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1 / 2)
五
五月初十,西北边塞燃起了硝烟,烽火和刀光缭绕在沙场,三天三夜,没有白昼和黑夜,只有无数的杀戮和血光四溅。两军战士狠命厮杀,为了国家,为了家人,为了荣誉,鲜血遍地,死尸堆满了沟渠。
恒泰立于马上,远远望着冲锋陷阵的士兵们,与敌军陷入一片地狱修罗场,战场上不住的哀号声、厮杀声,不绝于耳。长矛穿刺,大刀斩杀,兵器上无一不沾染鲜血淋漓。清军战士动用了雨箭阵势,冷箭如雨,穿过烽烟四起的沙场,直逼敌军的主力队伍。叛军大将们抵挡不住箭镞,又没有坚实的盾器护身,在中箭后纷纷倒下。
眼见神机营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只差一鼓作气,荡平叛军。此时,恒泰却驾马在大旗之下,将手中旗帜一挥,高呼一声:“鸣金收兵!”
当当当——
金钟叩响,战场上的军士们闻声纷纷停下了追敌的步伐,不无奇怪地回身看着大旗下的恒泰。
郭孝一身是血地冲了上去,看着恒泰,百思不得其解:“将军!为什么要鸣金收兵?明明我军士气高涨,只要再冲锋一阵子,敌军在西北的主力,即可被我们一网打尽啊!可是,你为什么要在这个紧要关头……”
恒泰掉转了马头,便欲回营帐驻地:“我自有我的道理!”
“将军有什么道理不能明言?”郭孝疾步追了上去。
恒泰忍耐着,为时过早,他又不愿与郭孝说太多,只能摆出一脸怒状:“到时候我自然会告诉你,现在你不用再问!”
眼见恒泰执意离去,郭孝无可奈何,只道将军向来做事果决,如何能在今日阵前有了妇人之仁。郭孝叹了口气,抬首间,却见眼前闪过的人影极为熟悉,倒像是女扮男装改换军服的百乐。郭孝见状,心底一紧,忙将百乐由人群中拉拽了出去。
亟亟前去一处无人驻守的营帐,郭孝一把抓住百乐的帽子,百乐一头秀发顺势滑落在肩头。百乐猛地蹙眉,连连由郭孝手中抢回帽子,慌张地戴上。
郭孝看了一眼仍在戴帽子的百乐,不无紧张地问:“你怎么来了?”
百乐害羞地将头埋了下去,嗫嚅着:“我……放心不下你,我要与你同生共死。”
郭孝见她这副模样,好气又好笑,不由得摸了摸她的额头道:“同生共死现在怕是没有必要了,本来今天可以大获全胜的,能够一举灭杀叛军,我很快就能回到你的身边。”
百乐见郭孝口中说得倒是蛮好,但又好似在隐藏什么,不免接着问下去:“那么,如今又是怎么了?你怎么愁眉不展的?”
郭孝叹了口气,将两眉缓缓蹙着,摇头道:“可是不知道将军今天怎么了,非得鸣金收兵,把一场大胜仗消弭于无形,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想不明白!他只说他有他的道理。道理?道理有什么用,现在叛军还在,我们还没赢,还要再打仗,还要再伤亡……莫非将军真是为了要招降多隆贝勒,而置我军于不顾?我真是太低估人心了,我都不知道将军在想些什么。”
“自古妇人之仁,多会害人害己,快刀斩乱麻,才是上上策。如今两军交战,若是一鼓作气,将叛军杀个干净,咱们提人头回去报军功,这按照咱们大清的规矩,是可以升职封万户侯的!但若是一味地阵前谈判,意图招降,那可就不好说了!”
听百乐这般说,郭孝忙一惊:“怎么不好说?”
百乐回应道:“将军是奉旨平叛,皇上又没有授予将军可以与敌军会谈的权力。再说,将军和多隆贝勒本就是朋友,皇上自然也知道,当然在军营中也安插了得力的线人,无论是将军与叛军狼狈为奸也好,或是意图招降也罢,前者抄斩灭门,后者革职查办,到头来都得不到好结果。”
郭孝只觉百乐说得极为有道理,不免心急,实在不知如今景况,还能如何是好。
百乐见郭孝已听从她的主意,便自然地接了下去,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为国为民,也为了将军好,你何不自己拿个主意?”说完挑眉笑看着郭孝。郭孝自明白了她话中的意思,与她面面相觑,二人相视着点了点头。
塞北的夜,风沙极大。
层层黄沙铺天盖地而来,直要将远远站立的人影淹没。沙场之外,织起一座帐篷,帐篷外三百米内分别由两军的将士驻守。将士们持剑相对,仍保持着作战的警戒状态,只待各自帐篷中传来号声,便要一举厮杀。
一抹烛光,映红了两军会谈的帐篷。
灯烛下,恒泰消瘦的脸深陷了下去,他向前为多隆推了一盏酒:“如今形势已然如此,你该回头是岸。”
多隆尚未褪下满是血迹的麾衣,一身的腥气极重,他盯着那杯酒,长叹了口气,道:“人人都有苦衷,你以为我想当叛军之将?”他多隆是贝勒,是皇亲国戚,最不应该叛变之人也应是他。
无奈间,多隆一口饮下那满盏酒:“恒泰,你应当知道,大西北是苦寒之地,朝廷那帮贪官,总是克扣粮饷,军中的将士们都活不下去了,也无法制止他们。若非把我们逼到绝地,我们又怎会抢夺粮车、劫银子,又怎会抢夺贡品?”
恒泰此时也皱起眉头,虽可恨那些贪官污吏,却也知道再如何艰难,多隆他们也不该走上这条险路。恒泰自饮下一盏酒,蹙了眉头:“我们的根都是大清,你这一支军队,又怎能与整个大清抗衡?多隆,这样打下去,你我兄弟反目成仇,手下的军士也会死伤严重.为免生灵涂炭,你就投降吧!你只要肯投降,我用我头上的顶子来保你不死。”他自会向皇上求情,毕竟多隆也是个贝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