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2 / 2)
张嗣修急忙问:“那当如何?”
闵悉说:“以我之拙见,是建议几位贤弟主动辞官归隐,散尽家财,举家搬迁回江陵老家,暂时避世不出。”
他这话一出口,张家兄弟脸色骤变,张敬修说:“真的需要做到如此地步吗?”
闵悉分析:“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几位贤弟青春鼎盛,又都有不世之材,在朝中为官,前途不可限量。若就此舍弃前程,二十年苦读付诸东流,属实是可惜。但如若全家被查办流放,那么张家上下以后都绝了读书入仕一途。”
云霁补充:“张府以阁老的名义散尽家财,不仅能够为阁老、也能为张家博得一个好名声,全京城百姓都会盛赞阁老与几位贤弟,如此朝廷上下便没有再追究的理由,陛下更是不忍心再追究。如此你们可以全身而退,将来你们的兄弟和子侄都还可以继续参加科考,以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闵悉说:“你们回江陵后,如若无法维持生计,我和七哥可以资助你们。”
张敬修抬起手:“多谢二位美意,资助就不必了。回江陵老家,我们还不至于活不下去。”
张嗣修说:“此事关系重大,我们还得与母亲商议一下才能定夺。”
闵悉点头:“这是大事,的确需要好好商量一下。那我们就先行告辞了,尽快做好决定,至于具体如何做,届时可以让人来云府寻我们商议。”
闵悉说完站了起来,云霁也跟着起来,他犹豫片刻,还是开口说了:“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急流勇退,韬光养晦,此乃大智慧。”
张家兄弟起身送客,恭敬拱手:“多谢大人提点!”
闵悉和云霁离开之后,张家兄弟三人站在原处沉默许久,张懋修说:“大哥、二哥,我们真要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去做吗?”
张敬修转过身,看着两位弟弟:“父亲临去之前,找我谈过一次话,让我多听闵大人的建议。”
张嗣修和张懋修都十分不解:“为何?”说云霁他们还能理解,毕竟他是一甲进士出身,深受父亲重用,而闵悉不过是个举人,连进士都没中,在进都察院之前,还只是个鸿胪寺的闲散小官。
“我也疑惑过。父亲说,闵大人见识非常人,他能揣摩上意,陛下对他最为信任。当初父亲与陛下关系紧张,还是闵大人从中斡旋调解的。陛下性格刚愎,但愿意听他的劝诫。”
“当真?”两个弟弟都十分惊讶。
张敬修点头:“我本也不太相信这事。但这闵大人竟在这个时间登门拜访,劝我们辞官,想是有他的道理。”
“那我们当真要辞官,并且散尽家财吗?”张懋修想起自家兄弟几人的前途,就觉得无比痛心,实在是太不甘心了。
张敬修沉默许久,然后闭目长叹一口气:“为了父亲的清誉和张家满门的前途,也许不得不这样做!”
出了张府,上了马车,闵悉才开口:“七哥,你说他们会答应吗?”
云霁摇头:“不好说。”
“也是,要是我,肯定也舍不下这样的荣华富贵。”这是从云巅跌入地面的落差,谁能够承受得住呢?但如果不舍得,那将会是从云巅跌入地狱,只怕是以后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云霁抬手拍拍闵悉的手背:“咱们已经规劝过了,如果他们自己不愿意这样做,那也就只能等以后真被弹劾查处的时候,咱们再去劝劝陛下了。”
第510章 潘晟辞官
尽管早朝上没人再弹劾张居正,但弹劾变法派的声音一直都存在。闵悉从不参与弹劾,他现在主要还是静观其变,了解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关系。
张居正停灵七日后,便出殡将灵柩暂时安置于城外的法华寺。他祖籍湖广江陵,按照传统,客死异乡的人都要归葬祖茔。只是路途遥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扶灵归葬,家中需要好好安排一下,再挑个合适的时间扶灵返乡。
张家兄弟在办完丧事之后,就认真考虑闵悉和云霁的建议,反正他们现在丁忧在家,也没有别的事可做。筹划张家的未来,是他们当前最需要做的事。
张居正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中了进士在朝为官,老四在锦衣卫任职,老五在读书备考,老六还小,所以商量家事的时候,除了老六,其他几个都在。
要辞官散尽家财还乡,一个鼎盛的家族就此没落,富贵荣华一夕之间全都化为乌有,还全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任谁都难以接受。但自从父亲去世后,他们也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昔日热闹的门庭已可罗雀。抄家灭族的情况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绝不是他们可以承受之痛。
辞官还乡,张家的确会伤筋动骨,但还没有到绝路,过些年,他们或许还会东山再起。倘若被定了罪、抄了家,父亲一世英名尽毁不说,张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皇帝春秋鼎盛,谁知道他还能活多少年,没有几个皇帝能在自己在位期间为自己判定的冤假错案平反翻案的。 ↑返回顶部↑
闵悉说:“以我之拙见,是建议几位贤弟主动辞官归隐,散尽家财,举家搬迁回江陵老家,暂时避世不出。”
他这话一出口,张家兄弟脸色骤变,张敬修说:“真的需要做到如此地步吗?”
闵悉分析:“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几位贤弟青春鼎盛,又都有不世之材,在朝中为官,前途不可限量。若就此舍弃前程,二十年苦读付诸东流,属实是可惜。但如若全家被查办流放,那么张家上下以后都绝了读书入仕一途。”
云霁补充:“张府以阁老的名义散尽家财,不仅能够为阁老、也能为张家博得一个好名声,全京城百姓都会盛赞阁老与几位贤弟,如此朝廷上下便没有再追究的理由,陛下更是不忍心再追究。如此你们可以全身而退,将来你们的兄弟和子侄都还可以继续参加科考,以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闵悉说:“你们回江陵后,如若无法维持生计,我和七哥可以资助你们。”
张敬修抬起手:“多谢二位美意,资助就不必了。回江陵老家,我们还不至于活不下去。”
张嗣修说:“此事关系重大,我们还得与母亲商议一下才能定夺。”
闵悉点头:“这是大事,的确需要好好商量一下。那我们就先行告辞了,尽快做好决定,至于具体如何做,届时可以让人来云府寻我们商议。”
闵悉说完站了起来,云霁也跟着起来,他犹豫片刻,还是开口说了:“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急流勇退,韬光养晦,此乃大智慧。”
张家兄弟起身送客,恭敬拱手:“多谢大人提点!”
闵悉和云霁离开之后,张家兄弟三人站在原处沉默许久,张懋修说:“大哥、二哥,我们真要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去做吗?”
张敬修转过身,看着两位弟弟:“父亲临去之前,找我谈过一次话,让我多听闵大人的建议。”
张嗣修和张懋修都十分不解:“为何?”说云霁他们还能理解,毕竟他是一甲进士出身,深受父亲重用,而闵悉不过是个举人,连进士都没中,在进都察院之前,还只是个鸿胪寺的闲散小官。
“我也疑惑过。父亲说,闵大人见识非常人,他能揣摩上意,陛下对他最为信任。当初父亲与陛下关系紧张,还是闵大人从中斡旋调解的。陛下性格刚愎,但愿意听他的劝诫。”
“当真?”两个弟弟都十分惊讶。
张敬修点头:“我本也不太相信这事。但这闵大人竟在这个时间登门拜访,劝我们辞官,想是有他的道理。”
“那我们当真要辞官,并且散尽家财吗?”张懋修想起自家兄弟几人的前途,就觉得无比痛心,实在是太不甘心了。
张敬修沉默许久,然后闭目长叹一口气:“为了父亲的清誉和张家满门的前途,也许不得不这样做!”
出了张府,上了马车,闵悉才开口:“七哥,你说他们会答应吗?”
云霁摇头:“不好说。”
“也是,要是我,肯定也舍不下这样的荣华富贵。”这是从云巅跌入地面的落差,谁能够承受得住呢?但如果不舍得,那将会是从云巅跌入地狱,只怕是以后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云霁抬手拍拍闵悉的手背:“咱们已经规劝过了,如果他们自己不愿意这样做,那也就只能等以后真被弹劾查处的时候,咱们再去劝劝陛下了。”
第510章 潘晟辞官
尽管早朝上没人再弹劾张居正,但弹劾变法派的声音一直都存在。闵悉从不参与弹劾,他现在主要还是静观其变,了解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关系。
张居正停灵七日后,便出殡将灵柩暂时安置于城外的法华寺。他祖籍湖广江陵,按照传统,客死异乡的人都要归葬祖茔。只是路途遥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扶灵归葬,家中需要好好安排一下,再挑个合适的时间扶灵返乡。
张家兄弟在办完丧事之后,就认真考虑闵悉和云霁的建议,反正他们现在丁忧在家,也没有别的事可做。筹划张家的未来,是他们当前最需要做的事。
张居正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中了进士在朝为官,老四在锦衣卫任职,老五在读书备考,老六还小,所以商量家事的时候,除了老六,其他几个都在。
要辞官散尽家财还乡,一个鼎盛的家族就此没落,富贵荣华一夕之间全都化为乌有,还全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任谁都难以接受。但自从父亲去世后,他们也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昔日热闹的门庭已可罗雀。抄家灭族的情况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绝不是他们可以承受之痛。
辞官还乡,张家的确会伤筋动骨,但还没有到绝路,过些年,他们或许还会东山再起。倘若被定了罪、抄了家,父亲一世英名尽毁不说,张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皇帝春秋鼎盛,谁知道他还能活多少年,没有几个皇帝能在自己在位期间为自己判定的冤假错案平反翻案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