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转到另一面,则是布行食肆亦或是古玩店又上了什么新东西,有点像广告。
  亦有寻亲或某类活动的告示,例如哪里要举办诗会,哪里的花魁又要招入幕之宾。
  这些内容就十分人生百态。
  逛到街上人迹减少,黎源也赶紧回去。
  这里不比梨花村,黎源告诫自己要低调谨慎。
  第二日黎源退了房就朝打听好的海市走。
  但凡交通枢纽地,物价最便宜。
  当然鱼龙混杂的地方,也容易被骗被扒。
  但黎源不担心,他将钱财藏得很深。
  寻常的口袋只装了几两银子。
  走了近半个时辰才看见海市的一点影子,同时闻到海水的咸湿味。
  临海面也有城墙,且建了两层,中间是过渡区,但城墙并不高大,两层楼的高度,进出的通道非常多,这里不检查户籍文书,黎源过去后发现临着码头,站在海边看着远处的群山和围墙,才知京城将海岸线包进来,难怪检查不严格,这里的人想离开京城又不经过城门只能从海上。
  海岸线悠长,建有几十条大小不一的码头栈道。
  巨石垒建的码头最为壮观,停靠的船队就要气派得多,挂着大朝的旗帜,看着十分威武。
  然后就是挂着家徽的船队,数量也不少。
  民营船队最少,有个三四艘的样子,船只也小不少,对比下显得有些寒酸。
  黎源记得鼓励民营船队的政令是半年前就颁布,看来卓效甚微。
  民营船队的主力军是各个地方有钱的商行,里面成份组成复杂,有世代行商的,有官员入资的,亦有地主和各个阶层的商户,人员复杂很难统一意见,加之海运风险大,近两年政局不稳,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
  离开码头再往前就是横陈几乎整个海面的渔船,大大小小,树叶般漂浮在海面,一只接着一只,但只只又不相连,比起码头的宏伟船队,另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美。
  更远处因阳光照着海面,波光粼粼,只觉似有如山如城的海市蜃楼漂浮着。
  看得十分不真切,黎源向人打听才知,那并不是什么海市蜃楼,而是番邦船只,大朝有令,番邦船只不能靠岸,需上岸到海事局办理入关文书,办妥后,人可以随意走动,但船只依旧不入关,由停靠在浅海区的船只接送货物。
  黎源粗粗扫了一眼回到城内。
  海市很大,比在临安城见的东西市大得多,更像后世见过的海边集中贸易区。
  海事局耸立在海市附近,足足有五层楼高。
  往返海市和码头的人群车辆络绎不绝,番邦人亦不少,黎源看见不少摊位由番邦人经营。
  黎源寻人问了问才知,番邦人能租摊位经营也是近两年的事情,他不禁又想起那些政令,进一步肯定颁布政令的人需要外来物品,到底是不是他猜的那样还需要再观察观察。
  “番邦能有什么好东西,最多也不过是香料。”那人有些不屑地说。
  黎源便打听民营船队的事情,那人惊讶地看着黎源,“你想出海?船队以前都掌控在天家和大商行手里,百姓想从中讨点好处那是不可能的,连汤都喝不到。”
  那人说得不多,似乎有事要忙,拱了手急匆匆离开。
  黎源得出一个模糊信息,以前皇室和大商行控制海运,似乎管理得并不好,造成乱象丛生,近两年改革后好些,但是大家还是持观望态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