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文道隆隆,扬我德风。”赵嘉陵话锋一转,又问,“那其余科目呢?”
  “除了兵学外,都准备出自己的刊物了。只是有的碍于内容少,恐怕得许久后才出一册。”杜温玉露出了几分为难之色。那些科目的书册谁都能浏览,但过往未曾触及的东西,一时半会儿也消化不了,有的科目是交叉的,然而需要的不是文学功夫,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人。
  “未必需要刊订成书册。”谢兰藻一挑眉,“如书画做一幅呢?”
  【噫!报纸!】明君系统又开口了。
  【就是将版面分成“豆腐块”,刊些短小的内容,学科报可以,政务也可以。像一些大政方针也可以通过报纸送到州县。】
  赵嘉陵静默了一会儿:【你怎么不早说?】
  明君系统:【。】
  它是个庞大的数据库没错,但需要“检索”触发的。
  杜温玉眼皮子一跳,道:“是个好主意。”
  “这事便交由明德书院来办。”赵嘉陵痛快地将事情送到杜温玉的手中了,犹豫片刻后,又说,“人手不足用的话,就去国子监找。当然,那些酒囊饭袋就免了。朕怕他们的‘大智慧’把事业给搞砸了。”
  陛下对国子监的鄙夷那是不加掩饰啊,杜温玉暗叹一口气,点头称是。想了一会儿,她又道:“有学生依照书籍在捣鼓什么水泥。”因为都是时新的东西,杜温玉秉持着“放开手脚去做”的念头,任由学生们折腾。学文学、律学的在认知内,但其余科目,尤其是化学、工学,制糖、制酱、酿酒、晒盐,甚至是冶炼……五花八门的,着实让杜温玉大开眼界了。起初她还日夜发愁,连梦里都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奇景呢。后来得知陛下鼓励创新后,她的心绪也平了,做实验别闹出伤亡来就好。
  【三三?】陌生的词汇找系统准没错。赵嘉陵也只是翻一翻呢,哪能将书本上的每个字都记在心里?
  明君系统:【触发“主线任务治国建设想要富先修路”,宿主加油!】
  赵嘉陵“嘶”一声,任务都来了,那研究水泥的,必须得弄出成果来了。
  她问道:“是谁在研究?”
  杜温玉道:“一个来自剑南道眉州的学生,名唤归鸿景。她非衣冠户,家中从事瓷器烧炼。”能识文断字的孩子,大约家中大人都是希望她能有出息的,但归鸿景的兴致显然不在举业上。在得知明德书院选人的时候,她就到州衙自荐了。
  谢兰藻道:“只她一人么?”
  杜温玉摇头说:“还有高驸马、万年县主,以及工部、将作监那边的官员和匠人们。”她回忆了一下归鸿景送来的报告书,上头写了“石灰岩矿”“黏土”“废铁渣”等,这些可不是明德书院能提供的,想研究的话怎么都得和工部那边联合。
  赵嘉陵若有所思,她笑了一声道:“不必拦着她们,必要的时候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之前系统结算的奖励中,有一项跟冶炼有关的。她隐约记得重新建造的作坊,已经开始改进窑体并且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了,连鼓风都进行了升级。具体怎么做她不知道,但新锻造出来的剑已充分展示匠人们学会了智慧的结晶。
  谢兰藻道:“臣记得书上写了水泥铺设道路,干涸后颇为坚硬。长安大道风沙扬起,一到落雨天颇为泥泞。如果能够研究出来水泥,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想要推行——”她顿了顿,望着赵嘉陵,没有继续说下去。
  赵嘉陵领悟,说来说去就是钱的问题。在研究阶段,她可以自己掏钱,但真要铺设大道,那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非动到国库钱不可。赵嘉陵登基后都是丰年,年成还算好,然而各项支出也不少,经不起一味地砸钱消耗。到时候户部尚书又得黑着脸上朝了。
  这钱的是无非是开源节流,可赋税不能增加,节流就只能削减吃穿用度了,削谁的呢?赵嘉陵跟前代的皇帝比已经算得上节俭了,她既不注重祥瑞排场,也不大兴土木建赏玩的殿宇,那就只能削百官的俸禄了。但不久前才督促到年龄的官员退休吗?这时候动俸禄食料,等同于自抽巴掌。而且利益相关的事,就算真有几个大义凛然愿意为天下百姓吃糠菜,但绝大多数人没这个气概,人活着得吃饭,不是吸口气就能活的神仙。干活磨蹭低效就算了,就怕直接朝着百姓伸手。薄俸养出来的是巨贪。
  心思一转,赵嘉陵就想叹气了。不过她还是乐观豁达的,摆了摆手:“等水泥研究出来计算了成本再说吧。”她也不想担“刻薄寡恩”的名号。
  视线落在谢兰藻的身上,赵嘉陵的心声又冒出来了。
  【朕的宰相一脸云淡风轻,八成有好主意。】
  杜温玉忍不住往谢兰藻的身上看。
  谢相不都这副神色?还能琢磨出什么?
  谢兰藻面色如常,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刀不是不能伸,得看往哪里伸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