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1 / 3)
如今皇长孙的政绩被传向了天下各地,吕雉知道自己期待的那一天也不会离得太远了。
……
黑漆漆的夜幕上划出了几道明晃晃的闪电,“轰隆隆——”雷电声也响彻了夜空,紧跟着就有豆大的雨点子从天而降,将覆盖在屋顶上的瓦片打得噼里啪啦作响。
同吕雉一样眼明心亮的人在帝都内有许多,不少文官武将都从这一张张记载皇长孙政绩的告示中窥见了几分帝王的心思与偏好。
连秦缨本人也感受到了几分不寻常。
几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落下,凉飕飕的秋风吹来时,文武百官们一切的猜测、憧憬、等待,也终于在深秋岁末之时落到了实处。
九月岁末的最后一日,身穿一袭小黑袍的秦缨随着父亲入了宫,原本是要如往常那般去章台宫侧殿内跟着老师们读书的。
没想到上午的课程刚开始不久,他就被几个黑衣宦者从侧殿给领到了章台宫的外殿上。
巍峨高耸的正殿之中,秦缨甫一进入外殿,就看到了满满当当的人。
他抬脚跨过门槛的刹那,身穿黑红两色官服的文官武将们也像是终于看到什么了不得的目标了一样,纷纷齐刷刷地对他投来了注目礼。
跪坐在御阶下的亲爹、二叔、三叔也都用含笑的目光望着他。
马上就满七周岁的秦缨心有所感,下意识抬头望向跪坐在高处御案旁的大父,瞧见大父含笑的俊眼,他的一颗小心脏也忍不住扑通扑通跳了起来,深吸一口气,神情平和地缓步往大殿之内走去,直至走到御阶之下,才对着上首的大父俯身拜道:
“缨拜见大父。”
始皇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开口说什么,直接侧头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黑衣宦者,宦者忙躬着身子从御案上小心翼翼地捧起一道黑红二色的丝绸卷轴,将卷轴缓缓打开后,就声音洪亮地看着下首的皇长孙大声道:
“请皇长孙缨接旨。”
秦缨忙跪到木地板上,垂首认真倾听。
黑衣宦者也立刻扯着嗓子,看着卷轴上的一列列墨字,高声宣读道:
“大秦立皇太孙诏——”
“制诏:朕闻三代之治,在明贤庸、定国本……今扫平六合,经纬八荒,天下一统,当立储以安社稷……皇长孙缨,得天所爱,聪慧灵秀,其性机敏,其人仁孝……”
“朕之长孙,一岁开蒙,懂仁孝,三岁涉农政,知黔首之疾苦,七岁通诗书,明春秋之大义……上可安邦,下可定国,允文允武,至诚至善,实彰秦室之懿范,承宗庙之重器……皇室诸子、诸女无一人可出其右……缨虽年幼,但朕甚爱之!”
“今命太史择吉日……授尔玉册金宝,立为皇太孙……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始皇三十二年癸未秋九月诏。”
“诏”字的话音落下,满殿寂静一片,而后就是朝臣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喝彩声,足以见新鲜出炉的“皇太孙”在文武百官们心中有多么众望所归。
通武侯王贲的一张黝黑的脸,都激动的黑里发红。
秦缨纵使是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切切实实听到大父为他所写的册封诏书后,还是忍不住激动的热泪盈眶,诏书中的语句,最打动他的不是象征着储君之位的“皇太孙”三个字,而是大父那句——“缨虽年幼,但朕甚爱之”,单从这寥寥数字就足以可见,纵使大父贵位始皇帝,但跳过“嫡长子继承制”,越过早已成年的长子,立自己这个年幼的长孙为储,也是要背负着不小的精神压力的,毕竟储君之位,事关国本,一旦定下若是中途更换就是要出大乱子的事情,对年幼的“皇太孙”而言,其余事情都能往后放,他面临最大的一关是在皇室之内——顺利长大成人。
脑海中响起了“滋滋滋滋”的系统机械电子音,秦缨无暇认真听,抬起右手擦了擦泛红的眼角,随后就当着百官的面,对着上首御案旁的大父恭敬地俯身大拜道:
“嬴缨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始皇含笑看着孙儿从宦者手中接过皇诏,随后就对着站在下首、眼睛泛红的孙儿温声招手笑道:“缨,你上来。”
秦缨吸了吸泛红的鼻子,捧着自己手中的册封诏书,一步一步沿着台阶往御阶之上走去。
章台宫内殿的三级御阶他早已上了多次了,但这外殿的御阶更高、更大,今日还是他从出生以来,第一次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走上御阶。 ↑返回顶部↑
……
黑漆漆的夜幕上划出了几道明晃晃的闪电,“轰隆隆——”雷电声也响彻了夜空,紧跟着就有豆大的雨点子从天而降,将覆盖在屋顶上的瓦片打得噼里啪啦作响。
同吕雉一样眼明心亮的人在帝都内有许多,不少文官武将都从这一张张记载皇长孙政绩的告示中窥见了几分帝王的心思与偏好。
连秦缨本人也感受到了几分不寻常。
几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落下,凉飕飕的秋风吹来时,文武百官们一切的猜测、憧憬、等待,也终于在深秋岁末之时落到了实处。
九月岁末的最后一日,身穿一袭小黑袍的秦缨随着父亲入了宫,原本是要如往常那般去章台宫侧殿内跟着老师们读书的。
没想到上午的课程刚开始不久,他就被几个黑衣宦者从侧殿给领到了章台宫的外殿上。
巍峨高耸的正殿之中,秦缨甫一进入外殿,就看到了满满当当的人。
他抬脚跨过门槛的刹那,身穿黑红两色官服的文官武将们也像是终于看到什么了不得的目标了一样,纷纷齐刷刷地对他投来了注目礼。
跪坐在御阶下的亲爹、二叔、三叔也都用含笑的目光望着他。
马上就满七周岁的秦缨心有所感,下意识抬头望向跪坐在高处御案旁的大父,瞧见大父含笑的俊眼,他的一颗小心脏也忍不住扑通扑通跳了起来,深吸一口气,神情平和地缓步往大殿之内走去,直至走到御阶之下,才对着上首的大父俯身拜道:
“缨拜见大父。”
始皇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开口说什么,直接侧头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黑衣宦者,宦者忙躬着身子从御案上小心翼翼地捧起一道黑红二色的丝绸卷轴,将卷轴缓缓打开后,就声音洪亮地看着下首的皇长孙大声道:
“请皇长孙缨接旨。”
秦缨忙跪到木地板上,垂首认真倾听。
黑衣宦者也立刻扯着嗓子,看着卷轴上的一列列墨字,高声宣读道:
“大秦立皇太孙诏——”
“制诏:朕闻三代之治,在明贤庸、定国本……今扫平六合,经纬八荒,天下一统,当立储以安社稷……皇长孙缨,得天所爱,聪慧灵秀,其性机敏,其人仁孝……”
“朕之长孙,一岁开蒙,懂仁孝,三岁涉农政,知黔首之疾苦,七岁通诗书,明春秋之大义……上可安邦,下可定国,允文允武,至诚至善,实彰秦室之懿范,承宗庙之重器……皇室诸子、诸女无一人可出其右……缨虽年幼,但朕甚爱之!”
“今命太史择吉日……授尔玉册金宝,立为皇太孙……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始皇三十二年癸未秋九月诏。”
“诏”字的话音落下,满殿寂静一片,而后就是朝臣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喝彩声,足以见新鲜出炉的“皇太孙”在文武百官们心中有多么众望所归。
通武侯王贲的一张黝黑的脸,都激动的黑里发红。
秦缨纵使是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切切实实听到大父为他所写的册封诏书后,还是忍不住激动的热泪盈眶,诏书中的语句,最打动他的不是象征着储君之位的“皇太孙”三个字,而是大父那句——“缨虽年幼,但朕甚爱之”,单从这寥寥数字就足以可见,纵使大父贵位始皇帝,但跳过“嫡长子继承制”,越过早已成年的长子,立自己这个年幼的长孙为储,也是要背负着不小的精神压力的,毕竟储君之位,事关国本,一旦定下若是中途更换就是要出大乱子的事情,对年幼的“皇太孙”而言,其余事情都能往后放,他面临最大的一关是在皇室之内——顺利长大成人。
脑海中响起了“滋滋滋滋”的系统机械电子音,秦缨无暇认真听,抬起右手擦了擦泛红的眼角,随后就当着百官的面,对着上首御案旁的大父恭敬地俯身大拜道:
“嬴缨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始皇含笑看着孙儿从宦者手中接过皇诏,随后就对着站在下首、眼睛泛红的孙儿温声招手笑道:“缨,你上来。”
秦缨吸了吸泛红的鼻子,捧着自己手中的册封诏书,一步一步沿着台阶往御阶之上走去。
章台宫内殿的三级御阶他早已上了多次了,但这外殿的御阶更高、更大,今日还是他从出生以来,第一次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走上御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