆全无……甚好甚好!既如此,自己心中那份深重的愧疚,暂时没了对峙,令他还能掩目塞听一些时日……他实在无颜面对菀菀,明知她被宁王带去了北疆,竟连一封问询的书信都不敢寄出。
他深感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昔日统御一方的气概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沉甸甸的无力感。他日渐沉默,终日郁郁寡欢,身体在悔恨与郁结的煎熬下每况愈下。
而夫人卢氏,本就不甚精干,面对京中陌生而复杂的人际、与丈夫的消沉,全然无能为力,只整日怨天尤人。京城徐府,毫无岭南时的开阔气象,只剩下一片愁云惨雾,真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在“皇恩沐浴”下,一步步走向无声凋零。
皇帝李琼俊对徐渭本无甚期许,将其一族置于京畿,充作“人质”之意图昭然。然而,便是这般轻省无需担当的卫尉寺少卿之职,徐渭竟也似不堪重负。
一日,徐大人巡视库房时,下属为查验一批新贡的海外沉香,不慎打翻烛火,火星溅入一旁待修的陈旧灯笼与锦缎堆中,顷刻间火舌窜起,虽众人奋力扑救,仍将卫尉寺一座偏仓引燃,内里所藏历年节庆所用灯彩、仪仗、锦帷等物,折损竟达半数。
徐渭自知犯下滔天大罪。他本就身处无谓漩涡中无力自拔,更况无端惹祸上身;家中卢氏也常冷言冷语,悔不当初;年方十七的大儿徐晚庭身体虚弱,求不得仕进,被他母亲怂促尽快生子,竟至有些耽溺女色。气得徐渭更觉无望,便在这般左右皆觉无路可走的情形之下,即刻上表自请罢官夺爵,下狱论死。
一批清流言官更是抓住此事连日上奏,弹劾之声不绝,力主严惩以儆效尤。
然而,皇帝李琼俊却将此议一再压下。他自然想留下一个活着的、待罪的徐渭,远比一个死去的徐渭更能牵制徐菀音、牵制宁王。
直至流言渐起,谓陛下无端徇私,有损法度威严。皇帝见舆论鼎沸,知不可再强留。遂下旨,痛斥徐渭渎职失察,罪无可恕,然念其旧日微功,特开天恩,免其死罪,革去所有官职,贬为看守皇陵的役使,即日携家眷前往京郊陵园,非诏不得返京。
被押送出京那日,天色灰蒙如铅。徐渭垂首缓行,面色是一种枯槁后的淡然,曾经连想都不曾想过的屈辱加身,反倒激出他一种奇异的平静,俨然已是万辱不惊。
他心中一片死寂的清明,何曾料到自己步步为营,机关算尽盘算取舍,最终竟落得满盘皆输,好好一个从二品的边吏,最终竟沦落至看守皇陵的役人,从云端直坠,落入蝼蚁之境。这岂止是宦海沉浮,简直是命运最辛辣的嘲弄。
夫人卢氏则全然崩溃,栖栖遑遑。她步履蹒跚,发髻散乱,一路嚎哭不止,那哭声凄厉刺耳,初时令人心生怜悯,听久了,在那无尽的怨艾中,只余下路人一声叹息与厌烦。
在京郊皇家陵园枯守一月,时光仿佛被拉长、凝固。
起初,卢氏仍不免日夜垂泪,怨天怨地,徐渭则终日沉默,对着巍巍山陵与翁仲石马出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